中西医结合治疗幼儿急疹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2010-03-20 14:03
天津中医药 2010年2期
关键词:粒细胞外周血儿科

马 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天津 300150)

中西医结合治疗幼儿急疹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马 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天津 300150)

幼儿急疹;粒细胞减少症;非药物干预

幼儿急疹(ES)是婴幼儿常见发疹性热病,是人疱疹病毒6型(HHV-6)B种感染所致。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非药物与升白胺对幼儿急疹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粒细胞恢复时限的动态干预效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本院儿科门诊治疗的81例幼儿急疹[1]、经外周血象监测分析证实伴发粒细胞减少症[1]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就诊前未接受除对症退热以外的其他治疗,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所有病例临床表现[1]大致相同。发病年龄2月~6月30例,6月~1岁51例。3 d≤病程<5 d 69例,病程≥5 d 12例。首次检验粒细胞计数情况:1.2×109个/L≤计数<2×109个/L31 例;0.8×109个/L≤计数<1.2×109个/L33 例;计数<0.8×109个/L17 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B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对照组(A组)39例,男17例,女2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伴随症状及粒细胞减少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各项内容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双黄连颗粒(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口服,3次/d,每次1/2袋,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予口服升白胺,1 片/次,3 次/d,疗程同样 7 d。

1.3 观察方法 两组病例均分别于给药后第3、7、14天检测分析外周血象。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3 d外周血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有效:用药后7 d外周血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无效:用药后7 d外周血粒细胞计数仍未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幼儿急疹粒细胞减少症恢复时间和治疗前后粒细胞计数比较 A组给药后3 d 5例,7 d 26例,14 d 7例>14 d 4例。B组给药后3 d 7例,7 d 24例,14 d 6例,>14 d 2例。

两组治疗前后粒细胞计数的比较结果为:治疗前A组(1.17±0.4)×109个/L B 组(3.51±1.12)×109个/L,治疗后 A 组(1.09±0.52)×109个/L,B 组(4.11±1.33)×109个/L。

3 讨论

幼儿急诊易引起外周血粒细胞减少症。悬雍垂可见永山斑是本病的早期特征性体征,有助于幼儿急疹的早期诊断。

本病具有自愈性,预后良好。由于HHV-6属于双链DNA病毒,抗病毒治疗首选抗病毒中药,但是临床发现没有药物能够有效的干预幼儿急疹的病程,故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针对幼儿急疹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医师多予维生素B4或升白胺等药物以升高白细胞。本研究证明幼儿急疹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病程的第7~14天恢复,无显著性差异。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38-739.

R557.3

A

1672-1519(2010)02-0168-01

马 涛(1971-),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

2009-12-09)

猜你喜欢
粒细胞外周血儿科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