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贫困山区远嫁女的人生流向

2010-04-05 09:17王文龙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流动婚姻家庭

◎王文龙

一、农村婚姻变迁问题的探讨及其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差距、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对居民流动限制逐渐解除,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区域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城乡外在风貌的同时,更深刻地改变了其内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乡村巨变中,农村传统婚姻的嬗变更引起了城乡专家的重视,因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又是国家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美满,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导致的农村传统婚姻大量解体,婚姻模式的急速嬗变,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村社会婚姻模式的转变,找出提高农民婚姻质量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对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冲击下农村社会婚姻的变化,国内专家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1.农村婚姻模式的嬗变。学者们从改革开放、城乡人员流动、思想交流频繁的大背景出发,指出由于市场意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女权意识的复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急剧的改变,使传统的媒灼之言婚姻式微,自由恋爱逐渐居于主导地位;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男女青年在城市的边缘地位特征,导致农村地区闪婚的出现,但农村的闪婚与城市不同,不属于后现代体验,而是被生存所迫的一种婚姻倒退,严重缺乏了解和感情基础,离婚率非常高。由于中国农村差别很大,因此,在农村,这三种婚姻模式都有存在的空间,但从总体上来说,自由婚姻居于主导地位,并在进一步提高其比例。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和乡村社会自身的分化也必然会刺激闪婚在一些地区的一定发展。2.通婚圈的变化。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率、规模与距离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通婚圈从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与服务的缺乏,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导致在北方一些杂性大村,南方一些富裕地区,农村通婚圈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人口的外向性太强,出现了大量的跨省婚姻。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相对稳定的通婚圈。3.农村婚姻模式改变的原因及其意义。对于农村婚姻模式的嬗变,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这是社会开放、个人独立性增强、跨区域人员流动频繁、现代文明渗透、教育发展的结果,而闪婚的出现则应归因于农村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打工经济的分散性和农村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于农村婚姻模式的嬗变,专家与学者们普遍持一种乐观态度,认为其进步意义大于其负面影响,有利于社会和谐。

虽然学者们对于农村婚姻的变迁进行了全面探讨,但依然存在着一定不足。首先,对于农村的婚姻变迁缺乏综合性的分析,特别是对于通婚圈变化的原因,类别,模式,影响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其次,实证分析都局限于小地域的经验研究,没有总结性的综合提炼,缺乏深入的原因分析,更缺乏改进措施。再次,对于后果的阐述,过于规范化,学者们往往从西方的流行观点出发来解释中国农村婚姻的变迁,如对自由婚姻、跨省婚姻、闪婚后果的解释也有些脱离中国社会现实。

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受到严重忽视,即农村远嫁女的命运。在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安徽,湖南,河南,四川,贵州等省,农村姑娘远嫁的比例很高,远嫁女中跨省远嫁的比例也比较高,在一些贫困山区,远嫁女基本占当地近十几年来出嫁姑娘的一半以上甚至更高。根据流行的观点,姑娘远嫁体现了现代的自由婚姻理念,使通婚圈不断扩大,有利于优生优育,因此,远嫁现象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有利于实现个人自由,突破了传统的门当户对陋习,使爱情至上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人性的解放,使生活更加幸福。然而,与学者、专家们的规范阐述不同,基于田野调查的农村远嫁女婚姻却大多充满不幸,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远嫁女,由于其文化水平较低,涉世不深,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过于感性化,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其婚姻向下流动化。社会资本的匮乏,亲情的断裂使其婚姻更为脆弱,婚后生活充满艰辛与失望。随着农民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青少年跨省打工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女孩,特别是贫困地区女孩的远嫁可能会更加普遍,作为特殊群体,她们的命运更值得我们关注。

二、外嫁女的婚姻调查与远嫁女的向下流动人生

中国地域辽阔,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婚姻模式与通婚圈情况大不相同,婚姻结果也不一样,本文主要研究中部贫困山区远嫁女的婚姻情况。中部山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重庆、江西、贵州大部以及安徽、四川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风俗、习惯相似,都是劳务输出大省,青年外嫁普遍,因此研究这些地区远嫁女的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作者的故乡湖北大别山区下畈村作为样本。之所以选择下畈村,就在于它具有典型的中部贫困山区特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且作为故乡,本人对这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对本村女孩的外嫁情况了如指掌,从而保证了样本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周边村庄的外嫁情况虽然与下畈村有一定出入,但基本情况相似。但选择样本过少也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补充。

下畈村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区南麓,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当地缺乏创业条件,外资引进困难,与沿海地区以及大城市的经济差距大,村民的外向倾向比较强,客观上为女青年的外嫁提供了心理基础。与中部其他贫困山区一样,除少数读书人之外,当地年过15岁以上的未婚年轻人一般都会选择到沿海地区打工。下畈村的年轻人基本集中在广东珠三角一带,近几年随着珠三角就业环境的恶化,生活成本的上涨,下畈村绝大部分年轻人陆续回流到武汉,这必然会降低跨省婚姻的比重。离家较远,不同省份的年轻人杂居,亲情的缺失,打工生活的枯燥使跨省婚姻,女青年外嫁成为普遍现象。而下畈村特殊的聚姓而居形态,使村内婚成为不可能。由于丘陵地区山谷狭小,难以象平原地区一样形成巨大的聚居地,村落普遍较小,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各个山谷之中,下畈自然村作为村部所在地,已经是下畈村最大的自然村,人口大约100人左右,男性都姓王,没有杂性,周边12个村落也都姓王。由于传说当地王姓都源于同一个祖宗,因此,王姓之间基本没有通婚,下畈村与周边村落王姓聚族而居的形态也客观上助长了外嫁风。与中部其他地区一样,下畈村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加上当地教育落后,使下畈村女孩的教育机会十分稀少,普遍没有读完小学,知识文化水平很低,使其在未来的择业、择偶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较低的教育水平,封闭的生活环境也使下畈村女孩缺乏社会经验,在未来的择偶中理性不足,容易被花言巧语蒙骗。

下畈村的打工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并且很快成为潮流,远距离的打工生活,沿海与下畈村的强烈对比,使下畈村的女孩大多选择外嫁,自由恋爱成为择偶的主要方式。从2000年至今,下畈村出嫁的女孩有21位。其中选择跨县、跨省远嫁的有11人,就近嫁到本县范围之内的只有10人。在11例远嫁中,有7人嫁到外省,其中安徽2个,湖南3个,贵州1个,河南1个,基本都处于中部贫困省份。从比例来看,远嫁女已经占到下畈村近十年外嫁女的55%,而跨省远嫁又占到远嫁女的55%以上。从择偶模式来看,远嫁女全部是自由恋爱,有些完全不征求父母意见;近嫁的除个别外,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的媒灼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即使自由恋爱也基本征得了父母的同意。

从远嫁与近嫁的结果来看,远嫁11例只有1例经济状况比娘家显著提高,其他女青年远嫁后的社会经济地位基本呈现出向下流动的趋势。从近嫁的结果看,10例近嫁中只有2例近嫁的经济状况比娘家高,其他的8例基本上是通过媒灼之言认识、结婚的,婆家与娘家的经济状况基本相当。

从总体的婚嫁结果看,下畈村的远嫁绝大部分带来的是阶层地位的下降,这可能与很多贫困地区外嫁女的结果相似;而近嫁女的婚姻基本保持了原有经济地位,有些甚至有一定提升。如果再考虑到社会资本的互补,亲情的联系,文化适应问题,远嫁女的婚姻结果可能更不如近嫁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一定背景下,传统的门当户对、媒灼之言可能比盲目的自由恋爱更为理性。再从下畈村近10年来的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近嫁女家庭一般处于下畈村社会的两级,一种是农村的富裕之家,处于社会上层,他们比较理性,恪守门当户对的原则,把联姻看做社会资本的扩充,认为婆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资本对于婚后生活非常重要。另一种是经济状况很不好,女青年自身条件也不好,难以到外面打工挣钱,因此,家里就希望早些嫁出,靠近一点对父母可以有个照应。远嫁女一般处于下畈村中等家庭,缺乏门当户对的理念,也没有那么大的家庭负担,因此她们有机会到外面打工,有比较自由的婚姻选择权。

那么,是不是自由婚姻就不如门当户对?远嫁就一定不如近嫁?这似乎与流行的观点相反。其实,自由婚姻与门当户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有其存在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的自由婚姻是建立在高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公平的发展机会、个人充分经济独立基础上的。西方国家80%是中产阶级,阶层流动渠道畅通,因此,门当户对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意义不大,西方的民主法制传统使家庭社会资本作用不大,也使基于社会资本互补的门当户对婚姻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个人主义传统,便捷的交通,完善的社会保障,也使距离对亲情的影响极为有限。普世价值的盛行,发达的教育,信息的公开,也使文化适应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弱化,择偶更加理性。因此,自由婚姻在西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使婚姻建立在坚实的感情基础上,更符合人道、人性,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庭社会资本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阶层的固化更加使门当户对具有现实的合理性。社会保障的缺乏,交通的不便使远嫁割裂亲情,父母的老年缺乏照顾,教育的落后、信息不对称使远嫁充满风险,因此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女孩来说,远嫁可能是一条“向下流动”之路。

三、下畈村远嫁女向下流动人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充满自由恋爱光环的远嫁最后怎么结出的是苦果呢?通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下畈村远嫁女“向下流动”人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远嫁女的婆家客观上普遍处于当地中等偏下的经济社会地位。根据农村的传统,中等以上人家的子女结婚一般会选择就近结婚,以扩大社会关系网,增加家庭社会资本,实现社会资本的互补,并且,就近结婚知根知底,信息对称,能够减少婚姻的风险。因此,在一些农村地区,到遥远的外地讨老婆的男方家庭基本都是困难户,在当地婚姻市场缺乏竞争力。由于婆家先天处于边缘地位,这为远嫁女的“向下流动”人生埋下伏笔。

第二,社会资本的断裂与匮乏。中国传统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感情的愉悦,也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结盟。由婚姻而产生的家庭、家族社会资本联合对于家庭和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十分重要。远嫁女的远嫁必然使两个家庭的社会资本彼此割裂,社会关系网萎缩,个人的发展缺乏依托,必然在与其他家庭联合社会资本的对比下进一步凸显出其发展劣势。而远嫁也使独生子女家庭的娘家父母的养老问题、远嫁女子女的照看问题更加突出,难以获得娘家社会资源的必要支持。

第三,远嫁女的择偶行为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进行,主客观原因导致其必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男方来说,要改变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劣势地位,就必须刻意隐瞒自己、家庭的劣势,夸大自己、家庭的优势,甚至故意欺骗对方,这种欺骗在近婚的熟人社会里很难得逞,但在远距离的陌生人社会里,由于信息成本的高昂却往往奏效。从女方来说,由于教育水平较低、阅历粗浅、理性不足,也很容易被欺骗,加上在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情感的缺乏,使感性战胜理性,很容易被表面的扭曲信息所迷惑。并且,即使女方有证实信息的愿望,但远距离的信息搜寻成本也使这种愿望难以实现,社会信息服务的缺乏,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增加远嫁女择偶的盲目性。

第四,对于远嫁女来说,对于新的语言环境、饮食习惯、社会风俗、思维模式可能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差距很大,并非就那么容易适应。其最终结果可能是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文化边缘人地位,难以彻底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难以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产生大量的文化冲突,影响到远嫁女的婚后幸福。

第五,远嫁女由于与娘家的远离,导致亲情的断裂,在婆家处于孤立地位,同时家庭矛盾缺乏外部缓冲,容易激化。远离父母与兄弟姐妹,必然造成远嫁女情感的缺失,亲情的断裂,特别是遇到矛盾时缺乏倾诉与理解、关心的对象。在婆家的孤立地位与缺乏娘家力量的支持,使远嫁女在婆家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并且家庭矛盾缺乏外部力量的介入,难以调解缓冲,使远嫁女家庭内部矛盾不断积累、激化,导致远嫁女的高离婚率。

第六,社会阶层的固化,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也导致远嫁女的婚姻向下流动化趋势。对于远嫁女来说,由于出身的原因,缺乏对婚姻问题的综合考虑,只看重男方个人的能力、品质和感情,而很少考虑男方的家庭情况、社会资本拥有量,认为只要有能力就能够改变自己当前的不利社会地位。在一个发展机会均等、社会保障健全、阶层流动频繁的社会里,远嫁女的这种婚姻观是一种健康的婚姻观,但在一个社会保障尚不健全,发展机会仍不均等的社会里,这种婚姻观却可能使远嫁女的梦想破灭。

从主观角度来看,促使下畈村远嫁女的“向下流动”人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缺乏对于爱情、婚姻的全面了解,导致择偶、婚姻的盲目性。由于下畈村女孩的生活比较闭塞,普遍见识少,农村的封建传统也使她们难以得到必要的婚姻指导,导致她们对于择偶、婚姻缺乏必要准备。在传统的婚姻里,父母、亲属可以依靠自己的阅历、经验来帮助她们择偶,但在遥远的打工地,就必须完全依靠她们自己来选择合适的配偶,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在缺乏指导、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她们的择偶行为充满盲目性。

第二,受教育水平低使她们对于事情缺乏理性分析,也使她们缺乏走向上流的条件。对于中国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普通大众实现向上流动的基本条件。下畈村女孩教育机会的缺乏,文化水平的低下阻断了她们向上流动的通道。而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必然使她们对事情的判断、分析能力不足,导致她们对自己终身大事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恶劣的打工与择偶环境限制了她们的选择范围,传统思维使她们难以纠正自己的错误选择。下畈村打工妹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基本居住在工厂房里,超长的加班和封闭式的管理使她们与外界接触很少,也缺乏接触、了解男孩的机会,造成她们的择偶范围很小。而繁重、枯燥的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偏僻的工业区,缺乏社交与娱乐,较低的收入,都使她们更容易把寻找男朋友作为情感寄托。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进一步使打工妹在婚姻市场边缘化。即使一些远嫁女已经发现男友的欺骗,但由于破身或怀孕,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她们认为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而没有果断地分手,致使一错再错,使远嫁婚姻充满不幸。

四、避免贫困地区远嫁女向下流动人生的对策

改革开放、人员的自由流动,使自由婚姻代替传统的父母之命而居于主导地位,回归感情本位,应该说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自由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其婚姻后果有时可能还不如传统婚姻,比如下畈村以及相似的贫困山区就是如此。那么,是不是这些地区的女孩就应该放弃自由婚姻,回归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呢?本人认为这是不可行的,社会在发展,潮流在进步,逆时代潮流而行不明智,也违背人性与人道,必然会遭到青年男女的激烈反对,造成更多的婚姻悲剧。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逐步削弱家庭社会资本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减少信息不对称状况,提供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增加农村女孩的受教育机会,并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尽快废除城乡二元体制,为贫困地区女孩的婚姻自由提供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减少自由婚姻的风险和盲目性。

要避免贫困地区远嫁女婚姻的盲目性,首先应该提高这些地区女孩自身的素质,增加其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提高其对婚姻问题的理性认识能力。要提高其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她们的受教育水平。只有接受较高的教育,她们才能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经济独立性;接受教育也能够提高其自身素养,使其在婚姻市场具有更大竞争力;教育可以使她们能够较容易地融入工业社会和城市,对事情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择偶、婚姻问题的考虑更为理性。要提高贫困地区女孩的受教育水平,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改变这些地区严重的重男轻女倾向,通过教育、宣传使男女平等意识深入人心,使女孩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二是要对这些地区的教育采取重点补助,对于贫困家庭的女孩,政府应全额资助其学杂费,对于她们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费用,政府可以实施优先补贴、资助,助学贷款重点倾斜等对策。同时政府应该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保障女孩的12年教育权益。

其次,政府应该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不断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并积极鼓励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布局更为合理。对于绝大部分的远嫁女来说,远嫁造成的社会资本、情感损失巨大,信息不对称问题、文化适应问题客观存在,对贫困地区的远嫁女来说,这些客观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尽量减少远嫁也是避免远嫁悲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打工仔、打工妹的跨区域流动一般是以血缘、地缘关系聚集的,远嫁本来可以避免,但由于贫困地区女孩外向倾向很强,对本区域内的可能配偶持排斥态度。只有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贫困地区年轻人的外向倾向才会减弱,近婚比例才会提高。近几年沿海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移也影响到婚姻距离,武汉良好的区位,高等教育的发达,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就业机会的增加导致下畈村沿海打工族的回流,因此,近几年下畈村的几例外婚基本在省内,大大减少了跨省婚姻的痛苦。

再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打破权力、资源的垄断,提供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促进阶层之间的流动。只有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打破各种不合理的权力、市场垄断,并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化解生存风险对贫困阶层的不利影响,尽快废除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我们才能促进发展机会的均等,使家庭社会资本、家庭背景的作用不断弱化,使个人能力与素质成为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远嫁女的自由婚姻才能够回归其人性、情感本位,尽量减少社会资本匮乏的负面作用,与其他婚姻模式一样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最后,造成远嫁女“向下流动”人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因此,要减少远嫁女决策的盲目性,我们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决策的理性。前面提到提高远嫁女的教育水平是关键途径,但还需要一些辅助措施。譬如利用妇联,工会,共青团等已经具有全国性的分支机构,或是民间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从而减少远嫁女的远嫁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1.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2006(1):58—60.

2.贺飞.转型期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7(4):42—49.

3.谢芬芳.打工潮下农村青年婚恋观的变革[J].传承,2008(7):108—109.

4.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J].开放时代,2005(2):153—158.

5.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J].青年研究,2009(2):51—63、95.

6.宋丽娜.打工青年跨省婚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64—68.

猜你喜欢
流动婚姻家庭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流动的光
家庭“煮”夫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恋练有词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寻找最美家庭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寻找最美家庭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