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2010-04-05 09:17胡洪彬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胡洪彬

一、E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殊优势

现时代是E时代,网络信息交往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加了860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已高于23.8%的全球平均水平。在网络用户的构成中,青年占绝大多数,是构成其中的主流。①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交往和网络信息的传播在青年中的不断流行和普及,对于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传播的即时性增强时效性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主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思想总是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青年,其思想观念更为活跃,变化幅度也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如果价值理念的内容老套、陈旧,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其实际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其在信息制作、生产发行及传播的速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传播过程融合了即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等多重特性,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优势,主流价值观的培育者可以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第一时间传递给青年,使其能及时、便捷、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内容,确保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时刻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而青年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和各类社会热点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并用他们独特的视角作出评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效性的不断提升。

(二)内容的立体性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在主体间性理论看来,教育是 “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是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真诚沟通”,是“在宽容基础上达成的理解”,是“尊重差异”和“发展个性”的活动。②因此,要确保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收到实效,就必须唤起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显然,网络信息别具一格的特色为提升青年的参与热情开辟了新路。网络信息一般都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的特点,它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特点,同时进一步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信息聚合为一体,形成更为形象和直观的信息源,这为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丰富素材,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变得更有感染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教育者和宣传者可以将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上传到网络,并配以富有感染力的多媒体信息,吸引青年浏览和学习,而青年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电脑,也即可方便地从中了解相关内容,并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画等多种形式的注解把握信息本质,从而极大地激发其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传播的交互性推进了培育的针对性

提高针对性是确保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观培育收到实效的重要前提,要达到这个目的,理论体系的教育者和宣传者就必须对青年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有充分地了解和认知。在E时代的背景下,这一目的的实现有了更为坚实的保障。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在双边甚至多边互动中得以进行的,因此网络信息的传播必将强化人际间的交往和联系,为教育者和宣传者及时把握青年的动态提供平台。一方面,利用网络信息的交往,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者和宣传者可以及时了解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等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如通过网络论坛、政治博客等方式,让青年就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思想交流,回答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等。另一方面,青年通过网络也可以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时传达给上层领导,使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能以平等的姿态对待青年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的“心理防卫”意识会逐渐减弱,其可以毫不遮掩地表达自我情感,双方敞开心扉,以平等身份进行交流,由此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变得更为理想。

(四)传播的便捷性确保了培育主体范围的全面性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力量,其对这个社会价值观的性质、方向和质量高低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E时代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除了要完善价值体系内容和教育宣传手段等因素外,积极发挥教育者和宣传者的主体性作用也至关重要。要达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教育者和宣传者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扩展其主体范围。唯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建构当中来,形成全方位的参与力量,其实效性才有更加坚实的保证。事实上,青年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个体,其思想观念是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绝非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己之事,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为扩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范围打下了基础。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冀便可以共同作用于青年,学校、家庭以及各级政府也可以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和反馈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共同做好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工作,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二、E时代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E时代的到来,给青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机遇,但网络本身也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信息的传播,对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并促使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趋向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培育工作的有效展开,要化解当下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进行回避、遏制是极不科学的,我们唯有本着科学规范、合理引导的原则,才能使对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趋利避害,化“危”为“机”。笔者以为,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占领舆论制高点,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E时代网络信息的多重特性决定了对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立体性等优势,用先进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主流价值观来占领网络阵地。一方面,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要积极做好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牢牢把握住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力求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给出有价值的评论,或通过论坛在线交流等网络互动手段,与青年及时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疏导青年的情绪,提升主流价值观建构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宣传者还要广泛采集与主流价值观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建立各种数据库,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关的案例和法规等,丰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同时,为了促进青年自觉参与学习,教育者和宣传者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编辑加工,以使其具有充足的吸引力。如精心设计网页,丰富表现形式,保证信息的可读性、趣味性,使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核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以利于青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第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机制。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东西,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③网络信息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作用,决定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规约,以促其发展,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1)建立专业领导机制。抓好E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关键在于领导。当前,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要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等方式,积极培养一支既懂得教育宣传工作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领导队伍,使他们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的有效引导者,逐步确立起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权威性。(2)建立网络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强化相关制度保障,积极发挥网络积极的特性,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融入到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中去,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难解为诠释,确保核心价值观培育逐渐实现网络化和生活化。(3)积极建立网络反馈机制。对青年提出的各类问题,教育者和宣传者要通过网络及时加以解答,绝不消极懈怠,同时,要适时更新教育内容,确保网络信息空间的最优化,以提升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强化网络观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E时代的到来及其给青年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决定了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把不断强化对其的网络观教育视为重要内容之一。当前,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理念,积极培养青年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和科学的网络价值观,促其在信息网络中走向全面发展。一方面,积极加强对青年的网络道德观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向青年进行网络信息交往中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促其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不做无节制的“网虫”,不浏览、传播和制作各种反动、暴力、淫秽信息,自觉阻止那些低级、庸俗和有害的信息,从源头上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加强对青年的网络法制观教育。目前,我国青年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知识依旧较为缺乏。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有高达53.7%的大学生对我国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不甚了解,另有37.6%的大学生虽听说过但不清楚细节,导致大学生网络违法行为时有发生。④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把加强对青年的网络法制观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其法制观念,努力做到法制建设与网络文化发展同步,向青年普及核心价值理念和宣传法制教育同步。

第四,培育网络人才,建构网络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阵容。信息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求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自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当前要有效克服网络信息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和宣传者首先就必须精通网络,熟知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懂得如何应用网络优势,在关键时刻做到力挽狂澜,起到引导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培育一支既有核心价值观素养,又懂得网络技术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他们具备自主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能力,以确保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相关职业要求和网络环境的客观需要,积极搞好相关专业队伍的建设,在实践中要把那些既政治作风过硬又懂得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的干部选配到工作岗位上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核心价值观宣传队伍。同时,要继续强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者的网络业务培训,使其明确一个好的理论教育者和宣传者同时也应是好的网络技术应用者。在E时代,要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唯有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善于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才能收到应有效果。

注: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CNNIC第52期 《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65769514d1861.html.

②周海燕,孙其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质的突破[J].理论与改革,2009(6):119-121.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④黄艺羡.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4-137.

猜你喜欢
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