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瘾诱因的防范与矫治

2010-04-05 09:17常家树李博涵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青少年游戏

◎常家树 李博涵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诱因

当人们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世界遨游时,青少年人群中网络心理依赖问题尤为突出。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国内各年龄段的网民中,20-29岁及以下人群的网络心理依赖比例最高,其次为19岁及以下人群。”①他们可以夜以继日地喝着矿泉水、啃着方便面,不知疲乏在网络冲浪。究竟是什么魔法诱使他们如此痴迷呢?“对于青少年网民来说,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序度排序为:娱乐、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使用超过对任何其它一种功能,青少年在寻求娱乐中追求快乐,在实现快乐中达到了虚拟人生的“精神胜利”。

一是摆脱控制的心理需求。由于虚拟网络的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青少年在网上的观点越是新奇、怪异,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他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比如有的年轻人忍受不了“本我”的煎熬,迫不及待地想向别人暴露自己的隐私;有的人不愿意受制于人,希望体验统管他人的快乐。在数字时代的虚拟社会里,由于网络空间的独特虚拟性质,正好满足青少年寻求独立、摆脱控制的心理需求。二是无限升级,满足未成年人廉价的成就感。网络游戏中重要的“诱”人手段就是升级,这类游戏带给玩家的刺激就是,只要你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就能实现游戏角色级别的提高,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找不到成就感的学生,通过游戏中逐级上升、鼓励胜利,迅速得到了成就感。但其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进一步荒费了学业。

三是任意PK诱使青少年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PK就是英文player killer(玩家杀手)的缩写,在网络游戏中是指角色之间的对抗战。在目前我国运营网络游戏中,大部分都设有PK系数,它的设置使游戏的娱乐性、激烈性、对抗性更强,青少年们一旦玩上就撒不了手。专家们分析,网络游戏吸引人有两大要素:一是互交性,二是情节吸引人。在网络游戏里孩子能体验到许多极限感受,可以目睹血雨腥风的杀戮场景,发泄不快心理;可以过关斩将,感受崇拜者的眼光;可以和上千人同时边打边聊,交上一些天南地北的朋友。由于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操作、探索做得比成年人还好,很容易在其中找到现实生活中失落的自信和后来居上、舍我其谁的满足感、成就感。青少年往往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和挫折,通过游戏方式来渲泻,而游戏中的PK方式,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需求。

二、找准青少年网瘾的遏制关口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及特征

网瘾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是网络关系成瘾,指的是沉溺于经由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的新朋友;二是网络色情成瘾,指着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或网络色情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内容;三是网络强迫行为,指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冲动使网络用户去进行网络赌博或拍卖、购物等;四是信息超载,指强迫性地浏览各种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游戏成瘾,指强迫性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的迷恋和依赖。

目前我国运营的网络游戏主要是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这类游戏有两个容易导致成瘾的特点:一是持续性、无限升级的游戏规则。这一规则必须长时间在线才可能有所收获,使游戏玩家尤其是自控能力弱的青少年玩家很难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二是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游戏强调个人在虚拟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就,玩家各以不同的游戏角色参与其中。青少年玩家往往把自己在现实中的不愉快、各种挫折,通过玩游戏来宣泄,并把难以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游戏的角色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游戏角色的练功升级上,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最终导致成瘾。

从网络聊天看,上网时间是衡量是否成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网络成瘾的重要特征。据国外有关研究认为,对未成年人来说,网上娱乐每天超过2小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容易导致网瘾。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的调查显示:“与非网瘾群体相比,网瘾群体上网的目的更倾向于娱乐性。青少年上网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娱乐性目的,另一类是实用性目的。通常情况下,网民使用网络都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目的。而网瘾群体的上网目的更倾向于娱乐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报告分析说:“在青少年接触网络之初,由于网络技能较低等原因,上网活动比较单一,不太容易上瘾;由于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而且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尝试网络的各种用途。在此过程中,一些活动可能会使他们上瘾;而一旦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时,青少年很容易形成对它的依赖,进而成为真正网瘾的网民,因此,到了真正成瘾的阶段,可能沉迷于相对单一的一项或几项活动。 ”②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的因素,不只是网络本身,还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网络的社会监管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1.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

不良的家庭环境把青少年推进网络。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的一份调查中显示,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被调查者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劳教、判刑的占23%。调查发现,四种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网络色情暴力。一是溺爱型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使之逐渐滑向违法犯罪。二是失和型家庭。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占29%,继亲家庭占7%。三是打骂型家庭。在100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打骂体罚的占23%。打骂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问题往往在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四是放任型家庭。大多数青少年虽与父母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教育失衡形成大量学生网民。北京法院做过一个统计,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2%。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一些学校教师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将有缺点的学生轰出校门。被逼到社会游荡的学生只能把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作为最后的归宿。

社会关注不够让网络网住青少年。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早熟,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性知识、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够或不当,使青少年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同时,网吧经营者社会责任感差,致使网络不良风气蔓延,更使青少年过早地陷入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所编织的陷井中,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网络游戏市场监管混乱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每款游戏适合于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必须有详细的标注。在美国一个13岁的孩子不允许接触到《魔兽世界》那样的游戏。而我国的游戏产品却普遍存在标注不清的现象。青少年能玩什么游戏,不能玩什么游戏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目前我国共有250多款网络游戏在运营或准备运营,哪款游戏适合青少年,哪款不合适,没有明确的标识。既让家长、老师们为难,又造成了青少年毫无目的地选择。由于没有明确的分级分类标准,家长和学校缺乏对游戏好坏的判断能力,不能有效地引导和监管青少年的游戏行为,未成年人玩成年人的游戏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法律法规不健全。根据调查,目前影响网络游戏“虚拟社会”秩序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未经许可盗用他人的游戏程序和源代码,另设游戏服务器,擅自从事游戏经营活动,其危害是脱离监管,纵容了青少年的无度游戏行为;二是修改游戏系统,用欺骗服务器的作弊程序,为无限升级的游戏提供了技术基础;三是游戏虚拟物财产权问题,即游戏中的虚拟物是否可以当作现实中的财产受到保护,目前在这方面的法规建设完全是个空白。

我国游戏产业准备不足。据统计,目前来自国外的网络游戏占国内网络游戏运营的66%,市场份额基本被瓜分。国内游戏设计理念、对游戏娱乐性的掌握以及游戏引擎等核心技术的水平,与国外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网络游戏产品属于文化产品,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消费和娱乐,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价值观或政治观点的工具,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文化扩张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不警惕,国外的游戏产品在向我们青少年提供娱乐消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削弱了我们对青少年的传统道德和意识形态教育。如果现在不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最后我们的青少年都用国外游戏里面的人物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进行人生、社会伦理等的价值判断时,那个时候再来教育,我们势必要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三、青少年网瘾的防范与矫治

网络文化的终端受众是广大青少年人群,青少年网瘾不是单个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防范与矫治青少年的网瘾既然是整体的社会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综合治理。这里分为防范与矫治两个方面。

(一)关于青少年网瘾的防范问题

第一,必须强化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有效监护。父母必须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是防止青少年网瘾的第一道防火墙。家庭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控制并及时消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求取良好的监控效果。父母绝对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应杜绝未成年子女单独居住的现象。作为现代父母,要填平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应该掌握电脑知识,最好能够跟孩子一起上网,这是一种现代沟通方式。

第二,学校要转变传统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改进教育质量的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孩子的成长;建议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的专职或者兼法制校长,以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影响。

第三,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绿色网吧,我们应该吸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在互联网站的管理针对儿童的保护是美国政府最为重视的问题。“自1996年以来,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通信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法律对色情网站进行限制。”“根据《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必须给联网计算机安装色情过滤系统,政府对建立网络过滤技术系统提供资金支持,以防止未成年人上网接触‘淫秽、儿童色情和伤害未成年人的露骨描述’。否则图书馆将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技术交流资金。法案还规定,任何因商业目的在互联网交流中导致未成年人接触有害信息者,将处以5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被判6个月以内的监禁。”③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置网吧等规定。开辟区别于普通上网区域的专区,相对独立,在可能的情况下,区分成年人界面和少年界面,控制青少年上网时间和屏蔽网络不良内容。文化、工商、公安、消防、教育、技术监督等部门要统一协调,保证管理到位。

第四,实行游戏分级制度,科学指导未成年人健康的网络游戏活动。要借鉴欧、美、日、韩等游戏发达国家对网络游戏的分级制度。它的好处在于,区分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对游戏娱乐的不同需求;给予家长和社会直观的判断力,有利于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有利于对游戏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为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在严格游戏内容审查的前提下,尽快实行游戏分级制度,以指导未成年人的健康游戏。同时,通过游戏分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让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了解政府提倡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大力开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内涵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大力开发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内涵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积极主动抵制西方国家网络游戏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影响,对于青少年在未来成长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富有吸引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通过虚拟世界的人物,弘扬理想精神,宣传真善美的崇高境界是创造青少年和谐虚拟世界进而推动现实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网络游戏学院在《网络游戏策划与构架》课程中就应该向学员强调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职业道德,鼓励学员多多挖掘民族题材,使学员真正懂得弘扬理想精神,宣传真善美是网络游戏创作人员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第六,加快网络游戏的立法工作。网络游戏在我国出现仅十年左右时间即显现如火如荼的势头,可见这是一个发展很快的新兴产业,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要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管理,必须加快对网络游戏的立法,规范秩序。起码在网络游戏有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前,也可以先从操作层面上对涉及网络游戏管理的一些深层次的法律问题,提请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司法解释,以缓解当前网络游戏市场的法律需求。同时要理顺网络游戏多头管理体制。目前网络游戏管理中,职能交叉严重,多头管理现象突出。造成政策多变及管理混乱,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影响了整体执法效能。最近由文化部颁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是迄今为止针对网络游戏出台的第一个部门规章,是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法律法规建设第一个标志性产物。《暂行办法》“第一次把网络游戏研发生产、上网运营、虚拟货币发行和交易服务等产业流程与企业行为都纳入了管理范畴。”④这是全产业链式动态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完善产业政策,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

(二)关于青少年网瘾的矫治问题

对于网瘾的矫治,国内的学术界、医疗界还处在探索中。目前,国内专家对网瘾的判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习惯说,持此观点的专家认为,网瘾既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生理疾病,只是一种强烈的“习惯”,只是行为习惯出了偏差,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只要适当的矫正,完全可以引导他们戒除网瘾。另一种观点是“疾病说”。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网络成瘾不只是一种心理疾病,准确地说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精神类疾病。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患有互联网成瘾的综合症患者,与酒瘾、毒瘾、洁癖等患者一样,其心理都是病态的,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因此,戒除网瘾,必须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通过心理治疗、把错误的心理发育扭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国内率先开展网瘾药物治疗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依赖治疗中心主任陶然教授认为:“根治网瘾的药物治疗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心理治疗是通过音乐、谈话聊天疏导等方式进行。住院的孩子大多要定时喝一服中药,输一瓶液,根据不同的病情服用不同的西药,一般还要运用‘多功能心理平衡仪’进行物理治疗。经过10~15天的治疗,孩子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⑤

注:

①谢新洲等.互联网系列调查之五——网络冲击:从心理到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0-8-5.

②解救青少年网络迷魂[N].暸望新闻周刊,2005-5-22.

③徐启生.美国三管齐下监管互联网[N].光明日报,2010-7-27.

④向勇.拥抱“天使”惩戒“魔鬼”——“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解读[N].光明日报,2010-8-5.

⑤解救青少年网络迷魂[N].暸望新闻周刊,2005-5-22.

猜你喜欢
青少年游戏
青少年发明家
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