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

2010-04-05 09:17王玲宁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化青少年影响

◎王玲宁

在青少年社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和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机制的主体。传媒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现实社会与虚拟的网络社会的互相交错,甚至改变了社会化的范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传媒和青少年社会化为主题,对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近十几年来(1995年-2009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并重点阅读了《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和《当代青年研究》等期刊中的相关文章,旨在对新媒介环境下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现状、存在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一个梳理,这对于深化传播学视角下的效果研究以及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现状和特点

(一)网络社会成为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立论的背景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逐渐成为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领域的热门词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媒介的生态,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生存和生活方式。对此,很多学者把这一问题置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转型、文化工业崛起的背景之下,从理论层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成为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立论背景。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卫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社会化的范式也发生了转型。传统的社会化“实体流程”让渡与“虚拟现实”过程,青年社会化周期也因网络的“时空聚缩”而变短;青年社会化的“受化”方式也明显改变;青年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增强,同时社会控化功能减弱;“群隔”现象生成,社会化“过度”与社会化“不足”共长,网络社会化的“阀限”也同时困扰人们,因而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应答(王卫,1999)。风笑天等则提出,社会化可以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前者常用来概括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等机构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而后者则特指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尤指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媒介所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并对虚拟社会化的特征进行了总结:(1)施化者的虚拟性;(2)社会化过程的双向性;(3)行为方式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社会化脱节;(4)个体化的社会化内容。贾秀娟认为,网络构筑起的虚拟世界使传统社会化的客观现实社会的互动变为与虚拟社会情境的对话。网络传播带来了虚拟社会化问题,改变了传统社会化模式中的力量格局,其表现就是家庭、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式微,而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和短信等第四媒体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贾秀娟,2004)。

在此背景下,网络的正、负面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对此,很多学者都给予了辩证的分析。代表性的观点有:网络对青少年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全球眼光和多元知识会产生积极效果,改变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建立(杨雄,2000);网络可以提高儿童的知能,提供扮演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提高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扩大公共空间的交往等(胡建新,2003)。但同时,网络不健康内容会导致青少年的认知偏差,网络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魏宏歆,2001);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反常规行为(徐瑞萍,2005);网上色情污染信息泛滥,并因为缺少“他人在场”而使得快乐原则支配个人的欲望,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网络交往有可能引发青少年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等(李望舒,2004)。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期,网络更容易引发的负面效应引起了众多研究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比如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研究就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卫根泉(2005)指出,网瘾不仅对青少年的生理造成消极影响,还会导致青少年过度上网交友,忽略和减少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造成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张梅花(2006)认为网络成瘾会引起青少年道德认知危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阻碍青少年人生追求的实现,带来青少年人际关系弱化;崔丽娟等(2006)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在攻击性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不意味着对其它传媒的研究就销声匿迹。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成为关注点的电视,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原因在于,青少年一代就是伴随着电视成长的一代,电视对他们的影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此外,目前电视依然是我国普及率最高的媒介,作为一种强势媒体,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影响力并不逊色于网络。如同网络一样,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也是电视的正、负面影响。相较于20世纪九十年代比较笼统的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者深入到不同电视节目的内容层面,如卡通片、广告、电视剧、儿童节目等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如王祯祯(2008)、方雪华(2009)等分别探讨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影响;王瑞武(2007)分析了韩国影视剧对初中生的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尤其对文化认同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刘开源(2006)等分析了电视剧中的非道德因素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林凤丽(2006)分析了动画片的文化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尤其是对民族认同感的影响;宋晶(2007)则分析了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等电子媒介成为研究的焦点,其原因正如学者黄万盛所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剧烈地改变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和人的自我认同,人类第一次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新一代人脱离了继往开来的代际传承,脱离了观念、伦理、责任的相袭相续,他们在网络的交互影响中自我成长。①此外,从媒介形态来看,从电影、电视到网络,电子媒介使文化重新通过声音和形象得以传播,从而清除了书面印刷媒介的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更使视觉传播成为21世纪的一种主导性力量。从传播方式上看,电子媒介具有普及性、大众性和民主性,青少年由于其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喜爱接触影像或者图像媒介,这也是在青少年社会化研究领域,电视和网络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

(二)传媒之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多侧重于结果,对于青少年的认知机制如何影响其处理传媒的信息进而如何作用于社会化的过程,缺乏探究和阐述

在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把焦点聚集在社会化的结果之上即“是什么”,对于青少年的认知机制如何影响其处理传媒的信息进而作用于社会化的过程即“如何”缺乏研究。对此,我们至少要考虑两个因素的作用过程,即不同传媒的信息特征、传递机制和不同发展阶段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

在目前的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中,通常把传统的大众媒介和新兴的媒介等都统称为大众传媒,这样就存在着泛泛而论的问题。其实,不同的传媒由于特点的不同以及对社会生活影响程度的不同,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是有别的。比如对于网络,王卫就认为网络对青年的社会化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影响因素对青年所进行的社会化,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化的社会化范式,网络区别于其他社会化途径对青少年社会化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要求学者们抛弃传统的观念来重新认识青年社会化的时间“阈限”、合理跨度、社会化的方式以及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以及青年社会化在人的一生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再比如电视,是经过高度人为处理的产品,又通过特殊的媒介性质呈现,其背后强大的电视工业以及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对其认知是不同的,这些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从而作用于他们的社会化。

即使是同一媒体,不同的节目形态和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基模形成也是有别的。以网络为例,多数研究都注意到了网络传播的特点,即交互性、个性化、匿名性、无地域性、无中央控制性和多媒体化等一系列特点(宋绍成,2002),但是对不同形态的网络媒体特征的论述还比较笼统和模糊。对此,有的学者已经有所意识,并没有一概而论为网络媒体或者新媒体,而是区分了网络媒体的不同形态如虚拟社区、儿童博客、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进行细化的研究。如徐睿(2006)通过对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相关“跟帖”的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初步证实了网络在青少年角色社会化中的作用;周桂林(2009)通过对角色类扮演网络游戏的研究,发现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现实社会具有很大相似性,是青少年现实社会化的“虚拟演练场”,对青少年的自我形成,社会文化传递以及社会结构维持均有较大作用;晏菁(2005)则通过对雏鹰网和中少在线儿童博客的文本分析,认为儿童博客在儿童形成价值观念、个体语言行为的学习和性别角色示范等方面起到了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祝华新、赖龙威(2005)分析了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不同媒体的特性,认为传统媒体是基于单一介质的,比如报刊是基于纸张,电台是基于电波,电视台是基于图像信号,而新技术媒体是基于IP平台的跨媒体、多媒体,与现实世界不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更容易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但是总的来说,这类研究并不多见。由于忽略了不同传媒的特性,对于效果产生的前提——青少年的认知机制如何影响其处理传媒的信息,就缺乏探究和阐述。正如柯惠新指出的,网上的娱乐性内容(如影音娱乐网站)、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如即时通讯工具聊天、网络游戏等)和娱乐性较强的参与性网络使用形态(如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同的影响。②

青少年的认知机制如何影响其处理传媒的信息,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对不同发展时期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的探析。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青少年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社会,本就处于急剧转型社会中的青少年,同时面临着多元社会文化的冲击,青少年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会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个特征是影响他们对传媒信息的处理和认知机制不可忽略的变量。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在面对不同形态的传媒时,对信息的处理也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机制。因此,只有把不同传媒的信息特征、传递机制和不同发展阶段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深入了解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前提,尤其面对微博客、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等涌现出来的新媒介形态,青少年都是参与其中的主力军,这样的传播方式和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作用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有何异同?这些都是把传媒和青少年社会化推向深入时必须考虑的内容。

(三)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对研究对象的年龄界定以及概念使用上比较混乱,对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很少加以细分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对城市青少年的研究,农村青少年很少涉及;普通群体研究较多,特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的概念使用上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

多数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城市儿童,尤其是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之间的研究。原因当然是城市互联网相对于农村的高普及率以及网络强大的影响力,但是高普及率并不意味着高接触率。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2007首届全球传播论坛上,学者倪琳通过调查发现,2006年上海青少年、儿童平均每天的媒介接触时间中,电视仍然是本市儿童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体,平均每天1-2小时,占26.4%。相比之下,有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和儿童每天不接触网络。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虽然低,但是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是否比传统的传媒如电视更大呢?这方面还缺乏比较权威的调查数据,即对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如使用动机,满足程度以及需求等缺乏研究。

在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中,只有很少的研究专门提到了农村儿童以及特殊儿童,如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的《大众传播对农村青少年世界观的正面影响》;李远煦、额尔敦毕力格、梁晓青等人的硕士论文《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影响》、《电视媒体对蒙古族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广告对农村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等。这些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电视、广告等对农村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社会交往、学习和娱乐等方面的影响。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研究对象上,都是目前传媒和青少年社会化研究领域比较欠缺的。正如学者孙抱弘所言,在青少年研究中,应该关注三个群体即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和流动儿童。这些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所形成的特殊群体,我们要尽可能全面了解这些青少年群体的生存状态,分析他们的特殊成长经历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就社会能给予他们的种种帮助提出对策建议。③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群体,加强和深化这一对象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探讨上还是经验累积上,对社会化的研究都会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对研究对象的年龄界定以及概念使用比较混乱,对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很少加以细分。研究者明显表示研究对象是幼儿、中学生或大学生的较少,其余的研究对象为“儿童”、“青少年”或“青年”。具体到研究中,青少年的年龄段有的分为 12到18岁,有的分为12到25岁,青年的年龄段则是12到25岁或者18到25岁,儿童的年龄段则分为0到6岁或者18岁以下。从中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或“青年”这三个概念在年龄划分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和差异,呈现出非常混乱的情形。无论使用哪种称呼,青少年作为人生的一个过渡阶段,它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会受到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别,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不必苛求对此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不同年龄段的人,所处的社会化阶段不同,接触的媒体以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心理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从科学研究的规范上来说,由于概念没有严格的界定,使得研究也无法深入下去,科学性缺失。

对此,笔者建议,研究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年龄及心理特性的青少年做出特别的说明,尤其要把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对其社会文化心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研究。泛泛而论只能是常识性的概括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也无法取得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可能性。

(四)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但总的来看,实证研究较少,对策性的总结居多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视野出发,如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角度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使研究的主题更加复杂、丰富和深入。同时,运用了访谈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如李远煦、梁晓青、宋晶等人的研究均深入调查地,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分析了电视、广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走向深化和细化。但是,囿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这类研究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在调查范围上主要是对某个地方的个案调查,具有一定的尝试性和探索性,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深入,但同时也缺乏在全国范围上的把握,在这方面,还需要展开大规模的、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

即使如此,这部分的研究目前也是居于少数,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比较宽泛,都是从相对宏观的层面、相对抽象的角度,泛泛地探讨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而从相对微观的层面、相对具体的角度、经验地探讨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特定问题、特定内容、特定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二、未来的研究趋向

(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依然是研究重点,手机媒体将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

在青少年社会化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之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依然是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第五媒体即手机的崛起,在传媒和青少年社会化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将会是更具挑战性的手机媒体。

手机于诞生之际,主要是作为人际交往的通信工具,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增长,其多媒体特性日渐显露。如果说,在即时性、移动性、方便性等方面,手机丝毫不亚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媒体,那么,在多样性、互动性、人际性等方面,前者更明显优于后者。尤其是3G手机的登场,意味着人类传播正式步入了“传统媒体+网络+移动”的“媒体融合”时代,实现了各种媒体功能的汇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方式,其对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另据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手机超过台式机首次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 但是国内外对于手机媒体的影响研究并不多。如Gerry Bloustien(2007)的《让人们热血翻腾:年轻人音乐与中介社区》,关注的是手机媒体给青少年的音乐爱好习惯带来哪些影响;Alexander Muk(2007)在《消费者选择短信广告的倾向:一项美韩年轻人的跨国研究》中,就美韩两国年轻人对手机媒体广告的兴趣进行了比较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手机媒体的某一形态如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的使用研究,受众的对象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周裕琼,2003;张蕾蕾,2006;刘旸,2007;张伦,2008等)。总的来说,国内外的研究都缺乏对手机媒体这一新兴媒体的信息内容、受众群体以及传播效果、社会影响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手机媒体之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研究,大有可以挖掘的地方。

(二)在内容上,对传媒暴力和传媒色情等领域的研究将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

传媒暴力和传媒色情对青少年认知、情感、心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在国外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较丰富的经验研究,国内的研究相比较而言还比较匮乏。在这方面,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李爱芹认为,传媒暴力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影响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偏离,应在政府管理、媒体自律和提高青少年媒体素养等几方面加强措施;王玲宁通过实地调查,运用涵化理论的理论框架,考察了上海市青少年的媒介暴力内容接触对其暴力赞成度和人际信任度等认知心理层面的影响,研究发现,电视和网络暴力的涵化效果明显。传媒中的色情尤其是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国内还比较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多是一些经验性的总结。而目前网络色情和手机媒体色情的泛滥,在我国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此类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缺乏,主要源于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实施这样的调查研究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未来的研究将更深入地关注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对传媒的认知和传媒社会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青少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发展都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一发展阶段的青少年,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同时,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因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除了共性之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意区分青少年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以及社会文化心理机制如何影响了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也即前文提到的对信息的处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地探讨传媒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结果,这种社会化的影响结果反过来又可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应该是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在未来的研究对象上,需要加强对农村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关注。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可以使我们关注到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差异和个人差异对青少年本身认知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展开国内城乡青少年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此领域之间的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拓展这一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传媒和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中,传媒因素与其他社会化因素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此消彼长的关系,都应该是未来要加强的方面,对此,我们就需要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探讨社会变迁、社会结构转型、文化工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够避免割裂传媒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影响到研究的深入程度。

(四)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性的研究将会更多地涌现

2000年11月第二次“青少年与媒体”研究者国际论坛在澳大利亚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有研究者者对此次论坛重点研究的总体状况和主要趋向进行了概括:一是大型的、跨国的、长期跟踪观察的研究课题明显增多;二是对青少年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多侧面的研究;三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四是对方法论的思考。④时间已经进入2010年,我国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问题在上述四个方面显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此,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已经有自觉的意识。在相关的综述类文章中,都提到了研究方法的不足,即“真正采用相对科学、系统的实证方法进行的经验研究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这反映出目前这一领域中还缺乏有深度的系统的研究。”⑤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结合社会化的相关理论,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展开本土研究,力图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进行理论上的建构,把传媒和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推向深入。

注:

①黄万盛.大同的世界如何可能[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1210/20/13950_884730.shtml.

②柯惠新.推动网络文明缔造网络和谐座谈会,该文摘自作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OL].http://www.jinchuanmei.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28.

③孙抱弘.青少年关注:从一般问题到特殊群体——兼论青少年研究的未来走向[C].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8》征文论文.

④刘霓.“青少年与媒体”研究者国际论坛在悉尼举行[J].国外社会科学,2001(2).

⑤许传新,许若兰.近十年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J].青年研究,1999(12):10-14.

2.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J].青年研究,1999(12):15-19.

3.贾秀娟.虚拟社会与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变迁——从网络传播看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34-36.

4.杨雄.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J].青年研究,2000(4):7-14.

5.胡建新.网络与青少年:一个充满变量的社会化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55-58.

6.魏宏歆.网络与青少年社会[J].公安大学学报,2001(3):94-97.

7.徐瑞萍.试论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探求,2005(2):21、76-78.

8.李望舒.OICQ现象对青少年内心世界及行为方式的影响[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4):95-97.

9.卫根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7-139.

10.张梅花.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文探讨[J].教育探索,2006(6):45-46.

11.崔立娟.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6(3):570-573.

12.王祯祯.从社会学习理论看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方雪华.选秀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9(1):40-45.

14.王瑞武.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刘开源.电视剧价值中非道德化倾向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0-63.

16.林凤丽.动画片中的文化注入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宋晶.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宋绍成.挑战与对策:网络传播和青少年社会化[J].社会,2002(1):8-10.

19.徐睿.网络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影响——透析网络文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J].青年研究,2006(6):44-49.

20.周桂林.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机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160-163.

21.晏菁.儿童博客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J].职业,2008(15):93-95.

22.祝华新,赖龙威.新技术媒体与青少年文化变局[J].青年研究,2005(11):1-7.

23.周裕琼.手机短信的采纳与使用——深港两地大学生之比较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24.张蕾蕾.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基于对大学生的调查[D],2006.

25.刘旸.手机媒体消费者行为研究——基于联通手机上网用户调查[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6.张伦.北京大学生移动通讯增值服务采用决策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2008(1).

27.李爱芹.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2(4):4-6.

28.王玲宁.社会学视野下媒介暴力的效果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9.

29.李远煦.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0.额尔敦毕力格.电视媒体对蒙古族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1.梁晓青.广告对农村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2.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大众传播对农村青少年世界观的正面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2):61-62.

33.Alexander Muk.Consumers' intentions to opt in to SMS advertising: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young Americans and Korea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Eastbourne:2007.Vol26.

34.Gerry Bloustien.'Wigging people out':youth music practice and mediated communities Journal of Community&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Chichester:Nov/Dec 2007.Vol.17.

猜你喜欢
社会化青少年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青少年发明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