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10-04-28 03:46陈建梅
关键词: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农资

陈建梅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一、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2007年间,从 133.57元增加到 4 140元,增长了大约 31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制度选择集得到大大扩充,由此带来了劳动力激励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1985—1990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形成不了生产能力或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也逐年攀升,非农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收入在频繁的波动中缓慢增加。第三阶段,1991—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在此期间,政府部门连续两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加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因此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了一个以缓慢增长为主基调的新阶段。这期间,农业、农村经济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农业和非农业增收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滑坡,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 090元增至2000年的 2 252元。这四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滑,分别为 4.6%,4.3%,3.8%,2.1%。从 2001年开始,农民收入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01年的 2 366元增加至 2006年的 3 587元,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4 140元,实际增长 9.5%,是 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快的一年。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分别增加 221元和 224元,是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尽管如此,我国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 1978年开始,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下降过程后,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扩大,2000年之后,城乡居民间的收入比值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高位[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还与我国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相伴随,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匹配关系。因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的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假设前提、数据说明与模型的设计

本文为了实证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假设了五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2]。考虑到 1983年以前农村经营制度不同,所以,剔除了经营制度不同的 1983年以前的数据,主要研究 1983年普遍实行家庭经营以来的种粮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文中所涉及的农民收入主要是指生产性纯收入。

1.假设前提

假设一: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且教育程度越高,农民的收入增长越快。这一假设符合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这里假设教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人力资本,进而增强了农民获得财富的能力,增加自身的收入。

假设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户愿意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约束下这一结果意味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点也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认同。林毅夫(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靠的就是科技和体制创新,农业生产品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广大农民能够及时、低成本地得到所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这些都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源泉。

假设三:农户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越多,农民收入的增长越快。这一假设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一致。其作用机制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把一部分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去,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会增加。当农民由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时,劳动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创造的社会财富就会增加,从而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所以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假设四:农产品价格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价格越高农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大。这里使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来表示。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的农产品的需求来讲都是缺乏弹性的(价格弹性小于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收购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在需求曲线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供给的一定幅度的增加,反而会使价格更大幅度的下降,使农民的总收入下降。

假设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单位投入成本的增加,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数据说明

以上五个假设对于揭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的基本决定方式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实际成立与否还需要经过经验数据检验,为对上述命题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收集了 1983—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价格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代表性数据,考虑到统计口径和指标的变化,本文进行了相应处理[3]。

3.模型的设计

由假设的前提知: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农民就业结构的非农业成分增大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提高都能促进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总体上将对农民收入增加产生阻碍作用,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及具体作用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双对数模型设计如下:

其中:RI为农民收入指数(以 1978年为基期);A为常数项且A>0;TECH为农业技术水平;PI为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以 1978年为基期);AS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PPI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EDU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年为单位);a、b、c、d、e为参数,分别相对应指标的弹性系数,即该指标的每百分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排除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且更好地考虑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逐步回归算法。即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的过程中,按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次序将自变量逐个引入方程,对引入方程中的每个自变量偏相关系数进行统计检验,效应显著的自变量留在回归方程内,循此继续遴选下一个自变量。如果效应不显著,停止引入新自变量。由于新自变量的引入,原已引入方程中的自变量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效应有可能变得不显著者,经统计检验确证后要随时从方程中剔除,只保留效应显著的自变量。直至不再引入和剔除自变量为止,从而得到最优的回归方程。

又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我们进行分阶段分析。本文中分成两个阶段:1983年到 1993年,本文称之为初始阶段;1994年到 2005年,称之为稳定阶段。

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阶段(1983—1993年)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标,农民收入对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弹性为 0.23987,即在 1983—1993年间,农产品价格每上涨 1%,农民收入就会增加 0.24%。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农民的收入方式是很单一的,基本是由外在因素影响,与农民的个人素质关系不大。在这种单一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农民收入水平不稳定,不利于政策的落实。

第二阶段(1994—2005年),影响农民收入的五个因素与农民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得知:在1994—2005年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明显不如 1983—1993年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如上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新变化是,技术水平、就业结构和受教育程度诸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明显增加,其弹性系数分别为 0.95088、1.21057和 3.2335。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稳定阶段,因为通过模型分析,这一阶段农民收入不再是单独的受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一外在因素影响,而是更加倾向于技术水平、就业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等内在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层面因素的存在,使得国家农业政策在落实时,农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加以落实,从模型的弹性系数来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民的收入影响最大,其受教育程度每提高 1%,则农民收入则提高 3%。也就是说随着农民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也就有了提高。外在因素,诸如农产品收购价格、生产资料成本等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则被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削弱。就业结构对农民的收入影响也很大,其每提高 1%,则农民收入则提高 1.2%,这说明,合理地分配生产资料,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力,对农民收入增加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为今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现实依据[4]。

(三 )结论

(1)1983—1993年阶段,影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样对农民收入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农民在这方面纯收入的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每上涨 1%,农民收入将减少0.436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一方面可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户的名义收入,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农村零售物价指数降低农户的真实收入。

(2)1994—2005年阶段,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已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起决定作用,转变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技术进步、就业结构调整、教育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仍然会降低农民收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每上涨 1%,农民收入将减少0.2723%,两者之间具有的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收入来源发生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及在乡镇企业务工,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增加。此外,农民所受教育程度增高,不仅使其能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科学化生产,增加农业生产所得的收入,而且,农民外出务工及在乡企从业的收入也受其文化程度及其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的影响。

三、对调控农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针对农资价格的上涨可采取以下措施促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稳波动,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完善农资储备制度

完善化肥储备制度,建立价格调控基金,提高政府调控市场和价格的能力。在化肥价格放开初期,要适当增加化肥储备,及时平抑可能出现的化肥持续涨价。化肥储备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的重要手段。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的核心是鼓励企业在淡季多收储化肥,在用肥旺季投放市场,国家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这种补贴制度是市场化改革的有益尝试。

2.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体系

针对农村地区农资市场小、散、乱的现状,建立大型农资连锁超市,实行统一供货、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实现采购运输、销售一体化运作,降低农资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减少中间环节形成新的农资商品物流配送模式,使农资质量有保证、并能低价、快速地到达农民的田间地头。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农资绿色通道”,减轻农资运输费用。

3.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

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和进口价格的监管,控制源头价格的上涨;强化对中间销售环节加价的监管,打击哄抬紧缺农资价格的非法行为;密切关注已有农资价格干预政策的有效性,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社会监督并举的做法,督促各项政策的落实,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农资价格的平稳运行。同时,对农资生产企业优先供应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料、能源等物资,确保原料供应充足。交通、铁路部门要确保农资运输畅通,优先安排农资运输计划,降低公路运输路桥收费,降低运输成本。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核算机制,促使生产商、经销商从成本管理和资源优势方面提高效益,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稳波动[5]。

4.健全农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资料投资效益

提高农资的利用率,对农民来说,意味着降低投入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民非常重视生产技术和科学种田的知识,但获得农业技术的渠道比较有限。目前,农资利用率还很低,提高的潜力还很大。农技服务推广部门要通过进一步做好农资产品质量和科学投入生产知识的宣传,从根源上扭转农民长期遗留下来的错误生产认识,帮助农民做好测土施肥、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农技服务推广部门要与农资生产与经营企业共同推动农资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农民科学使用农资的指导,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测土施肥技术,可以做到科学施肥、有效施肥,减少化肥浪费和污染,政府公共财政应拨专款用于测土配方等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支持,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料投资效益。农资流通企业应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现场销售技术指导水平。农业部门应加强各个时节农药、化肥使用的技术指导,向农民开展农资知识宣传,大力推广和引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王春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 ——以湖北省为例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4,(1):29-32.

[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59-66.

[3]王 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变动:1952—2003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3-13.

[4]刘导波.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6,(4):144-145.

[5]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业联合会课题组.中国化肥市场:改革发展思路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下)[J].经济研究参考,2006,(6):12

猜你喜欢
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农资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对化肥市场有何影响?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