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孔子所倡导的“礼”
——读《论语》笔记

2010-08-15 00:45李庆龄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颜渊周礼

李庆龄

(长春教育学院 政史地系,吉林 长春130061)

谈谈孔子所倡导的“礼”
——读《论语》笔记

李庆龄

(长春教育学院 政史地系,吉林 长春130061)

本文全面、系统、重点地介绍了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礼”的论述,并就孔子所倡导的“礼”提出商榷性的看法。孔子极力倡导礼,犹如礼的化身。礼的定义——礼是道德规范,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孔子所倡导的礼,源于周礼,但不同于周礼。礼的内容和形式随时代而改变,但其根本东西是不变的,礼的根本是“诚敬”。礼是道德标准,一切美德是否成立,以是否合乎礼为标准;一切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也以礼为标准;礼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孔子;礼;《论语》

孔子非常重视“礼”,极力倡导“礼”。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他把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曾经周游列国,宣扬并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他还开办私学,招收弟子,传授他的学说,培养以礼治国的人才。他给弟子开设六门课,即所谓六艺:礼,乐,射,驭,书,术;其中以礼为首。他讲授六部教材,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是其中之一。孔子还亲自修订《礼》和《乐》。由此可见,孔子对“礼”该有多么重视啊!

孔子对春秋时期违礼现象极为忧虑与不满。古时举行典礼,舞乐队排列成行,一行叫一佾。根据古时的制度,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季氏是鲁国大夫,应该用四佾,他却用八佾。这是明显的僭越违礼行为。孔子知道这件事以后,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再有,孔子曾经访问卫灵公。卫灵公不谈礼乐问题,却向孔子请教有关战争的问题。孔子说:“俎豆之事我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意思是说,有关祭祀礼仪,我知道一些,有关战争的事情,我没学过。第二天,他失望地离开卫国。

孔子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都认真地按礼行事。居家生活,总是表现得很安适,愉快(《述而》)。在驾驭马车时,一定要端正站立,不左顾右盼,不指指画画(《颜渊》)。遇见穿丧服的人或盲人,要起立,经过他们面前,必然加快脚步(《子罕》)。在上朝时,同下大夫谈话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同上大夫交谈和颜悦色地进行辩论。如有国君在座,更是必恭必敬(《乡党》)。时时处处表现为遵守礼仪的师表。

孔子如此重视礼,倡导礼,践行礼,以致使后人想到礼,便想到孔子;想到孔子,便想到礼。简直可以说:“孔子是礼的化身。”那么,孔子是怎样论述“礼”的?应该怎样理解孔子所倡导的“礼”?下面谈谈个人的初步看法,愿就此问题与各位专家及对孔子思想感兴趣的人士共同商榷,欢迎批评指正!

什么是孔子所倡导的“礼”?孔子并没给“礼”下定义。我们可以从他的谈话中了解“礼”的含义。孔子时常把“礼”和“德”相提并论。他说:“道(今导字,引导之意)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整治,老百姓不但有羞耻心,而且行为端正。

“礼”和“道德”含义相近。“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礼”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属于“道德”的范畴。不过,礼偏重于人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礼”的定义:“礼是道德规范”;“礼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有孔子的话为证: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诗、书、礼、乐等典籍,又要以礼“约束”自己。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意思是,不用礼“节制”自己,也是行不通的。这里说的“约束”和“节制”,是说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合乎道德。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意思是说,以“义”为做人的原则,以“礼”来施行这个原则。孔子又说:“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音li,到的意思)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意思是说,依靠智慧取得的东西,又有仁德能够守护它,并且庄重地面对它,但行动不合乎礼,也不是完美的。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就是说,人们的视、听、言、动等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就是“礼”。以上所举,每段话都不离“礼”和“行”(视,听,言,动)字。它告诉我们:“礼就是行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说,礼,既是指道德规范,也是指对道德规范的实践。换句话说,“礼是合乎道德的行为”。

唐代儒家孔颖达为儒家经典《礼记》作注,他在《礼记正义》中对“礼”下了三个定义:(1)“礼者体也”;(2)“礼者理也”;(3)“礼者履也”。依据他的解释,“统之于心曰‘体’”,统帅人的思想意识叫做“体”。“理”是“理人伦”,即处理好伦理关系。前两个定义所说的“体”和“理”都是道德规范的意思。第三个定义,由“践而行之曰履”知,礼的意思是实践。这三个定义合起来,就是“礼是对道德规范的实践”(以上均引自《十三经注疏·礼记》卷一)。他的解释,是符合孔子的原意的。

这样看来,孔子所倡导的“礼”,不限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礼仪”、“礼节”和“礼貌”只是“礼”的形式。“礼”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概括地说,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凡是合乎道德的行为,都是“礼”。

孔子所倡导的礼,直接来源于周公制礼。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他协助其兄武王讨伐商纣王,建立了商王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六年后,他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治,他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后称“周礼”。

孔子非常崇拜周公,崇尚周礼。平时经常梦见周公。可见他多么崇拜周公啊!他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意思是说,周朝的礼,借鉴夏商两个朝代的礼。周朝的礼是多么绚烂多彩呀!我随从周礼。孔子如此热情地赞美周礼,歌颂周礼,可见他是多么崇尚周礼呀!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极力倡导“克己复礼”。但实际上,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是不相同的。

首先,两者所含的内容不同。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包括:君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爵与谥的制度,官僚制度,法律制度,举行仪式时的音乐舞蹈规则,等等。而孔子所倡导的礼,则不包括各项政治制度。儒家经典中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据近代儒学家考据,只有《仪礼》是经过孔子编篡整理,并传授给他的学生的。据《仪礼》载,礼有十七项,如冠礼,婚礼,相见礼,葬礼等。其内容广泛,门类繁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历法以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几乎包罗万象,但不涉及政治制度。《周礼》把它概括为五礼:吉礼,指祭祀仪礼;凶礼,指丧葬仪礼;军礼,指与军事相关的仪礼;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这五礼中也不包括政治制度。

其次,由于两者内容不同,其性质也有区别。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西周的等级制度及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而孔子所倡导的礼,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与仁、义、孝、悌、忠、信等并列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孔子关于礼的论述,是儒家学说的组成部分,是伦理学的重要内容。

再其次,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只适用于贵族。只有当时的王公,卿大夫那些社会上层,才有资格学习,掌握并执行这些制度。一般庶民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制度。所谓“礼不下庶人”(《十三经注疏,礼记》卷三)这个“礼”字,就是指周礼而言。至于孔子所倡导的礼,由于当时可以开办私学,再加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一些没有官职的士和庶人也有机会接受“礼“的教育。这样,孔所倡导的礼,逐渐深入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孔子所倡导的礼,来源于周公制礼,但两者有根本区别。虽然孔子主观上要恢复周礼,但他的愿望难以实现,所以晚年发出慨叹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古人认为,凤凰来临,黄河出现八卦图,是天下太平的预兆。孔子看到风凰不来,八卦图没出现,恢复周礼无望了。于是非常失望地说,“我完了”!从此,孔子就不再梦中与周公相见了。他说:“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就证明孔子已经意识到恢复周礼是不可能的。孔子之后,有些人没有把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周公制定的礼加以区别,所以社会上流传着“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的说法。这是一种误解。

“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它不但有继承性,而且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子回答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孔子认为,礼的继承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夏朝继承殷朝的礼,而有所增减。周朝继承殷朝的礼,而有所增减。周朝以后的礼,也是可以预见的啊!礼的内容和形式,不会永远停留在一点上。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譬如,君主时代官员上朝要对君主行“朝拜礼”,但到了共和时代就没有这种礼节了。这是礼的内容的变化。至于礼的形式变化更快。拿见面礼来说,过去作揖现在改成握手。过去下跪现在改成鞠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礼的形式各有特点,千变万化。

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可变的。但是,它的根本的东西,它的主要的东西,或者说它的本质,它的实质,却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礼的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居上位而不宽厚,举行典礼却不存敬意,参加丧礼并不悲伤。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看呢?在这里,孔子明确指出礼的根本是“敬”。如果为礼不敬,孔子连看也不想看,态度十分鲜明。

孔子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这里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只要在衣食上供养父母,就算作孝了。其实,对待犬和马也要养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同对待犬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认为,以礼对待父母,就是孝。孝的根本标志是尊敬父母,也就是说,礼的根本是“尊敬”。

孔子跟他的学生还直接讨论过“礼的根本是什么?”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林放问道:“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它的意思是,举行典礼,与其奢侈浪费,不如俭约朴素;丧葬之礼,与其草率从事,不如内心悲戚。这里说的是,举行典礼,以俭朴为根本;丧葬之礼,以悲戚为根本。怎样理解俭朴是礼的根本呢?孔子认为,举行典礼,如果铺张浪费,讲排场,过于追求形式,那是缺乏真情实意的,也就是缺乏诚敬之心。不如办得俭朴,反而表明有诚敬之心。所以,俭朴的实质是“诚敬”二字,俭朴是诚敬的外部特征。怎样理解悲戚是丧葬之礼的根本呢?孔子认为,办丧事,如果草率从事,敷衍了事,也表明没有诚敬之心。参加丧葬吊唁,只有表现得悲戚哀伤,才能表明有诚敬之心。诚敬是悲戚的实质,悲戚是诚敬的外部特征。这样说来,礼的根本是“诚敬”及其外部特征——“俭”和“戚”。

一个人是否有礼,待人接物是否有诚心敬意,必然通过表情,姿态,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礼的外部特征。孔子的每一言行,都是合乎礼的,都是心存诚敬的。这在《论语》中有很多记载,本文第一部分也有引述。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概括地讲述过孔子行为的特征。当孔子的学生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邦国,必然了解那里的政事。这是怎么得来的信息?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他是说,老师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态度获得这些邦国政事的信息。子贡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概括了诚敬之礼的五个外部特征。

在这五个特征中,最接近诚敬的是“恭”和“让”。孔子的学生有子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 其意思是,恭和礼接近,能使人远离羞辱。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意思是说,君子不跟人争斗。如果一定要说有所争的话,就是射箭比赛吧!互相作揖谦让,登上比赛台。比赛完毕,下来一同饮酒。这种争斗是君子之争啊!

孟子也重视“让”,他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端”的意思是开端,本源。这句话的意思是,辞让是礼的开端,本源。

综合上述,礼的根本,礼的主要的东西是“诚敬”,以及它的外部特征:温,良,恭,俭,让,哀戚,庄等等。礼的根本是不变的。因此,孔子所倡导的礼,是有普遍意义的。它不仅适合于春秋时期,不仅适合于鲁国。它的原则,适合于一切时期,适合于一切国度。今天,我们对于古代的礼中的陈规陋习,繁文縟节,不必去管它,而只吸取,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特别要着重学习礼的根本的东西:诚敬和温,良,恭,俭,让等等。

孔子曾经从多方面阐明了礼的功用。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

1.孔子认为,学礼可以立身。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意思是,一个人的修养进步,从学诗开始,立身处世在于学礼,通过音乐陶冶情操使自己达到完美。

孔子教训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孔子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

所谓“立”,是立身处世,立足社会之意。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立身处世之道,到三十岁明礼知礼,言行得体,能够立身处事了。孔子这段话,既说明立身处世的重要,也说明孔子对“学礼”和“知礼”的重视。

立身处世的能力表现在三方面,就是儒家追求的三种人生,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就是所谓“三立”或“三不朽”(出自《春秋左氏传》)。用今天的话解释,立德,就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立功,就是事业有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立言,就是著书立说,教育读者,并可传入后世。

2.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孔子曾提出“为国以礼”的口号(《先进》),并多次申明这一主张。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他是说,能用礼让治理国家吗?那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能用礼让治理国家,那还要礼有什么用?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八佾》) 禘,是古代一种祭祖典礼。鲁国在禘祭中不遵守规定,所以孔子认为这是违礼的,不值一提。当有人向孔子问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以表示对鲁国当权者的不满。但是他又说,谁能知道禘祭的规定,治理天下易如反掌。他的意思是说,只要懂得礼,治理国家易如反掌。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有充分理由。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雍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意思是说,执政者对待人民,如果用行政命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治,人民能避免犯罪,而无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规范,人民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行为端正。这段话讲的是以礼治国的理由和优越性。孔子提倡礼治,但他并不反对运用政令和刑罚。他曾担任鲁国司寇,就是证明。孔子之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尊崇孔子,崇尚儒教。但他们都发布政令,也没废除刑罚,这又是证明。实际上,“以礼治国”和“实行法治”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

3.“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孔子的学生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能够克制自己,使言语行为合乎礼的规则,就是仁。一旦普天下都能做到克己复礼,那就回归到仁德的世界了。这段文字涉及礼和仁的关系。这个问题将在下文专门讨论。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礼和仁的关系是前因后果的关系。礼是因,仁是果。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言语行为合乎礼,久而久之,就会增长仁德之心。所以,年轻人参加义工或志愿者活动,对培养爱心,提高思想素质大有助益。就一个社会来说,提倡文明礼仪,可以密切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孔子倡导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天下兴仁。换句话说,天下兴仁是结果,克己复礼是过程;天下兴仁是目的,克己复礼是手段。

4.“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学而》)。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当然符合孔子的理念。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礼的作用中,“和”是最宝贵的。

“和”,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就个人来说,是和善,和顺,和气,和蔼。这是有教养的人所具备的品质。另一方面就社会来说,是和解,和睦,和平,和谐,这是人们的理想的或现实存在的社会状态或局面。

“礼之用,和为贵”表明礼与和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礼是体,和是用。一个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表现为和善,和顺,和气,和蔼;一个社会,只有大家互相以礼相待,才能出现和解,和睦,和平,和谐的社会状态或局面。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和终身奋斗目标。为此目的,孔子极力倡导礼,推行礼,鼓吹克己复礼,以礼治国,历尽千辛万苦。

孔子所倡导的礼,无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和道德规范之一,以及作为孔子学说的一部分,都是很重要的。

前文已经谈到,“礼是合乎道德的行为。”道德和礼的关系是“体”和“用”关系。道德是体,礼是用。有了礼,道德的功用才能体现出来。这是从道德的总体说的。下面谈谈礼和各德目的关系。

首先谈谈礼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那礼有什么用呢?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那乐有什么用呢?在古代,乐也是礼的一部分。这里是说,没有仁就没有礼。仁德之心是礼的基础,是礼的前提;礼是行为,是仁德之心的表现。

孔子又说:“知(即智)及之,仁能守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八佾》)意思是,用智慧得到的东西,用仁德能够守得住,如果行为不合乎礼,也是没有好结果的。这句话是说,没有礼便没有仁,礼是仁得以实现的手段。

孔子在回答弟子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往往用“礼”来回答,看起来好像给“仁”下定义,实际上是表述礼和仁的密切关系。请看下面。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颜渊请孔子详细说说什么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意思是说,走出家门,像接待贵宾一样,彬彬有礼;征召服役民众,就像举办大的祭礼一样,恭恭敬敬。

从上述可见,礼和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过,仁和礼之间不能划等号,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能包括谁。仁和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道德规范。礼和仁的关系是表里关系,礼是表,仁是里。仁存于内,礼形于外。“道德”,“仁”,“礼”是三位一体,一体两面的。假如“道德”是一个人,那么,“仁”便是这个人的内心,“礼”便是这个人的行为和仪表。

其次谈谈礼和孝、悌、忠,信等德目的关系。

孔子认为,按礼行事是合乎道德的。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这是说,以礼事奉父母就是孝道。把这句话推而广之,可以说,以礼事奉兄长就是悌,以礼对待君主就是忠,以礼对待自己的承诺就是信。

孔子认为,一切行为,只要违背礼,就是不道德的。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这是说,谦恭而无礼是徒劳的,谨慎而无礼就会失于畏缩,勇敢而无礼就会闹出乱子,正直而无礼就会引起争执。本来恭,慎,勇,直是合乎道德的。只因无礼,便变成徒劳,畏缩,出乱子,和争执,是不道德的。

总之,一切美德是否成立,以是否合乎礼为标准;人的一切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也是以礼为权衡标准。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到前文的“礼的含义”这一话题。本来“礼”,就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嘛!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礼在伦理道德体系中乃至孔子学说中,占有很重要地位。过去人们把孔子学说用于治理国家,叫做“礼治”;把孔子学说用于教化,叫做“礼教”。古代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些,都说明了礼的重要。“礼”是孔子思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代表和重要标志。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孔子思想,包括他所倡导的“礼”,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何 岩]

B222.2

:A

:1671-6531(2010)06-0020-04

2010-04-22

李庆龄,吉林长春人,长春教育学院政史地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颜渊周礼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纠缠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