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乌钦研究

2010-09-25 05:21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文学艺术

刘 勇

[摘要] 乌钦是达斡尔族人们创作的一种民间吟颂体韵律诗,分为口头乌钦和文人(书面)乌钦。乌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是达斡尔族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写照,也是达斡尔族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精华。

[关键词] 达斡尔族乌钦艺术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人口132394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这三个省(区)的达斡尔族有12633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5.43%。其余的达斡尔人散布在北京、辽宁、吉林等省区【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族人民不仅为保卫祖国、建设边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历史上,达斡尔族人民创作了极为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祝赞词、民歌、民间舞蹈歌词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种类颇为丰富。而“乌钦”作为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吟诵体韵律诗,堪称达斡尔族文学艺术作品的代表品种之一。

乌钦,也称“乌春”、“舞春”,借自满语,原意为“歌”。满族将历代保留下来的民歌乐类称为“乌钦”,如称萨满歌曲为“恩都力乌钦”,称民间吹打乐为“哗喇力乌钦”,称民间二人歌舞形式为“罕都乌钦”。达斡尔人则借用“乌钦”一词专称本民族历代相传的民间吟诵体韵律诗[2]。

一、乌钦的内容

达斡尔族人民创作的乌钦,取材于达斡尔族人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生活,因而题材较为广泛,内容颇为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达斡尔人的历史和生活。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可以将乌钦分为如下的几类:

1.反映达斡尔人历史的乌钦。这类乌钦取材于达斡尔人历史生活的某些侧面,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是人们研究达斡尔族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清代,许多达斡尔人被编入八旗披甲当差,驻防于瑷珲、齐齐哈尔、莫尔根、呼兰、呼伦贝尔、伊犁等地,担负着极为繁重的军事义务。随着清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有许多达斡尔族官兵被清政府调往内地或边疆,镇压各地的反清斗争。这些达斡尔族官兵常年在外征战,其转战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达新疆、云南、台湾等地,而其“生还者十不及一”。战争为达斡尔人留下了深重的灾难,《在兵营》、《在甘肃当兵》、《巡边诗》等乌钦作品反映了清代达斡尔人的军旅生活及其艰苦经历。

1914年,齐齐哈尔莫日登哈拉(哈拉,汉译为姓或氏族)的少郎与岱夫为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率领达斡尔族农民发动起义,他们攻打地主大院,夺取枪支和马匹壮大起义队伍,打开粮仓救济贫苦民众,打起了“反军阀,杀官豪,救穷人”的义旗,使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义队伍多次打败官军,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少郎和岱夫也被官军抓获而英勇就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少郎与岱夫的勇于反抗的精神却为后人所敬仰,人们将他们的英雄事迹争相传诵,产生了著名的乌钦作品《少郎与岱夫》。

2.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乌钦。爱情和婚姻生活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永恒题材,这一点在乌钦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达斡尔族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敖昌兴的作品《苦相思》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纯洁忠直的白鹤啊,始终留恋出生之地,细察详思它多像我,思恋恋人始终如一。”作者借纯洁的白鹤咏物托志,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感情的专一。《五色花》也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人人都爱五色花,颜色鲜美娇且艳,陌路相逢遇见的你,你比花儿更艳丽。南方书生令人慕,各个多才复多艺,四处寻觅遇见的你,你比他们更神奇。”作者把心目中的爱人比作婀娜艳丽的五色花,称颂她外表的美丽。同时,作者对爱人的道德和才华大加推崇,认为即使是博学多才、风流倜傥的南方书生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恋人的爱慕和称赞,体现了爱情生活的美好意境。

3. 反映风俗民情的乌钦。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在婚丧嫁娶、礼仪节庆、饮食居住、宗教信仰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达斡尔人中,流传着许多描述风情民俗的乌钦,如《春节》、《赞年画》、《祝婚歌》等。乌钦《春节》写道:“新桃换旧符,旧年变新年,时光如流水,爆竹响中天。……欢乐喜庆日,磕头向长辈,万事皆吉祥,登门贺邻里。……邀请众兄弟,端坐桌四边,美酒佳肴备,乌钦响彻天。善诗能文士,每人谱新篇,诗歌满箩筐,歌舞乐联翩。”达斡尔人称春节为“阿涅”,这首诗歌就是描述达斡尔人过“阿涅”时的一首诗篇。在过节期间,家家户户不仅要燃放鞭炮、互相拜年,能文善诗之人还要创作新的诗篇辞旧迎新,这可以说是达斡尔人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这首乌钦不仅描述了达斡尔族节日习俗的欢庆吉祥,还反映了达斡尔人对乌钦的喜爱 。

4.反映道德教化的乌钦。《学文化》、《戒酒歌》、《戒色》、《戒气》、《莫贪财》、《十大恩》等乌钦,反映了达斡尔人的道德情操,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教化职能。《戒酒歌》开篇讲述了酒的起源,认为酒在夏禹时代就已经有了,人们在祭祀祖先、喜庆节日、会亲访友时都要喝酒,但喝酒也有许多坏处,如思维混乱、暴躁易怒、易失常态、损害身体、缩短寿命、增加经济困难,甚至使人丧失理想、道德沦丧,因此告诫人们:“如不贪杯有分寸,酒是治病一药方。稀里糊涂拼命干,酒是害人毒药汤”[3],劝人们戒酒。

5.反映经济生活的乌钦。达斡尔族经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农牧并举、渔猎兼容、手工业、商业贸易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存[4]。这种多元化的经济特色在乌钦这种文学体裁中也有所反映。《打鱼》、《种庄稼》、《伐木》、《养马篇》、《狩猎诗》等乌钦作品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向人们展示了达斡尔人的生计方式和经济特点,为人们研究达斡尔族经济提供了参考。

二、乌钦的艺术特色

乌钦作品多以四句为一段,也有不分段而一唱到底的。其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短篇和小段乌钦,也有中长篇乌钦,最长者达上万行。

乌钦作为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吟颂体韵律诗,既可以吟诵,也是一种民歌题材,也就是说乌钦还可以唱。演唱乌钦,通常都有固定的曲头:“大家落座听端详,听我把乌钦唱,男女老幼仔细听,故事还要从头讲"[5]。人们在演唱和当众表演乌钦时先唱曲头,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即将演唱乌钦了,引起听众注意。

作为一种吟诵体韵律诗,乌钦讲究押头脚二韵和句式对称,结构严谨,用词凝练简洁,吟颂起来音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是达斡尔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宝贵文化财富。

三、乌钦的分类

乌钦分作口头乌钦和文人(或书面)乌钦两种。口头乌钦的作者至今已多不可考,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乌钦的演唱、流传过程,就是乌钦再创作以极其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在达斡尔族中诞生了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精通汉文、满文或蒙古文,有意识地进行乌钦创作,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乌钦作者,如敖拉昌兴、钦同普、金荣久等。敖拉昌兴(1809-1885),又名敖昌兴、阿拉布登,字芝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他著有《巡察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奇河》、《田舍诗》、《唱三国》等乌钦。据《黑龙江志稿》记载:,他“用达呼尔俗语编著诗歌”,“一时人争传诵之”[6]。钦同普(1880-1938)用达呼尔文创作《耕田赋》、《酒戒》、《色戒》、《财戒》、《气戒》、《读书篇》等乌钦,劝人弃恶从善,颇富教育意义[7]。

四、结语

乌钦是达斡尔族人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不仅深受广大达斡尔族人民的喜爱,也是祖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1980年开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开始对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普查并编篡集成,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部分乌钦作品得以整理记录。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乌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乌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 张金石:《乌钦音乐的历史文化特色》,《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3] 塔娜、陈羽云译:《敖拉昌兴诗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9-93页。

[4] 张璇如、陈柏霖等:《北方渔猎民族经济文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8页。

[5] 何金声:《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选》,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7年,第191页。

[6] 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篡:《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22页。

[7] 奥登挂、呼思乐译:《达斡尔族传统诗歌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页。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文学艺术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达斡尔族民间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论电视新闻解说的几组关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关于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互补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