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和突围:从国际经验认知和解决我国农村职教的路向问题

2010-11-27 08:37张力跃
职教论坛 2010年1期
关键词:职教农民工办学

□张力跃

困境和突围:从国际经验认知和解决我国农村职教的路向问题

□张力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低迷,面临为升学服务还是面向就业、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还是就地转化、培养农民子弟还是农民本身等多重办学困境。按照职教专家福斯特的观点及国际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共识,结合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调整办学路向,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通过创办有农村特色的职业学校,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通过与城市职业教育构建联动体系对农民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路向;国际经验;城乡联动体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低迷,招生规模与在校生数量与普通教育相比在结构上极不合理,深陷因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着为升学服务还是面向就业、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还是就地转化、培养农民子弟还是农民本身等多重办学方向迷局。农村职教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指引,借鉴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深化问题的认识和寻找对策很有意义。国际著名职教专家福斯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面向农民进行没有围墙的职业教育的职教思想,是世界银行新职教政策的理论基础,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教发展的指导思想。虽然时间久远,但是福特所反对的或世界银行已经放弃的一些职教政策和实践,在我国当前职教的发展中还找得到影子,如 “学校本位的职教”至今还是我国职教办学模式的主体,农民子女仍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以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为核心的农村职业教育规模萎缩,就业不畅,与社会的巨大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我们需要他者的眼光,从以福斯特职教思想为指导的国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来认识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路向,实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由设计模式到内生模式的转化。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困境

我国职业教育有“普教化”的毛病,职教特色不明显,农村职业教育又加上了“都市化”的毛病,农村特色不明显。在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高峰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农村职教直线下滑,在重重两难的抉择中艰难前行。

(一)导向偏差:重升学轻就业

从以往的文凭导向、学科导向和升学导向发展到现在的就业导向,可以说理论界和政府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愈来愈清晰,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答案毋庸讳言,职业教育最紧迫的时代任务就是“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1]2004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应以就业为导向。其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提出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2]但在实际办学中,县域农村职业高中的办学目标定位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和城镇化战略严重错位,对口升学成为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对口升学更是相当数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这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农村职业中学都将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支柱。象河南新县职业高中的许多优秀的学生都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2005年升学率高达77.2%。新县的两所综合高中也在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子,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的支柱之一。山东省平度技工学校高考部的学生在经过3年的文化课学习后,也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只有升学无望的学生才依靠中级工资格,去市场就业。[3]

职业中学把升学作为办学主要方向,其直接动因在于,一是家长在高校扩招背景下,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提高了,其个人持续收益较接受职业教育从生涯发展来看更大;其次,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农民及其子弟进入城市职业圈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多的是来自产业界和政府的要求,是政策导向,远不及受教育者需求对职业学校的影响来得直接。

但是对口升学的学校水平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办学定位,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影响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

吉林F县职高校长:近几年来,我们主要是依据吉林省对口升学计划和学生的要求,学校设置了医学、计算机、财经、旅游管理、种植5个专业,根据省颁纲要,选定教材,学习和考核上与普高班一样,重视文化学习,是地道的应试教育,没必要开展实践教学。

2.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

河南X县某综合中学校长:我们曾建有四个示范性实训基地,最近几年基地建设下滑,主要原因是我校职高班的对口升学率很高,对口升学招生上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少考察学生的实际技能,总分750分,其中语数外三科就占450分,因此直接影响了我们建设实习基地的投入和热情。

由于对口升学的学校不理想,就业艰难,农民及其子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信心严重不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没有被激发,极大影响了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在就业与升学之间困惑,在积极的政府号召和低迷的百姓反应间徘徊。

(二)体系失重:重单向封闭培养轻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村职业中学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毕业生,而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大多数成年劳动者并没有被列入招生对象,存在严重的体系缺陷。我们调查发现,进城农民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只有7.4%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12.0%的农民工接受过种植养殖培训,而绝大多数农民几乎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7.4%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也有近乎半数是以民间学徒的方式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

表1 :进城农民工已接受的培训方式构成[4]

农民未接受和不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原因是时间冲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在教育时间安排上对农民的特点考虑不够,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作息规律。正规教育培养周期较长,一般在两年以上,且开班时间比较死板,一般在秋季开学,而此时正是农忙季节。在农村,由于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随意性较强,并且随着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长学制教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

其次,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对农民的职业教育需要讲实际、实用、实效和可操作性,在农业技术层次的需求上,农民最关注有关“名、特、优、新技术知识”,其次分别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信息;在农业技术类别的需求上,农民需要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设备等,尤以新技术、新品种最受欢迎。由于农村职业学校长期沿袭普教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技能差,实习基地缺乏示范性和推广性,根本无法让农民学以致用,因而大多数农民选择了与工作结合紧密的民间学徒式训练,没有在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2006年2月28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职业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对象就是农民工。一方面,现在进城农民工已经有1.4亿,还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等待着转移。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就要通过职业教育。”[5]既然市场这么大,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这么多,毫无疑问,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参与到这项宏大工程里来,按照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需求来引导农民走向城市。但从目前来看,作为制度化职业教育重要部分的农村职校,一时还无法在学制、师资及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大的变革,来应对这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的局面。

(三)施教不当:重理论学习轻技能训练

现阶段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重点是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 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6]我国职业教育为了提升自已的地位,一直存在着学问化的倾向,这从根本上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现在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是科学,而非技术,这导致了课程实施中以学生的理解为主,而不是实践,最终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了岗位群体专业适应能力。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村职业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培养人才类型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7:3.2:1,实践课仅占总课时的17.0%。显而易见,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了理论的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课程地位低下,实践课成了理论课的补充,甚至许多学校将实践课当作理论课来上,学生的智能结构严重脱离了现实的需要,25.8%的学生对课程不太满意。

课程实施的普教化倾向离不开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二是实训基地建设不如人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的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据教育部职成司统计,职业高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占46.71%和2.7%,兼职教师比例只占3.4%,远远低于国家15%的标准。职业教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追求学历达标,忽视内在质量。在所调查的5省8县中,近二年内,只有26.7%的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3%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贵州省P县职高教师:我们进修存在的一个劣势就是我们不能提高专业技能,只是提高学历教育。这个学历教育专业与所教专业以及过去所学专业未必对应,往往很多时候不能对应。所以,职业学校教师的进修多为“提高学历”,而不是提高“专业技能”。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我教汽车修理,我从来没有过修理汽车的经验。加之我们实习基地缺乏,离国家在此方面的要求差距较大,所以,授课只能是纸上谈兵。

实训基地是学生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经费紧张加上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倾向,许多农村职业学校以计算机课程代替劳技课,职校开展的专业教育大部分是理论讲授,实习严重不足,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吉林省F县职高教师: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技术,要掌握技术就离不开实习,许多职业学校连实习基地都没有,全是理论课,我们就是在黑板上做实验呢,学生一到社会实践就得从头学起,一点动手能力都没有。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从国际范围来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国家和地区根据当地的经济模式、经济制度、文化基础、教育条件等形成了一系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间著名职业教育学家福斯特的思想发挥了重要影响。现在看来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著名职教专家福斯特的观点

福斯特是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许多观点成了当前世界银行指导各国职教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核心。虽然他的“职业学校谬误论”的观点未必符合我国国情,但他基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状况的考察,提出的面向农民进行农业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三农”具有很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1.农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而非学生。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应立足农民,学生是农职教中不稳定的对象,强制性的职教,最终导致职教学生选择与农业无关的职业,他的理由是“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其求学目的是为了离开乡村的话,那么任何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7]他主张尊重农村家庭子女的个人意愿,为避免浪费,没有必要让不愿从事农业的农家子女接受农业教育。农村职教对象应定位在农民身上。

2.农村职教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是农村职教的重点,“因为农业是农村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领域,也是最难以变革的领域”。[8]福斯特提出,农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新技术、新作物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当地市场信息和生产新知识的传播。

3.农村职教必须注意农民的求知积极性。福斯特认为,单靠农业技术培训是不能对农业生产者发挥明显影响的。农民最注重实际,只有当他们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实际收益时,他们才会有学习这种科学技术的愿望。因此,农村的农业和其他职业教育的展开,必须考虑到这种来自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教计划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效。农村职教只有与当地的发展和农民的收益直接相关,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有限。福斯特认为,虽然正规学校教育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影响任何重大的乡村变革。教育只是影响农村发展众多重要因素中的一个,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交通的便利条件、产品市场情况等。他认为学校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而非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研究证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比文盲农民更愿意和更容易接受新的生产知识和技术。

(二)世界农村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

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福斯特职教思想为指导的一些农村职教发展模式陆续推出,这些模式的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

农村职业教育的

——关键:ToMotivateFarmers(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

——对象:EducatedYoungFarmers(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农民);

——内容:Relevant(与他们发家致富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

——形式:EasytoAccess(便于参与或易于接受这种教育或培训);

——结果:Effective(有效);

——抓手:Master-FarmerPrograms(“能人”带动);

——战略:MobilizeAlltheResources Available(动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

(三)国际社会达成的三点基本共识

福斯特是以他的 《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而闻名于世的。这篇名作中的许多观点成了当今世界银行指导各国职教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核心,也就是说,福斯特的职教理论成了当今世界职教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其影响下,国际农村职业教育界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点共识:

——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相结合;

——农村职业教育形式应该是非正规、短平快,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路向调整

根据国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深层根源在于办学路向与真实的社会发展需求错位,没有找到自己应该做而且能做好的份内之事,其办学路向不清主要包括招生对象以农民子弟为主,忽略了最大的目标群体是农民本身;其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没有与城市职业教育联动,培养质量受与用工单位隔膜、师资水平低、实习条件差等影响,在入口与出口受到了城市用人单位与潜在受教育群体的联合抵制。

“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质的问题在于农民的受教育权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尊重。”[9]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要不断扩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主体最终要落实在农民教育层面上。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路向应该是:

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

对欲离乡离土到城市去的农民及其子女——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与办学路向相应,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和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

——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城市新型民工;

——有针对性为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与输送合格的新生。

(一)由漠视到彰显——突出“为农”

尽管政府包括学界不断在倡导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尽管农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尽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但最终农业的战略地位不会改变,农业的重要性不会下降,“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乡村怎样变化,农民不会无限地减少,作为基本生活必需品原料的生产供应者——农业的从业者——也不会消失。”[10]从国际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相应地区出现了农业职业教育的下滑。为缓解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都曾鼓励农民子弟学农,回乡经营农业。对守家在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教育是现在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应该重振的本业。

我国现行的农民教育还不能称其为现代意义的农民教育,只能叫做小农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通过突出农村特色,才能在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效益、效率上赢得农民的承认或认同。

构建具有农村特色职业学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农民和准备就业的农村学生为主要培训和教育对象。使仍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走向富裕是农村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旨归。

2.以农业新科技为主要培训内容。以我国目前的土地承载量,要使农业生产者致富,必须推广新科技为代表的实用技术,使技术应用者能立竿见影地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效。

3.以实践为主要培训手段。农业技术的推广最有效的场所应该是在田间、养殖场、大棚、花房等生产现场,示范操作应是主要教学手段。

4.以正规和非正规化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的作息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以全日制为主,应避开农忙时节和白天主要工作时段,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

5.学校的功能多样化。作为农村教育的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应与农村成人教育、文化教育统筹,成为农村社区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和就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兼带实训基地(校办农场、工厂)。

(二)由孤军奋战到城乡联动——注重统筹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聚焦反应,为了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产业,过渡为都市人,国家极为重视农民工培训。但现在看来,培训效果有限。原因主要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失衡,不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作为优势教育资源的占有者,城市倾向于把农民工培训视为“份外事”,没有认识到农民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在城市长期存在,农民工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到城市产品的质量与声誉,农民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而农村职业教育由于长期沿袭普教模式,加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隔绝和用人信息不灵,根本无法培养出适应企业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农民工。

我们认为,虽然农村职业学校距离农民工的来源地较近,但又距农民工的输入地太远,无法独自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农民工培训要通过城乡联动的体系来完成。

——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教育与培训;

——城市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具体措施包括:

1.保证培训经费。农民工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来参加培训,因此,可以采取用工所在地政府与用人单位共同按比例分担培训费用的方法,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确保农民工培训所需的“费用”与“时间”。

2.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城市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利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城市职业学校师资、设备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为农村职业学校提供服务。

3.按照培养流程分工协作。城市职业学校靠近用人单位,掌握较多的就业信息,城、乡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订单、定向培训为中介展开协作,分工合作为农民工提供培训课程。

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民工培训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从输出地进入用人单位后,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工种变化和升级,农民工必须接受企业或城市职业学校进行的培训;而都市社会对农民工提出的市民化要求,也必然要求农民工不断进行就业技能以外的更广泛意义的学习,这一进程应然地要求由城市职业教育积极参与的城乡联动体系来完成。

[1][6]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2]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9.

[3]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社版),2006,(4).

[4]邵志国.农民素质变化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

[5][9]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17.

[7][8]P.J.Foster and J.R.Sheffield.(Eds)(1973)Edu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M].London:Evans Brothers limited.

[10]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张力跃(197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研究课题“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向与策略研究”(SCG1)阶段性成果之一。

G710

A

1001-7518(2010)01-0015-05

责任编辑韩云鹏

猜你喜欢
职教农民工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