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即伦理

2010-12-26 19:49范一直
民主与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小孙教养伦理

■范一直

尊重他人即伦理

■范一直

湖州作家杨静龙有一篇短信小说《永远的小孙》:在小孙退休欢送会上,局长高度评价了小孙的工作,然后说:“小孙,退休后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小孙犹豫良久,说:“我……有一个请求。”局长笑道:“你说吧。”小孙鼓足勇气,说:“请领导能否……叫我老孙!”局长呵呵笑道:“你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嘛,小孙。”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心理需要,由此想起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所谓伦理,“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对方。”又想到一个外国小故事,也有关尊重他人,耐人寻味。某纽约商人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那人一元钱便走开了。不一会儿,他返回来,从卖笔人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记取笔了。临别时他特别强调:“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半年后,他俩再次相遇。这时那卖笔人已成了业绩不俗的文具推销商。他感谢纽约商人:“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一个商人!”能施舍固然是有爱心的表现,但能激发被施舍者奋发图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无疑更好。

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美德。特别是能够平等地、友善地、热情地对待地位身份比自己低、金钱财富比自己少、知识才能比自己差的“下”人,无疑是有高尚品性和良好教养的有德之士。尊重他人,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礼节、礼仪、礼貌,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别人面子,维护其尊严。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递升到较高层次。前面两个小故事就关系到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两类较高层次的心理。人格是一个人的脊梁,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满足他人的尊重需求,可有效激发对方自我提升的内驱力。

陈丹青在2008年作过一个“教养与人文”的演讲。他说:“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礼貌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他人在礼节形式上的尊重。美籍华人靳羽西在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当好一名绅士”时说:“就像英文gentleman(绅士)一样,首先是一个 gentle(有礼貌的)的人,会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她还说:“任何礼仪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人着想’。如果好好地理解这句话,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只要你知道如何为别人着想,你就能知道该怎么样去做了。”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和平文化”所标举的伦理价值,第一条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马一浮在抗战时为复性书院亲拟了四条学规,第一条就是“主敬为涵养之要”。尊重他人,伦理的精义在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按常情常理,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大文豪萧伯纳出访前苏联时,和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他对小姑娘说:“回家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小姑娘看了他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美丽的小姑娘卡秋莎。”这番童言使萧翁大吃一惊。后来他把这件事作为教训,铭记在心,并发誓要尊重他人。

能否懂得尊重他人,是检验道德品行和伦理教养的一大标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世界伦理的“金规则”。谁希望别人平等地对待自己,就应该首先平等地对待他人。这也是胡适对平等的诠释——“平等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他人的尊重是平等待人的应有之义。理想的和谐社会意味着多种关系的和谐,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反观现实社会,陈丹青感叹:“今天整个人文状况发生问题……伦理也好,道德也好,我们民族长期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被中断了。”“一个国家整体人文发生问题,我想,首先是许多个人的教养发生问题。很多人都缺乏教养,总起来看,很可怕!”而缺乏教养的一大表现就是缺乏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这一伦理的精义不仅没得到彰显和弘扬,而且被不少人弃之如敝屣。如今各行各业小有权力的人,大多生长在“那么一个粗暴荒凉的时代”,再加上片面追求世俗功利的时风熏染,他们附炎趋势,嫌贫爱富,对强势阶层摇尾乞怜,对弱势群体嗤之以鼻。只会“尊重”或追捧有权者和有钱人,普通民众在他们眼里“算个屁”。或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以“我”为先,“我”字当头,只关注和强调“我”的自尊和快乐,而不会注意别人的感受。再推而广之,违背基本伦理、社会公德或公共秩序和不尊重他人这两者经常是一对孪生兄弟。于是乎,子女不尊重家长、学生不尊重老师、男性不尊重妇女、城里人不尊重乡下汉、领导不尊重下属、公务员不尊重纳税人、商家不尊重顾客、老板不尊重伙计之类的现象比比皆是。古人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意思是礼的关键在于能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其实,人际间彼此尊重并能为他人着想,当是社会平安、和谐的必要前提。

尊重他人不仅是日常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列为美国企业界十大名人之一的IBM创始人华德森常说:“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雇员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尊的信念和勇气,这便是成功的一半。”国内著名企业万科本着“尊重员工,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吸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世界上最大的通信公司摩托罗拉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每个人是摩托罗拉在全球所提倡的处世信念。”无论在企业管理还是人际交往,都应基于尊重他人这一伦理底线,顺应和激励人性中高贵的一面,尊重他人,促进和谐。

当下的世俗取向,多尊重(其实是追捧)有权势、有钱财的所谓“成功者”,而缺少对广大普通劳动者必要的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固然必要,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也是文明、和谐社会的一大伦理底线。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碰上一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让路。列宁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响亮而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待女工通过后他才下楼。

有一位50多岁的妇女,文化程度仅小学二年级,长年在北京一高等级医院里当陪护,曾陪护钱锺书5年。她回忆:“有学问的人,待人真是好好啊!真的真的!他心肠好,脾气也好,从不在我面前说半句重话。你想想,像干我这个的,有啥地位呀,可他跟我说话时,极客气,十分尊重人,生怕刺伤你。即使疼得要命,他也忍着,生怕影响到我休息。不像有些人,有一点疼就不得了,能把好几个人支使得团团转……”

革命导师和学界泰斗对待普通劳动者的态度,和如今某些人视老百姓为“屁民”的做派形成霄壤之别。

中国现有劳动适龄人口约9亿,比欧盟加上日本的人口总和还多。如此庞大的劳动大军,改革开放以来,虽在产业分工和社会阶层结构上已发生重大变化,但在未来几十年内,多数人还是不可能脱离体力劳动去充当“白领”。据有关测算,教育、文化、科研、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白领”最集中的领域,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大约只能占劳动适龄人口的4%左右。社会主要还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所组成。对普通劳动者尊而敬之,是公民文明素质和伦理修养的应有之义。那4%的“白领”更当如此。

营造“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良好社会风气,固然需要舆论引导和公民道德理性的调适。但普通劳动者之地位的保障,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只有道德和法制双剑齐亮,全社会才能真正弘扬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风气。

古代笑话说某人赶路迷失了方向,向路旁一老者问路。他开口直呼:“老头儿,到某地怎么走?还有多少里?”老者见这厮无礼,心有不悦,顺口答道:“往西走,里程大约七八千丈。”那人不解地问:“老头儿,你们这里真奇怪,路程讲‘丈’而不讲‘里’?”老人回答:“我们这地方一向讲礼(里),因为来了一个不讲礼(里)的人,也就不再讲礼(里)了。”无论是讲礼貌、说教养,还是话伦理,首先是要尊重他人。

安吉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小孙教养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教养方程式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姊妹鞋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神秘号码
填表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