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一再被忽悠

2010-12-26 19:49郑连根
民主与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贺电航天技术张爱萍

■郑连根

我们为什么一再被忽悠

■郑连根

人在江湖飘,没有不挨刀。对很多人来说,“被忽悠”可能是某种宿命,难以挣脱。一向以理性、严谨著称的德国人都曾被纳粹头子希特勒忽悠,何况原则性不是很强的中国人?可问题是,如果我们频繁地被忽悠(比如刚被“张神医”忽悠完,又要被“李神仙”忽悠),那就应该反思一下了。

当然,我们可以把责任推给社会——这个社会为什么给“骗子”提供舞台?一些媒体为什么报道这些“大忽悠”、帮助这些人吆喝?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被忽悠的人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我们为什么要

事后,指挥部找我们谈话。那位科工委的领导表示:他们第一次组织到现场采访,没有经验。工作复杂,人员多,对大家工作便利不多,生活上照顾不周,希望同志们谅解。同时,我们得到信息,虽说当时的口号是力争“万无一失”,但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同志始终关注着制造和发射卫星的每一个步骤,并早就让工作人员作了准备。于是,下决心发射第二枚,争取成功。

4月8日,第二枚火箭准备发射。这次我们没有去西昌,而在国防科工委的指挥大厅里观看。下午19点准备发射,20分钟后点火。火箭一级分离、二级分离、三级分离……经过一系列正常的运行,卫星进入轨道,发射成功!张爱萍同志当即来电,说这是第一胜利,是研制和试验部门的共同胜利,对卫星发射成功表示祝贺。

尽管进入了轨道,但在赤道上空定居还需时日。大约过了八天吧,卫星定点在距地面三万六千公里、东经125°的赤道上空,这是报经国际电讯联合会同意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发射完全成功了!这表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在掌握卫星姿态控制、轨道控制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上达到了新的水平,是我国航天技术新的起点和飞跃。

我们怎么报道?那时的思想还没有现在解放,紧箍咒还大一点,对报道的要求同现在大不一样。国防科工委政委周一萍同志对我们说,准备发新闻公报,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既要报道,又要保密,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原则定了,我们怎么行动?按惯例,发公报与贺电都由新华社操作,写通讯也不是我的强项。于是,我走写述评的路,把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在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飞跃意义和新的特点作个评述。我写的述评题为《新的飞跃 新的起点》,经过必要的审阅程序,在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述评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中国新闻社转发了这篇述评,当时境外的不少报刊刊登了这篇报道。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贺电航天技术张爱萍
过奖了
在新时期加强航天技术转化应用的思考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43项最新成果震撼亮相
“自我罚站”的将军
台公布“安倍双十贺电”被打脸
张爱萍的三句名言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从射星危机看朝鲜航天技术发展
哪些人会收到习近平的贺电?
美国航天技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