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2011-02-21 01:27朱伟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3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知识点信息技术

朱伟伟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朱伟伟

进入新的学期,面对新课改,在《吉林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指导下,笔者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摸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有效教学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标准,只有学生有效学习才是有效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构成课堂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教学细节支撑着教学的效果,也是教学是否有效的集中体现。教学细节应始终围绕学生有效学习展开,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的几个方面。

1 切实备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而只有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教师才可能达成教学目标。而切实备好教学目标(包括学习目标)要求教师按照《纲要》要求透彻钻研教材,要利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教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按照认知规律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确立学生学习目标;在考虑学情条件的情况下备好教法和学法。

2 情景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情景引入时尽可能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比如在“信息的编码”一课的教学中,情景引入时笔者设计一个猜生日的游戏,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索游戏中的奥妙。课堂练习笔者布置学生自己设计百岁图(用来猜年龄的图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很活跃,积极思维、积极计算,最终学会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化,从而找出游戏中的奥妙,笔者也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

教师在教学过程关键是做到“三讲”和“三不讲”。“三讲”是疑点、难点知识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想方法必讲。“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的知识教师不讲,学生自己一学就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了以后学生学不会的教师不讲。

4 重视提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精确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会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5 突出讨论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小组讨论的使用最为广泛,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不容忽视的是,一些课堂的小组讨论虽然看来是有组织的,但学生的合作未必有效。在缺乏有效性的小组讨论过程中,会看到一种表面的热闹——学生热烈地发言,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但做出积极思考的仍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是陪衬或旁观者。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分成小组坐着,学习活动依然彼此独立。

6 任务驱动要恰当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使用要恰当。一方面,任务要明确,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可以分成几个子任务,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如用Word或WPS软件完成一张板报、一首诗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太多,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太可能的。

7 课堂反馈要及时

课堂反馈就是精选典型操作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课堂演示,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和操作内容的掌握程度,既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也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一个平台,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堂演示来实现师生互动。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主要为了通过教师教学,学生能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中心小学)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3.075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知识点信息技术
一张图知识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