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神经病学》教材第二轮使用体会与分析

2011-03-19 15:44李会廷
卫生软科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神经病章节讲授

李会廷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使用的《神经病学》教材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6版《神经病学》,由贾建平教授主编[1],于2008年6月出版。笔者于2009年及 2010年下半年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连续使用二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该教材的编写特点与要求,进行了一些必要调整与改进,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神经病学》相关的知识。

1 教材编写特点与思路

本次教材在编写手法与思路上与前面使用的5个版本的教材相比较有着显著的变化,除了顾克金、孟凯涛等[2]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外,笔者认为还具有如下特点:

1.1 从内容的容量来看

第6版是6个版本中最大最丰富的教材,从最初的100页左右增加到接近500页,但与神经病学专著相比,又有许多内容未编入,充分体现了专著与教材的异同性,说明了在校大学生应学会与掌握的知识,毕竟在校学生与临床医生对涉及的知识与要求是不相同的,有了这些丰富的内容,将有利于学生反复复习与深入理解、直至掌握为止。

1.2 从内容编排来看

第6版是6个版本中变化最大的教材,一改前面5个版本的编写方式,将前后顺序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调整与编排,使之更适应于本学科的临床思维方法:即定位诊断在先的特点。总论在前,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各论在后,各论中按中枢神经(先脑后脊髓)、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肉病变的顺序编写,将定位诊断的思路贯穿于整个教材中,可谓见目录如见思想。

1.3 从教材的四性(新颖性、实用性、可读性、条理性)的要求来看

第6版有了丰富的容量、精心编排的思路,其实用性、可读性、条理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新颖性方面,对某些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的编写紧密地与本专业 新进展相联系,篇幅不长不大,起到了点到为止和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

2 教材的使用与调整情况

本教材多篇涉及到神经病学原理与临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由于距离学生学习神经解剖学的时间较长,其知识掌握不牢固,常成为学生学习神经病学的瓶颈,教师需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重点讲授,扫清学生学习本学科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具体做法是在第一次上课时随机点学生回答问题,以Babinski征检查方法为入口,逐步涉及到阳性和阴性的判断、临床意义、上和下运动神经元、肌张力等一系列神经病学的名词、概念等相关知识,把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解剖学基础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阐述学习神经解剖学基础知识对本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揭开学习神经病学的序幕。教师对学生既往的学习情况要有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些知识的串联,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总论中神经系统病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等章节是神经病学最精髓的部分,分配学时较多,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的临床知识优势,发挥中国文字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达到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记忆力,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在各论的讲授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既有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也有现在提倡的病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PBL)等方式讲授,其中病例式教学应用较多,讨论式教学[3]只在后期进行,学时分配中除癫痫外,基本为一病一学时。

经过上述准备与实施,学生们普遍感觉到神经病学并不是很难学,学习过程中其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将症状和体征与解剖学知识联系起来更方便于学习与领会,并希望老师多归纳整理,有不少学生成功考取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或本科毕业后有从事神经内科工作的意向。

3 对再版时的几点建议

尽管第6版《神经病学》教材在保持教材基本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尽可能做到了新颖性、实用性、可读性、条理性,体现出了神经病学的基本理念与临床思维方法,但在某些方面需要进一步酌斟。

3.1 常见症状与定位诊断章节的某些内容重复,其编排顺序前后应该如何处理

在教材使用中发现,在讲授定位诊断时,一些症状的特点未讲透彻,如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需要用到后面常见症状中的瘫痪章节方面的知识。要先弄清瘫痪章节的知识就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提前把后面的知识进行讲授,会增加前面教师的工作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认为定位诊断的依据来源于症状或体征,两者在内容上肯定是有不少重复的,完全删除常见症状是不正确的。对常见症状与定位诊断章节的有些内容相同的部分进行删减,在常见症状中体现出症状的特征,在定位诊断中体现出定位的特征,二者相辅相成,既不重复、节省篇幅,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容。将常见症状章节中大部分内容编入定位诊断中,仅留下一个名目或名称,其内容为基本的概述,以保持常见症状的完整性;而对有些症状需要详细讲解,保持现状(如意识障碍)。在定位诊断章节中,将这些常见症状详细描述,让教师讲授时能一气呵成,学生预习和复习时也能一次看明白。

根据临床工作的特点,即先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收集临床资料,再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最后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和预防疾病,这一过程也符合循证医学的思想,在编写时将总论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常见症状在前,其后为神经系统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然后为病损定位诊断、临床思维方法,而各论部分编排顺序不变化。

3.2 对个别章节篇幅内容过少要适当进行调整与补充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编写得简洁明了,因这些辅助检查措施专业性太强,不是学生都能理解或掌握的内容,对有些内容本教材处理得较好,如第二节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而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的内容与本书容量相比显得不厚实而太薄弱,最主要的是第一节诊疗程序。定位诊断的内容中,未编写诊断思路、推理过程及诊断时的注意事项,不符合神经病学学科逻辑性特强的特点。我们认为还是需要借鉴第5版《神经病学》教材的方式,有一个思维推理过程,即第一步确定病变水平、第二步确定病变数目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定性诊断的内容中,增编特殊典型病例,可以体现出不同发病经过和病程进展情况对确定病变性质的重要性,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便于教师上课时可以充分发挥其临床经验的优势进行扩展。

总之,卫生部规划编写的《神经病学》教材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学生与医师在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具有指导作用,经过20多年的不断修改与完善,正在逐步成为一部反映学科特点,符合教师要求,满足学生需要的教材。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顾克金,孟凯涛.适应新版神经病学的编写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J].中国医疗前沿,2009,4(5):77-79.

[3]李敬诚,张莉莉,周 瑜,等.P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13):1685-1686.

猜你喜欢
神经病章节讲授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越测越开心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