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大黄对大鼠肝性脑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1-06-15 06:23徐礼通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8期
关键词:肝性果糖脑病

徐礼通

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湖北武汉430010)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昏迷,是指肝脏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是慢性肝病及严重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病死率高达60%~80%[1]。笔者临床运用生大黄泡服或者保留灌肠能显著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并能预防HE的发生。本研究观察生大黄对实验性大鼠HE模型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 (200±20)g,购自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

1.2 药物及试剂生大黄煎剂由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药剂科煎制,制成含质量浓度为1g/mL大黄水煎液,置于冰箱4℃保存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规格:5.0g/10mL。由丹东康复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1202。四氯化碳(CCl4,分析纯),由老河口市石油化工总厂生产,批号:080805。用液体石蜡配制成20%的CCl4石蜡溶液;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氨(BA)、内毒素(LPS)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

1.3 造模与给药70只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生大黄组和乳果糖组各20只。HE大鼠模型参照文献[2]方法。除正常组外,采用CCl4诱导,结扎、切除2/3肝脏,建立大鼠HE模型。实验开始每日1次给大鼠灌胃20%CCl4,石蜡溶液5mL/kg,连续2d。手术前大鼠禁食12h,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背位固定于手术板上,无菌操作,沿腹正中线上腹部小切口开腹,暴露肝脏,依次在肝蒂部结扎左前叶及中叶,将此两叶切除;然后再将暴露的肝右叶结扎,但不切除。正常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并行假手术(剖腹但不切肝)。于实验第5日(术后禁食24h)开始,生大黄组和乳果糖组分别予生大黄水煎液5g/100g、乳果糖0.5g/100g灌胃,连续灌胃3d。实验第8日全部大鼠在乙醚麻醉下心脏采血,取肝组织标本。

1.4 标本采集与检测脑电图检测:采血前,各组大鼠均在乙醚麻醉下俯卧,安置额枕骨间电极,用八道生理记录仪描记脑电图,时间常数0.3s,高频滤波100Hz。血清生化指标:取血5mL,离心取血清,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血清AST、ALT、BA、LPS水平。肝脏病理检查 :取大鼠肝左叶部分肝组织用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死亡率比较正常组大鼠无死亡,模型组死亡率为60%(12/20),生大黄组死亡率为 35%(7/20),乳果糖死亡率为40%(8/20);生大黄组和乳果糖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大黄组与乳果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大鼠脑电图变化正常组大鼠脑电图以α波为主,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脑电频率变慢,5~7次/s,以宽大的δ波为主,电压高达160~280μV;与模型组比较,生大黄组和乳果糖组大鼠脑电的电压、频率均有大幅度的恢复,接近于正常组波型。

2.3 各组大鼠血清AST、ALT、BA、LPS水平比较见表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BA、LPS水平显著升高(P均 <0.01);生大黄组大鼠血清 AST、ALT、BA、LPS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组大鼠血清BA、LPS水平与乳果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各组大鼠血清 AST、ALT、BA、LPS水平比较 (±s)

表1 各组大鼠血清 AST、ALT、BA、LPS水平比较 (±s)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

LPS(EU/mL)0.08±0.04 0.92±0.12△0.48±0.06△*▲0.66±0.08△*组 别 n AST(U/L)ALT(U/L)60.45±14.04 1320.86±285.84△生大黄组 13 620.68±156.34△*866.52±132.66△*乳果糖组 12 756.52±168.75△*1051.48±156.24△*正常组 10 41.22±10.56模型组 8 1056.80±235.65△BA(mg/L)1.04±0.45 4.52±1.86△2.15±1.02△*▲3.22±1.25△*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板排列整齐,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汇管区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肝组织呈弥漫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溶解,汇管区及坏死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生大黄组和乳果糖组肝小叶结构尚完整,肝板排列欠整齐,肝细胞呈不同程度的肿胀,少部分呈气球样变,肝小叶内可见点片状坏死,汇管区有炎性细胞浸润。

3 讨 论

目前HE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氨中毒学说仍占主导地位。BA来源分体内代谢产氨和肠道内产氨,入血后在肝脏中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由尿排出。肝脏损害时,不能将进入肝脏的氨都转变为尿素,使BA升高[3],氨进入脑细胞后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使NA+-K+-ATP酶活性减低,ATP缺乏,能量供应不足,以致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地兴奋活动,从而引起昏迷。能否降低BA浓度在临床上是衡量药物疗效和评估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LPS是肠道革兰阴性菌分解代谢的产物,主要在肝脏代谢排泄,肝脏受损时,不能及时代谢排泄LPS,使其在血液中储积,进一部损害肝脏。本实验中,所有大鼠血清BA和LPS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在经过乳果糖和生大黄的治疗后,血清BA和LPS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大黄疗效优于乳果糖。

乳果糖是一种人工合成双糖,能改变肠内环境,减少氨的吸收,从而降低BA,还可以增加排便,有利于内毒素的排泄,减少LPS及其他毒性物质,临床上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尤其是HE[4]。本实验以乳果糖作为阳性对照药物,其有较好的可比性。药理学证实,生大黄有泻下作用,通过排便,使肠道有毒废物尽快排出体外;抑制肠道有毒菌过度生长,调节正常菌群,减少细菌对肠道尿素分解,产氨减少,防止肝性脑病复发[5];促进干扰素产生,促进细胞免疫,清除肝细胞炎症,改善肝组织的微循环和供氧作用也有利于肝细胞的生长[6]。临床治疗中发现大黄有减轻患者腹胀作用,而乳果糖不仅不能减轻腹胀,而且还可以引起腹胀[7]。本研究结果显示,生大黄可改善大脑诱发电位异常和肝功能,降低血清BA和LPS水平,对大鼠HE有治疗作用,与其泻下作用,缩短肠道对BA、LPS等有害物质的吸收,促进其排泄有关,同时证实生大黄可以起到预防及减轻HE的作用。

[1]刘赫,梁妍,刘雁勇,等.地黄苏合香合剂对轻微肝性脑病模型大鼠治疗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04-906.

[2]熊益群,周大桥,李航森,等.实验性大鼠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12(6):340-342.

[3]徐如祥,肖华.现代临床昏迷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11-327.

[4]李瑞军,杨昭徐.乳果糖对临床及亚临床肝性脑病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J].胃肠病学,2000,5(4):214-215.

[5]陈静,叶柏.大黄灌肠治疗肝性脑病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3):180-181.

[6]胡林华,崔锦章,吴繁,等.生大黄的实验研究及治疗肝性昏迷的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1994,20(6):304.

[7]王菊玲.大黄煎剂与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02-2303.

猜你喜欢
肝性果糖脑病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应用
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标准·方案·指南
——2014肝性脑病临床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