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人生还》主题多义性的实现

2011-08-15 00:43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凶手

黄 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论《无人生还》主题多义性的实现

黄 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侦探小说通常被归入通俗小说的类别而与严肃小说区分开来,其最典型的“通俗”特征是主题的单一性。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无人生还》作为优秀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却表现出明显的主题多义性。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叙述视角、故事类型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与尝试有助于其主题多义性的实现。克里斯蒂的这部作品是对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界限进行反思,探讨以侦探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很好样本。

侦探小说;多元主题;叙事;社会观

自从侦探小说的开山之作《莫格街谋杀案》问世以来,爱伦·坡所创造的这种文学形式虽然在评论界并不享有很高的地位,却受到几个世纪以来读者的热烈欢迎。二十世纪的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是侦探小说成就的一个高峰,她的作品销量仅次于莎士比亚作品与圣经,被称作“侦探小说女王”。和其他侦探小说作者一样,克里斯蒂因其作品的畅销而被打上了“通俗”的烙印。在西方评论界,对侦探小说的研究和评价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1995年后每年平均有1 000种专著或学术论文着眼于对侦探小说的全方位研究[1]。对侦探小说持肯定态度的论者认为其反映了现代的社会生活,是纯粹讲故事的文学形式,而反对者则将其贬斥为有害的恶习[1]。

如果说西方评论界对侦探小说的评价还集中在它是否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学形式这一点上,中国的评论界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关注就更少得可怜。近年来仅有的几篇讨论侦探小说的文章也局限于分析小说的叙述技巧方面,鲜少有详细分析小说主题的研究。

对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译介在国内开始得是比较早的,但大多限于作品翻译,而对作者创作艺术进行评析的专著或文章相对匮乏。近年比较系统地分析、介绍克里斯蒂作品的只有作家王安忆的一本随笔类作品《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2005年起连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出版单行本),而英美文学研究界却一直保持沉默。

《大英百科全书》将侦探小说解释为讲述犯罪行为的调查过程及最终的真相大白的通俗文学形式。西方对于侦探小说的评论无论褒贬均集中在对犯罪事件的解谜过程这一题材上。褒者强调的是解谜故事的可读性或娱乐功能,而贬者认为这一类解谜故事缺乏深度与艺术性。由这些观点不难看出,侦探小说评论的关注面是相当狭窄的。跟通常被归于“严肃文学”的其他小说相比,侦探小说的主题一向都不是讨论的对象,因为侦探小说主题的单一性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侦探小说的主题即是犯罪事件的解谜及正义的实现。

克里斯蒂的小说《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最初于1939年以Ten Little Niggers的书名出版,后曾改为Ten Little Indians,又译《十个印第安小人》、《童谣谋杀案》、《孤岛奇案》等。1943年小说由作者本人改编成话剧上演,后来这个故事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而作品的累计销量已超过一亿册。这部小说被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和广大侦探迷们誉为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侦探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克里斯蒂在自传中提到这本书“线索既清晰明快又令人迷惑不解,可解释又合情合理”[2]248,并且她自己“比评论家更清楚写这本书是多么不易”[2]249。作为英美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无人生还》非但在情节构思和叙述技巧上有其独到之处,更超越了解谜和彰显正义的传统侦探文学主题。

《无人生还》的主题很难被归结于解决谜团、彰显正义。本文旨在通过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特殊的艺术手法来揭示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主题。

一、人物的多面性

侦探小说主题的单一性很大程度上被认为跟人物的简单性有关。此类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归类为E·M·福斯特提出的“扁平人物”,而缺少其所谓的“圆形人物”的复杂性[3]57。在侦探小说中,主人公一般是代表正义的侦探,而凶手或犯人常常是邪恶品质的代表。这就决定了作品善恶斗争的基调。

《无人生还》的人物塑造超越了这种类型人物的限制,而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群像。正如王安忆指出的那样,克里斯蒂“编织故事的线索,究其底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性”[4]。

在《无人生还》中并不存在代表正义的侦探。作品中唯一接近“正义”的代表的人物是沃格雷夫法官,而他恰恰是隐藏的连环杀手。在作为小说“附录”的自白中,沃格雷夫法官在揭露谜底的同时进行了自我剖析。他承认自己是具有人格分裂的病人。沃格雷夫清楚地指出自己杀死其他人的起因除了有主持正义的动机外,更主要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暴力倾向。

这部小说作者着墨最多,可以说是真正的主人公的是最后被杀死的四个人物。他们承担了传统侦探小说中侦探的“解谜”工作,然而却非但没能解开谜团,反而在过程中悲惨死去。这四个人物也远非善恶分明的形象,每个人都在某种意义上是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却又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阿姆斯特朗大夫细心谨慎,却又软弱轻信;布洛尔阅历丰富却又莽撞愚蠢;隆巴德勇敢无畏,却又自私多疑;维拉·克莱索恩机智敏锐,却又容易精神崩溃。这四人构成的“侦探团”既合作、又互相猜疑,既斗争、又相互依赖。在这四个人物的身上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更反映了她对复杂人性的深刻认识。

除了这五个重要人物外,其他出场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某一案件里的“凶手”)身上的善恶界限也相当模糊。花花公子马斯顿一方面是冷血的交通肇事者,一方面又处处体现出一种天真、充满活力的热情。罗杰斯夫妇贪图钱财,坐视老妇人痛苦地死去,另一方面却在极大的危险下仍然扮演着尽忠职守的管家角色。麦克阿瑟将军被嫉妒操纵让下属去送死,但却极度渴望宁静淡泊的生活。布伦特小姐冷酷地对待女仆的自然天性,却是虔诚的教徒,充满了崇高的宗教热情。

小说人物的复杂性让我们很难给作品扣上单一主题的帽子。一方面,当我们在读到受害者一个个被谋杀的情节时很难激起阅读侦探小说时常有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当我们得知凶手的下场时也无法享受正义得到声张的快感。阿加莎·克里斯蒂这种特殊的人物设定显然并不是单纯为了情节的需要。在她最著名的连环杀人故事《ABC谋杀案》中,仍然是传统的凶手为了金钱利益滥杀无辜的设定,在同样由凶手自己揭露谜底的《罗杰疑案》中,凶手的恶和死者的无辜依然是明显的。在《无人生还》中,克里斯蒂精心地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人物。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说人物的多重性恰恰彰显了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侦探小说的主题多元性。

二、视角的转换

小说中众多的出场人物不仅起到了表现人性复杂性的作用。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上,克里斯蒂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这部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双视角叙述。特别之处是,小说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是不停地切换的。小说的第一章就为这种手法奠定了基调。这一章分作八节,分别是八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八个人分别对被邀请到印第安岛去这一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联想。本章中读者对于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读者开始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分享人物对世界的不同体会。

随着故事的进展,视角的切换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格和价值观。在同一件事情上读者可以看到布伦特小姐的清高与固执、维拉的浪漫气息和恐惧、沃格雷夫的老于世故、隆巴德的玩世不恭、阿姆斯特朗的瞻前顾后以及罗杰斯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视角的变换使得人物不再是平面的人性的样本,而是不同生活态度的代表。读者不禁会随着布伦特小姐思考道德的含义、随着维拉体会爱情的无私和自私的矛盾、随着沃格雷夫看透世人百态、随着隆巴德体味及时行乐的心情,跟阿姆斯特朗一样担心生活的种种陷阱或者欣赏罗杰斯身上体现的英国旧时代的余味。

由于缺少作为故事主线的侦探及其探案过程,这部小说可以自如地展现一般侦探小说所缺少的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和感悟,使得读者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与书中人物的人生体悟发生共鸣。这些特征显然有助于小说揭示一般侦探小说缺少的复杂主题。

张清芳在评价2006年出版的德语侦探小说《谋杀村》时认为侦探小说在新时期的发展由于采用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叙述角度”,而“揭示出触目惊心的真实人性,使侦探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为侦探小说继续发展确立新的方向”[5]。其实早在六、七十年前的英语侦探小说界,克里斯蒂早已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三、复合的故事类型

爱伦·坡开创的五种侦探小说类型──“失窃的信”、“安乐椅探案”、“密码破译”、“杀手自述”和“杀人-解谜”──被认为囊括了后世侦探小说的所有形式。《无人生还》却在故事类型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综合性。

从侦探小说(犯罪小说)类型的角度分析,小说综合了不同的案件类型。从受害对象的特征看,小说属于连环杀人案的类型。这一类小说通常带有恐怖小说的意味,渲染凶手的残忍与被害者的无助,最后通常留有一个光明的尾巴,恐怖的根源最终被终结,世界重归秩序与和谐。从谋杀的方式来看,小说属于密室杀人案件。印第安岛上的所有十个人都死于非命,却找不到外来凶手的踪迹,也没有凶手杀人后逃脱的途径。这样的案件强调作案的手法高明之处,突出解谜的主题。如果说小说中上述两种元素更多地表现了侦探小说的传统主题,那么其融合多种故事类型的写作手法则超越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桎梏,体现出了复合主题的特点。

另外两种常见的犯罪小说类型也可以在《无人生还》中找到典型的特征。小说中十个小瓷人和相关的童谣起着预示谋杀事件的作用。在通常的预示杀人故事中(以电影《七宗罪》为代表)用于预示谋杀事件的道具通常具有道德方面的象征意义。在本书中,童谣不仅对应了人物死亡的方式,同样也具有各种象征含义。预示沃格雷夫死亡那部分童谣提到“惹是生非打官司”含有对法律制度的反思;揭示阿姆斯特朗大夫死亡的“被青鱼吞没”讽刺其轻信的性格(英谚中被青鱼吞有落入圈套的意义)。另一种犯罪小说类型是凶手自述,这种手法源自爱伦·坡,其作用往往是揭示罪犯的深层次心理,而且常常用以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无人生还》还融合了犯罪小说之外的故事类型。如文中对不少人物,特别是布伦特小姐和维拉的心理活动有着大段描写,有些段落接近意识流小说的写法。小说结尾处沃格雷夫的自述也采用了心理小说的常见手法。这种心理小说的典型特征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从探讨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孤岛生存的故事。如果我们将这个故事与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对照来看,可以发现它也同样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秩序的建立、人性中某种因素的放大以及实现生存保障的努力。小说对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主题的揭示是本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无人生还》中融合的不同故事类型正起到了包容不同主题的作用。克里斯蒂用自己高超的讲故事技巧用一个故事有机地融合了不同方面的主题,为这部作品增加了丰富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人生还》这部作品通过在人物塑造、叙事视角和故事类型方面实验性的尝试,实现了小说主题的多义性。这一实验的成功符合侦探小说的内在特点。侦探小说的雏形侦探故事起源于对有轰动效应的社会事件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所讲述的侦探故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事件的典型性、社会性和影响力。现代侦探小说作者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常会选择有代表意义、影响重大的案件作为讲述对象,并强调案件所揭示的社会价值观和现实意义。侦探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解谜游戏和善恶斗争的旗帜下也无法脱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及复杂的人性。

一部优秀的侦探小说,为了使情节可信、人物丰满,为了引起读者的持久共鸣,必然会尽量完整、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实际上,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和其他作品里所探讨的等级、法律、道德、心理各方面的问题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作为侦探小说鼻祖的爱伦·坡在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中就将主人公的犯罪心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而常常被拿来跟托斯陀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相比较。另一位伟大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也会关注婚姻制度(《孤身骑车人》)、遗产制度(《斑点带子案》)、劳资关系和工会组织(《恐怖谷》)等社会热点问题,甚至还有对先进的女权意识的思考(《波希米亚丑闻》)。作为侦探小说传统的杰出传承者,克里斯蒂继承了前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态度,并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以更有效地体现这类小说的社会价值。

对《无人生还》及其主题多义性的上述分析实际上是对大众文学价值这一更大命题在特定领域的思考过程。大众文学由于强调故事的可读性常被不加区分地认为缺少文学价值。然而,真正能打动大多数读者并在阅读史上保持地位的作品绝非仅仅依靠离奇的情节和媚俗的语言取得成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必然是形式、内容高度和谐,主题深远,发人深省的杰作。本文并未能对《无人生还》的各种可能主题逐一分析,所分析的主题类型也一定会引起细心读者的质疑和商榷。但是,这种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不恰恰正是“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吗?

[1]袁洪庚.现代英美侦探小说起源及演变研究[J].国外文学,2005(4):60-66.

[2]克里斯蒂.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M].詹晓宁,李晓群,田玲,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05(5):248-249.

[5]张清芳.转向现实与真实:世界侦探小说发展新趋势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8-07-29(A05).

On Implement of Multi-Theme in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HUANG 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Detective fiction is generally categorized into the genre of popular fiction.The type of literature is mainly distinguished from serious literature due to its invariable theme.However,one of the best detective novels,Agatha Christie'sAnd Then There Were None,provides the multiple possi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its themes.The novel's multi-thematic features are best represented in its characterization,points of view and combined genres.Christie's novel serves well as an example in the researches that reflect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popular and serious literature,and hence explor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opular literature as represented by detective fiction.

detective fiction;multi-theme;narration;social value

I10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

B

1001-9146(2011)04-0053-04

2011-07-28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804034)

黄巍(1978-),男,江苏沛县人,讲师,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阿加莎克里斯蒂凶手
好好活着
凶手是谁
好好活着
处死“凶手”
谁是幕后凶手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获荣誉
真正的凶手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魔幻时刻
全球视野中的克里斯蒂娃研究——第二届克里斯蒂娃研究会国际研讨会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