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词类研究

2011-08-15 00:43
关键词:词项词类构式

刘 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词类研究

刘 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文章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提出词类是构式中的具体词项范畴化的结果。具体词项经过比较类似词项和构式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再基于其语义和句法的抽象属性进一步范畴化为抽象词类。由于事物的多样化及语法结构的有限性,同一词语参与多种构式现象在语言中十分普遍。一词多构可能导致词类变异。基于构式语法的研究思路可以解决传统语法中棘手的汉语词类的区分及词类变异的描写和解释问题。

构式语法;词类;范畴化;一词多构

印欧语系中的词有形态标记,组句后又各有形态变化,词类划分依据的是词的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因此,主要词类范畴能够比较清晰地界定。但汉语的词既没有形态标记,更没有形态变化,怎样区分词类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最近二三十年出现的构式语法为词类本质和语法观念提供一全新的视角,为解决汉语等非形态语言中的词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为数甚少。本文将在构式语法框架内阐释词类的本质,认为词类并不是先验存在的语言初始单位,词类基于构式,是构式中的具体词项在心智中范畴化的结果。

一、构式语法述要

构式语法理论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广义的构式语法,包括Fillmore和Kay的伯克利构式语法、Lakoff以及Goldberg的(狭义的)构式语法、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四种主要理论[1]。

Goldberg对构式的经典定义如下: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Fi,Si>形式意义结合的配对体,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特性不能完全从C的组成成分或其他业已存在的构式中得到预测[2]。后来,Goldberg将构式的定义扩大为:即使完全可以预测的形义配对体也可以以构式的方式存储,只要它们的使用频率足够高[3]。基于上述定义,任何有独特形义的表达式都是构式。构式涵盖语言的各个层面,占据语言学的中心位置。

构式作为基本单位,把传统语法中处于不同层面的句法和词库单层面化,使之成为一个抽象、复杂度不等的连续统一体。词汇全固定的构式为实体构式,其抽象度为零;词汇不完全固定的构式称之为抽象构式,具有抽象性,依复杂度不等有短语抽象构式、句型抽象构式等;词汇完全可变的构式抽象程度最高,称之为图式构式。构式的抽象度与其能产性相关。实体构式能产性为零,只有一个实例,抽象构式和图式构式的能产性高,实例通常较多。这些抽象层级及复杂度不等的构式组成复杂的构式范畴,并在构式网络联接中形成有序的分类分层系统。实体构式位于下层,抽象构式或图式构式位于上层,前者通常为后者的承继构式并受后者统制。

构式语法对语言体系的建构基于使用模型(Usage-based Model)。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实践语言体验说奉行的是所见即所得原则;摈弃规则限制法,力主构式图式法;依据频率事实审视语言,反对凭空思辨和猜想[4]。在基于使用这一思路下,语法不再是事先就存在大脑中的一系列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交际双方共同拥有的规则,而是一些经常性的用法在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生的“动态浮现语法”(Emergent Grammar)[5]。本文基于使用模式,认为词语在某构式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该词及类似词项范畴化的词类在此构式中的语义和句法属性就越容易在心智中固化。

二、词类的本质

在传统语法中,通常所说的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词的语法功能分类,而语法功能是指这个词所具有的全部语法功能。汉语词语的语义和句法间错综复杂,这使得词类区分的操作方法过于繁冗,至今没有清晰一致的界定。

Langacker提出词类与其所在的构式是不可分割的,不同词类所具有的不同的抽象意义只能在语法结构中才能体现出[6]。词类基于构式,实体构式中的具体词项经过比较类似词项和构式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再依据其句法语义属性进一步范畴化为诸如名词、动词等抽象词类。因此,词类依构式而定,离开构式就无词类。由于受限于构式的形义语境,词类区分显然简易且更趋一致。

下面以划线词语为例,详细阐释其在构式中的抽象范畴化过程①文中所有语例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1)当他解答了这些谜的时候,或许他就可以以"解放者亚尔斯兰"之名流传后世。

2)这样也好,可以节省一些开支,6个模特在台上照样可以表演嘛。

3)我就想和兄弟们坐在一起。

4)大家还未来得及切蛋糕…

5)我一边吃着烤红薯…

句1)中的“谜”和句2)中的“开支”分别与“这些”和“一些”搭配组成实体构式“这些谜”和“一些开支”。依据类似的形义特点,此两实体构式承继同一抽象构式并受之统制。此抽象构式的形式为“一/这些”,构式义表述“不定数量的实体”。具体词项“谜”和“开支”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a,其句法置于“一/这些”量词之后,语义表述“可以计量的实体”。句3)的“兄弟”与“们”组配而成的实体构式“兄弟们”承继上位抽象构式“们”,构式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生体”。“兄弟”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b,其句法位于“们”前,语义表述“有生体”。基于半抽象词类在抽象构式中的语义句法属性,a、b都进一步范畴化为抽象的名词词类。具体词项“谜”、“兄弟”与半抽象词类a、b的抽象层级不同,前者存在与实际言语中,而后者储存在心智中。从涉及的构式看,前者参与实体构式,而后者参与抽象构式。但有时后者也涉及图式构式。句4)“切”和句5)“吃”参与的实体构式形义大同小异,因此共同承继“主语/施事+谓语+宾语/受事”构式。此构式词汇完全开放,为图式构式。具体词项“切”和“吃”在此构式中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此半抽象词类在句法形式上前有主语后接宾语,语义表示“施事向受事实施的某一动作行为”,因此范畴化为动词词类。

上述词语都为较典型的名词和动词,在传统语法中其词类归属也无异议。但有一类词如“研究、出版、劳动”等,除作谓语外,有时也可以充当主宾语。传统语法认为此类词即便用于不同的句法位置,由于词义没有明显的不同,因此词性不变是动词。但此结论与按语法功能区分词类的定义相矛盾,因为位于主宾语词项的语法功能不同于谓语词项的。我们对此类词的判定基于其在构式中的形义特性,请看以下语例中的“研究”一词:

6)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研究”参与的实体构式承继“主语+动词+宾语/受事”图式构式,“研究”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此半抽象词类句法上体现为主语,语义上表述蕴含动作行为整体的一抽象实体,因此范畴化为名词词类。但由于与典型名词在语义上的偏离,为名词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半抽象词类到抽象词类的最终范畴化依据的是前者在抽象构式或图式构式中的语义句法特性,而此特性是基于使用的。词语在一构式中出现的频次越高,该词及类似词项范畴化的词类相应的语义句法特性在心智中的固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基于此特性该词类的范畴化就越容易。比如,由于动词带宾语的主谓宾构式的高频长期使用,动词的此语义句法属性即带宾语且表述动作就固化在心智中并可以适时提取,成为动词范畴化的依据。

邢福义把汉语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共11类[7],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的范畴化过程限于篇幅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词类并不是先验存在的,也不是从众多孤立的词语中通过共同的语法规则概括出来的类别,而是构式中的词项范畴化的结果。Croft认为词类不再是组成句法的基础单位,而被看做是由构式派生出来的并且只能是由构式来定义[8]。此观点或许过于激进,但体现的词类构式观研究思路与本文是完全一致的。

三、一词多构

在言语交际中,新事物、新信息的涌现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语言来表述,但同时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和句法结构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参与不同的构式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在语言中也大量存在。以下将循上节词类构式观的思路,以实例分析来描写和解释汉语的一词多构现象。

以“导演”和“坑”为例,具体语例如下:

7)他会帮我向导演推荐。

8)有些导演往往略去分镜头剧本,直接拿分场景剧本进行即兴创作。

9)学校旁边有一个坑,支部决定,党员义务劳动将坑填平。

10)如今的小商小贩太坑人了,卖东西时常耍秤杆,克扣顾客。

句7)中的“导演”所参与的实体构式“向导演推荐”是抽象构式“向 推荐”的承继构式,“导演”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句8)中的“导演”与“有些”组配成的实体构式承继“有些 ”抽象构式,“导演”范畴化为另一半抽象词类。此两半抽象词类依据其语义句法特性,最终都范畴化为名词词类。句9)的“坑”参与的实体构式“一个坑”承继“一个 ”抽象构式,“坑”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此半抽象词类基于语义句法特性归属名词词类;而句10)的“坑”参与的实体构式承继“主语/施事+谓语+宾语/受事”图式构式,“坑”范畴化为半抽象词类,此半抽象词类划归动词词类。可见,一词参与不同构式可能仍属同一词类,如句7)和句8)中的“导演”;也可能产生词类变异,如句9)和句10)中的兼类词“坑”。两者在汉语中都非常普遍。

某词项在某构式中的频率最高,此构式就是其常规构式;其他构式是其参与的非常规构式[9]。比如,以“方便顾客”、“方便大众”、“方便学生”中的“方便”为例。随机抽取的是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方便”的50个语例,发现此类述宾构式只占到2例,事实上“方便”一词原本也并不尾随宾语,因此该构式为其非常规构式。“方便”在其常规构式中是典型的形容词,但在述宾构式中由于后接宾语有了使动意义,应当归属动词。

很多汉语研究者提倡“词有定类、类有定词”,因此极力追求缩减兼类词的研究模型。比如陆俭明把兼类词限定为同音同义而词性不同的词,认为“把门锁上/买了一把锁”的“锁”因词义不同不兼类[10]。此限定割裂两个“锁”在意义上的渊源关系。事实上词语从其常规构式迁移至非常规构式,其语义句法会与后构式整合而发生变化,从而词类变异,产生所谓的“兼类词”。

四、结语

本研究以基于使用模式的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提出词类是构式中的具体词项抽象范畴化的结果。一词多构在汉语中十分普遍,而一词多构可能导致词类变异。词类基于构式的研究思路在很多方面比传统语法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能解决汉语词类区分及词类变异的描写和解释问题。但这方面的探讨刚刚起步,在语法描述及很多细节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和完善,因此需要沿着这一思路做更多的相关研究。

[1] Croft W,Cruse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266.

[2]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4.

[3]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5.

[4]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06.

[5] Hopper P.Emergent grammar[J].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87(13):139 -157.

[6] Langacker R W.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onal meaning[C]//Evans V,Pourcel S.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

[7]邢福义.词类辨难(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

[8] Croft 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46.

[9]张建理,徐银.构式语法对汉语“形容词+宾语”结构的研讨[J].外国语,2011,34(6):11-18.

[10]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材(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8.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Chinese Word Classes

LIU Q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word class in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categorization of words in the construction.The word in the substantive construction is categorized into the half-abstract word class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words and constructions,which is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the abstract word class based on its structure and meaning.Entities are varied while grammar structures are limited;therefore,it is very common in the language that the same word occurs with various constructions,which may result in word class variations.The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solve thorny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grammar,includ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word classes and the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word class variations.

Construction Grammar;word class;categorization;a word with various constructions

H14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

B

1001-9146(2011)04-0046-04

2011-10-27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Y201119353);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1N170)

刘琦(1980-),女,浙江嵊州人,讲师,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词项词类构式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依据语篇中多层次信息的句法分析方法
语段中词项共现现象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