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2-01-28 13:04杨菊红
浙江医学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药学化学教学内容

杨菊红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教育教学研究·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杨菊红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剖析本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更好地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有机化学;问题;改革;对策

Abstract: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rganic chemistry education to pharmacy majors of our school. The thesis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ettle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target of training talents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organic chemistry; problems; reform; countermeasures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有机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实事求是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有机化学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有机化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就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作一探讨。

1 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之间的化学基础差异悬殊

近年来,浙江省对于高考模式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后报考高职高专院校考生的考试科目与第一类和第二类院校相比,去掉了文综、理综等科目的考试,化学正是理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校录取的学生中,一部分是不考理综的即高二和高三不学化学的学生;另一部分是第一、二类高校落选生,这些学生高中阶段一直在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如此使得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基础是必须具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知识,如碳原子的杂化和知识、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反应方程式的记忆和理解,还有助于推断出反应产物,能活学活用,对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也将产生很大帮助。然而这些内容抽象,需要原子、分子的结构理论为基础,这些内容也是无机化学的难点,对不考理综的学生而言几乎是空白,如此更使得这2类生源的化学基础差异悬殊。

1.2 大班化教学,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

2011级药学专业有360多个学生,分3个大班上有机化学理论课,平均每个班有120个学生一起听课。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就只能照顾一部分学生的感受,很难保证相当部分学生顺利完成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

1.3 教学内容多,课时数不足

本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时数原来是70学时,课程改革后减少到48学时,还包括实验课,理论时数只有34学时,但有机化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有机化学共设16章,相当于每2学时就要上完一章,因此造成任课教师赶进度,上课满堂灌,学生接受不了。学生是越学越没信心,教师也感受不到学生上课的互动,越来越觉得没劲,最后就是学生不想学,教师没兴趣教。

1.4 传统化学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内容,黑板、粉笔、利用媒体的简单板书是教的工具,教室是教学的主要环境,学生2小时的考试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1]。而多数教师自己也大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熟悉了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愿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凭着一本书和单一而死板的教学方法上课。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问什么的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 有机化学教学的对策

2.1 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上述弊端,必须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取舍教学内容,研究适宜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而其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是起点。为此,在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对药学专业后续课程的熟悉,以及与药学专业课老师的探讨,我们对有机化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把与专业课程学习关系不大的纯理论的知识由掌握改为熟悉,如: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中的杂化理论、电子效应等;把和药学紧密相关的内容由原来的熟悉改为掌握,如: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生物碱的应用、帖类和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用途等。同时对原有的16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删除了第16章——有机合成及鉴定,将第15章——药用高分子材料改为自学内容,第12章——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和第14章——帖类和甾体化合物改为自学和去医院和制药厂见习等方式。其他各章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有的精讲,如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有的只做例题讲明关键点,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涉及到具体的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就由学生自学。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越多样,就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显著地改进教学效果[2]。针对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有机化学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理论,内容很抽象,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感觉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是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最难讲解的内容。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使原本抽象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简单。如:我们大量地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等教学资源和手段进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信息得到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呈现,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如在说明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杂化理论时,我们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了球形电子云和纺锤形电子云杂化的过程和形成的杂化后的形状,使原来最难懂、最抽象的电子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不仅掌握了电子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学生有兴趣问,教师有时间答,师生互动多了。同时我们也根据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板书与PPT相结合、实物模型与动漫模型相结合、典型实例的枚举与具体实验的操作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不断地向最优化方向迈进。

2.3 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3]。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高职高专的有机化学实验基本为验证性实验,为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中进行了大胆改革,及时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充实增设综合实验,同时取消了枯燥、死板的性质验证试验。如:去掉了醇、酚、醚、醛、酮的化学性质验证性试验;开设了有机化学中实用的熔点测定、蒸馏操作、重结晶提纯等操作试验,增加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综合性实验。这些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学生一方面能从中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萃取、蒸馏、升华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内容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则能体会到提取有效成分的喜悦,还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我们还专门为学生开放了一个化学试验室,课余时间指导他们做试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对科学的钻研精神,拓展课程实验教学的平台。

3 若干建议

3.1 根据学生基础进行分层教学

针对我校2类生源化学基础差异较大的问题,笔者认为最佳的分层方法是在进校时,对同一专业的学生根据其理科成绩进行分班,如本校药学专业有12个小班(30人/班),根据理综成绩大体上分为3个层次,这样一来12个小班根据理综成绩被分为好、中、差3层,在理论教学上老师可对基础好、中、差的学生采取3种教学方式,对基础差的那批学生则在课余时间开设补习班,先补上高二和高三的化学知识,补习班可以安排化学教师进行讲解,也可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自学,安排学生组成自学小组自学和互助,建立有机化学学习QQ群,任课教师可以随时进行答疑。也可开设选修课对基础差的那批学生进行补习。

3.2 鼓励基础课教师走出校门

教师走出校门的根本目的,一是检验完善和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二是了解和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引入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本校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在医院、药厂、药品鉴定、药品销售等单位,建议化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有计划地去相关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业务发展与技术进步情况,并参与到单位的具体工作中,如此才能更深切地了解单位需要的人才,回校后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专业定位的顶层之下,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力度,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1]班华. 教师的能力素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1-133.

[2]于建坤. 寻求课堂教学的有效范式-关于《教学与整体设计》的访谈[N].中国教育报,2002-12-13.

[3]杨菊红. 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6):167-168.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organicchemistryeducationtopharmacymajorsofvocationalschools

YANGJuhong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China)

G642.41

B

1672-0024(2012)03-0023-03

杨菊红(1967),女,湖北红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药学化学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