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探析

2012-08-15 00:49史秀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现实

史秀艳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探析

史秀艳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并不是抽象的,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的解读,发现马克思所设定的“历史”概念是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之上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中的人生活过程的总和。通过对“历史”概念的探析,对于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历史的涵义,在中文文献中,“历”,即经历、经过;“史”,即记事者。这样看来,中文的“历史”一词,其含义是指经历过和发生过的事。而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历史”(Geschichte)一词指的是“发生的事情”或“发生事情的历史”。无论是中文或德文,“历史”一词都是指已发生过的事。“历史”概念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著作,因而对于“历史”概念内涵的探讨就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弄清这一问题,对认识马克思主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手稿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开头,马克思删去了下面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着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说。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尽管不知道马克思当时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删去了这段话,但是我们应该把它看成一段内涵非常丰富的话,在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时就更是如此。当马克思谈及“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时,这里的自然史指的是基于时间这一形式基础之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然而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其后作了一个很重要限定,“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即排除自然界,而只研究人类历史。

当费尔巴哈探讨历史时,将人理解为感性的客观存在,但没有看到真实地存在于具体历史活动中的历史创造者——人,而是脱离了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抽象的人。如果历史仅仅指人的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决定论。人不仅是感性对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活动存在,以及由这种历史活动造成的一定的生活条件及社会关系,这种一定的社会关系建构着现实的人的历史本质。社会存在主体实践的历史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以往的任何历史观在出发点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他们批判以往的历史理论的根本缺点是: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也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德国的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的是从人间升到天国。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与反响的发展。”

二、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仅是在思维抽象中将意识或精神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他们在想象中遗忘了现实的人,而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说道:“全部的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当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历史的第一前提时,这样历史就不再是神的历史,也不是理性的历史,而真正成为了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人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做了规定,“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或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里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人,决不是法国唯物主义的“机械人”,也不是费尔巴哈仅限于感情范围内承认的“单独的、肉体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必然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因而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是以有着非常有个性的自主活动为其表现形式的。说到底,“现实的个人”就是从事物质生活活动或者劳动的人。人是历史的现实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去考察历史使唯物史观区别于其他“抽象的经验论者”和“唯心主义者”。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是我们理解“历史”概念首先要明确的。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可以理解为,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不等同于生物学意义上个别肉体存在。现实的人不仅仅拥有肉身,还拥有生活、生命活动,他的存在是其生以及生命力的展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现实生活首先是围绕着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展开的,而这个满足活动就是生产他们必须的生活资料。另外,现实的人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并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现实行动中的人,将人称作有生命的个体。现实的人在行动中与各种物质生活条件而不断地和他人打交道,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既不是现存的外部自然界,也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有机体,而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对人的理解要考察人的生活方式,而对历史科学的人类史研究就要考察特定时代中的生产方式。人的生活方式表达着历史本身,因而对历史的研究必须回到对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研究,这样就在理论上解决了人类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在《形态》中,马克思克服了以往的理论中离开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谈论、考察人的缺陷,而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把“现实的人”作为他全部人类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否定并超越了对人的纯粹思辨抽象的理解。他从人类社会自身的内部矛盾去寻找社会发展动力,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社会发展是人的活动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上都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不能获得解放。‘解放’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一种思想活动。”总之,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因为他跳出了哲学的圈子并作为普通人去研究现实的人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出发点的改变以及历史前提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思想史上的重大变革与伟大发现的开端,从而为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开辟了道路,也为确定人类社会活动的未来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历史维度的实践价值

在《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从现实的人出发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于认识、解决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科学方法。而这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了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经济体制。那时候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统得很死,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有很多大的创新。

二是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针对“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到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时得到了全面贯彻。贯彻这个方针,在缩小投资的规模、放慢发展的速度、恢复工农业生产、抑制通货膨胀、保证人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同时,在经济体制上亦有相应对策。首先,加强中央的统一管理,搞好综合平衡。为克服无政府主义,经济管理上加强集中统一。其次,开始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纠正否定价值规律的错误,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最后,制定了各种管理条例来加强经济监督。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分配资源的方式开始向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凭票供应、商品不足的卖方市场向种类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的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全方位开放的经济的转变;经济运行由以“短缺”为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并与资源约束相结合的类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转变。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这是符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实现了从单一的经济论到注重人的发展,即自然到人类的发展,也就是人类史到个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价值核心,并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都必须在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以及才能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的发展并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才是最核心的内容。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扩大公共服务,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总之,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历史与在历史中人的发展的统一,历史本质上是“历史的人”创造人的历史的实践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中,历史唯物主义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历史、人、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之下,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是历史科学,因为他始终所关注的都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杨彬.“以人为本”主客体关系的历史演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90.

D5

A

1673-0046(2012)8-0171-02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现实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