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2012-08-15 00:52陈友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区域性高技能职业院校

方 艺,陈友力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指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和技能优势,以企业行业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互补与合作,建立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1]。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一种共享与整合形式,在快速提升区域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区域人力资源素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它的科学发展、内涵深化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各方面的优势,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更应去探索、思考和实践。

1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建设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的职教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的通知》,以及后续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都鼓励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07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作出了重要部署[2]。加快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解决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实训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部门公共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也是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推动支柱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2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是企业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重庆为例,按照两江新区“十二五”规划,两江新区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着力打造“862”核心产业体系,兴建万亿级新兴产业基地;渝北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中,将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打造北部新区、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龙兴工业园、空港工业园区等四个千亿级园区。区域内产业升级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在政府主导下,整合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共建一批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区域内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成为了服务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1.3 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加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师资优势、技术优势,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通过搭建这种校企双赢的产学结合平台,建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扩大自身影响,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设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美誉度。

2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2.1 高技能人才培养功能

通过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师资、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打造集市场需求采集、市场信息发布、培训机构运作与培训成果评价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职业院校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定向为区域内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2.2 人力素质提升功能

充分发挥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师资和设备优势,广泛为区域内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职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让受训者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企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骨干的培养基地。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还应该成为职工转岗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为区域内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2.3 职业资格鉴定与认证功能

依托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鉴定场所和鉴定专家团队,发挥职业院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优越的鉴定条件、完善的鉴定体系和规范的鉴定质量,积极面向在校学生、职业院校教师、企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等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发挥区域内职业资格鉴定与认证中心的作用。

2.4 技术研发与推广功能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实训设备,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产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集群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共性前沿技术研究机构。有条件的可以由企业、大专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孵化中心,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开发一些产业急需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项目,提高区域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5 社会服务功能

依托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作为地方智囊团、人才库的作用,积极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献计献策,为企业的产品、技术发展出谋划策。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企业文化进校园,让校园文化进企业,为两种文化有机融合搭建桥梁。

3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3.1 树立资源共享、区域辐射的理念

建设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3]。因此,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要树立资源共享、区域辐射的理念,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优势,建立起服务区域发展的资源共享机制。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和精心指导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托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各职业院校要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合理分工为前提,建立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合作组织,消除职业院校各自为政的弊端,形成职业教育的合力。

3.2 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导向作用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应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应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避免各职业院校的无序竞争,造成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地方政府在政策和经费投入上应给予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就人才需求保障、技能型人才培养等,出台相关政策与优惠措施,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调动他们参与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提供指导意见,引导共享型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要对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作出经费投入的具体规划,每年给予共享型家训基地财政投入,加大实训基地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构建奖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加强社会投入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通过赞助、捐资等方式支持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

3.3 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

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在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中,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在政府指导下,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对当地区域经济与支柱产业进行广泛调研,做好未来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科学确定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进行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既结合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又能够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经验,避免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3.4 构建动态建设机制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建设中运行、在运行中建设的一个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必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的日益加快,特别是在新兴技术产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设备等的使用已成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动力。这在客观上需要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要不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技能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及训练设备设施等,不断进行实训基地设备设施改造、新的实训项目开发等。只有如此,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3.5 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为了使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共享、区域辐射的作用,保证政、校、企的战略性合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建立政、校、企各方参与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明确各方在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起互信互惠和共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共享型实训基地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强各方的信息畅通,及时研究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处理政、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保障各方利益的实现。

总之,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依托、职业院校为主体,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行之有效的建设举措,才能建立起政校企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通过建立与时代接轨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的现代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李忠华,杨利军.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

[2]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Z].劳社厅发[2007]1号.

[3]王键.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5.

猜你喜欢
区域性高技能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