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 00:5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行为导向导向教学法

骆 娟

(重庆市潼南县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潼南 402660)

中职德育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纪律、法制观念、职业道德等进行的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综合型中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1 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

1.1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在认识上存在偏颇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开展得少。然而,德育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让学生成为道德高尚、有修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所以,德育课堂必须充分地延伸,针对相应的理论内容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课程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用心及与人交往等能力。

1.2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学生较高的就业率,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技能课程的开设比重相对较大。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也认为自己进入职业学校是学习专业技术的,如果要学习文化德育基础课就不用来职业学校了,因此在学生眼里,德育课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德育课堂就变成了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爱听不听。在这种情形下,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框架,没有关注学生需要什么,更不可能触动到学生的情感。德育课程流于形式,自然没有什么效果。

1.3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中职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考不上高中才来职业学校学习。不少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课,又缺乏自我控制力,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几乎没有职业理想,从来不做职业规划,甚至对前途是悲观失望的,觉得来职业学校混个文凭就行;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想读书,是家长逼着来的,在学校更是无所事事,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更别提学习了;还有的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现行的中职的德育教材陈旧,内容缺乏现实性和实际操作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虽然我国各类学校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无法真正转变角色,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由于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中职的学生素质本来就参差不齐,枯燥乏味的课堂就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便出现了玩手机、听MP3、看杂志、聊天等不良现象。

因此,如何在德育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中职德育教学中必须思考并进行改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德育课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及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情境,由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心、手、脑并用,强调教、学、做相结合。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应用也比较广泛,深受职业教育师生的欢迎。但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多见,有待进一步地尝试。

2.1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职类德育教材在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及学习心态情况下,内容浅显易懂,比较注重知识的罗列和空洞的说教。主要包括职业与人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模块。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变革教学方法,一味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枯燥而乏味的知识,只会让学生学习累、老师教书累。因此,必须对德育教学进行改革,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对德育教学进行改革是可行的。首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深入人心,如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已在德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次,“行为导向”教学法很好地适应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用心等能力,使他们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2.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德育教学大纲,运用角色扮演、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

角色扮演。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主角,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处理着不同的问题。在“行为导向”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让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完成角色的工作任务。比如我在上德育课的职业章节时,就尝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扮演一种职业群体并就自己的工作范围用言行表达出来。这个环节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职业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并且各个组运用头脑风暴将自己组的职业特性用小品、歌曲、诗歌等不同形式表现了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好的合作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学生语言锻炼。例如,在德育课增强法制观念章节的学习中,就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法制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确立组长、记录员,最后各组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积极投入课堂,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能充分发挥、自由发言。对学生的点滴成果,教师都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案例教学。现实生活中有大量关于德育的案例,将这些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寻找、发现案例中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德育课程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也能形成独立、迁移性地处理问题的习惯。

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索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如在学习法律章节时,我组织学生观看刑事案件庭审的影片,让学生了解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律师如何为当事人辩护。然后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来模拟人民法院的部分办案过程,将课堂变为实践的场所。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去收集相应的案例资料,有些学生会咨询老师,有的到图书馆查询,有的在网上收集,经过充分的准备,课堂氛围就会非常活跃,学生也就可轻松自如地掌握枯燥的法律规定。

2.3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教师的综合素质制约“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以前的教师都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的情况比较少。而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不仅需要理论,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内容,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面临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能力。

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效果。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偏差,在中学时学习上就比较被动并有一定的惰性,要让他们改变多年被动的学习方式去主动地学习,并要积极地去查阅资料、询问老师也有一定的困难,刚开始时也可能会无所适从。因此,教师也不要过于着急,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让他们慢慢熟悉并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德育教材内容的匮乏和不足直接影响“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质量。现有的教材偏重于理论,主要是为教师而设计的,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却并不适应于新的教学方法。而且学生对这样的理论性学习也不感兴趣,所以教材必须为学生的学而设计。

当然,我们也不要错把“行为导向”教学法当成“万能”教学法。不是所有的德育课内容都可以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可能受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等的制约,不能贯彻于德育课程的始终,否则就是形式主义,并不能起到真正训练学生发挥积极性、能动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2.4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转换教师角色。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是“行为导向”法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记笔记,课后背诵,而“行为导向”教学法使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如朋友、伙伴、咨询员等,甚至由学生自己主导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不小的压力,老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

熟练掌握“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环节。首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一定的任务,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收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第二,教师协助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设计,确定步骤并制定学习方案,在此过程中老师可对学生的方案提出意见,指出其缺陷和不足。第三,教师协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根据计划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评点或补充。第四,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自我检查或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检查、评估并给出成绩。

提高德育教师综合素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要有系统而广泛的学科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时事、社会新闻知识,等等。只有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知识框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变为学材,同时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使德育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现有的德育考试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试卷,甚至在中职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期末直接给学生勾画重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后进行考试。这样德育课程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使用“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德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给定一个或几个命题,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课外调查,或者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甚至让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和学生进行评分并以此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上述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塑造学生的多维人格(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等)。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正确合理地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为德育教学服务。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2]蒯超英.学习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双元制职教及其专业论、课程论、教学论.东南大学,2004.

[4]管建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追寻及实践反思[J].高教高职研究,2007(7).

[5]行为导向在高职《审计基础》中的应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行为导向导向教学法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营养基础》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探讨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经济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