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生命教育”的五个相结合

2012-08-15 00:52裴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思政

裴波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0 前言

近年来,各种新闻媒体上频传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发生跳楼自杀或杀他事件,且比率有上升的态势,这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既严峻又紧迫的课题。在读大学生群体本应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和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生存意义的缺失,最终酿成人间悲剧,给亲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给高校造成无法弥补的声誉损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以人文本,因此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已成时代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高校应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解读生命的意义、穿越漠视生命的误区,实现人生的真谛——先成人后成才。而在实际的生命教育开展实施中,并非只靠几次传统方法中的听报告、看视频、座谈会就把问题给解决了,而是必须把生命教育同具体的方法和路径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生命教育”的五个相结合的研探,就凸显出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加强生命教育的要义

1.1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现阶段全党全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是精力充沛和体力旺盛的年轻社会群体,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生命教育问题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面对接连发生的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事件,我们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进行关注。因此,从此层面上来讲,加强高校生命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1.2 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根本保证

早在2007年5月,国家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做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决定。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指出“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理解他们的心理愿景,指导他们成人成才。由此可见,加强生命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根本保证。

1.3 大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便利的生活条件使人们的生命有了成就感的同时,也导致了私欲的膨胀,很多人把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当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此环境影响下,众多高校为追求大学生的就业率,导致了教育思想的错位。考虑最多的是围绕大学生“何以为生”,而疏离了“为何而生”的教育反思,无形之中走进了思德教育的沼泽地。就大学德育教育而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教育大学生理解生命的珍贵,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从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做起,要求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提升生命质量。因此,生命教育应成为大学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1.4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将生命化教育的三个维度概括为“授受知识、开启智慧和点化或润泽生命”。其进一步指出“知识是教育的边缘,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内化为智慧,而智慧的动作,只有在生命中才有可能。”据此逻辑可以推理为“点化和润泽生命才是教育之本、教育之核心所在。”再者,安全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又是安全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加强生命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内容。

1.5 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生命观的客观需求

从高中进入高校,正处于“青春骚动期”的大学生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远离了父母的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当面临孤独、失落和挫折时,会感觉很无助,很容易卷入对生命意义思考的歧义漩涡,严重时就会产生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错误想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命是人生的物质载体,丧失了鲜活的生命,一切理想和未来就失去了重要依托。”人人都期盼一帆风顺,这说明人生并非能达到一帆风顺。但每一个生命在人世间都是一次性的、唯一的。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清楚生命来之不易、能够正确面对客观现实,而不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并通过内部归因,逐步完善自我,走自立自强之路。因此,加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生命观的客观需求。

2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生命教育”的五个相结合

2.1 同感恩教育相结合

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曾指出:“当前小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不勤奋学习、贪图享受、在受挫时漠视生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感恩教育。”每个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和责任意识才会对父母、亲人和社会怀有感恩之情,方知生命的弥足珍贵;只有学会感恩,方能融入其周边的环境,自觉本能地去适应环境,才能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享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进而奋力开创美好未来。目前多出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们,周围众多亲人给予了他们“围城”般的爱。可他们中的部分人,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知感恩与回馈,个别的还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一旦现实生活发生改变,让其无法适应,就会产生漠视生命和残害生命之冲动,导致悲剧发生。因此,当前高校应重点推行感恩教育,只有怀感恩之心,方知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来之不易,才会经得起现实生活的励练,踏入社会后再用爱心回馈施己之爱之人,进而健全其人格,升华其人格魅力。一言以蔽之,只有熟谙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理解生命和生活的真谛。因此,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应与感恩教育相结合[1]。

2.2 同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身。”其意是在强调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命运的关切,是对人类沿袭和承传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更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出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位、举止言谈缺乏修养、对生命的理解严重失衡、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荡然无存等。人文精神能彰显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深切关怀,体现出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宿愿[2]。因此,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应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以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体悟人生、珍爱生命,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增强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这既有利于提高生命教育的德育渗透效果,提高当前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更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3 同法律教育相结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已明显加快了法律建设的进程,但与国外相比,还明显滞后。当前高校公共课程中基本都开设了“思修”与“法基”课程,但法制教育的范式多数只停留在法律基本常识的条条框框之上,并没把人的生命权利和生命价值理念贯穿到日常法制教学之中。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他案、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弑师事件、2011年秋华科大9天3起跳楼事件的发生,表明对于心中的“死结”,一些大学生不懂得通过走法律程序来解决,面对人生的困境他们都没有选择法律程序,而是选择杀他或自杀的方式来了断鲜活的生命。这从某方面体现出了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滞后性。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应与法制教育相结合。要使学生牢记生命权在法制上是人拥有的所有权利的起点,当被侵权时,首先应想到的是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要明白任何冲动的选择、任何无视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都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明白尊重生命,就要使用法律武器,避免个体做出害他或害己的行为。因此,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应与法制教育相结合[3]。

2.4 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学者余霞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通过对已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跳楼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原因多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经济来源、就业压力、情感纠纷等复杂因素的纷扰、所处的生活环境又无法适应、心理压力常年得不到宣泄,导致此类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日益崩溃,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所以,要成功开展生命教育,就必须同时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大学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当其生活或学习有不顺之时,鼓励他们要把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当成磨练自己的试金石,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另一方面,当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受损之后,帮其寻找解决途径。当发现个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受损严重之时,就要敲响生命的警钟,设法引导他们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及意义,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同时指导他们要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为保障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要加大投入,最好设有专用的心理健康室及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便利的服务设施。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4]。

2.5 与和谐思想教育相结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中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和谐思想教育包括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三个主要方面。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变快。大学生来自学习、情感、找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也明显增大。虽然一定阈值范围内的压力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但压力过重则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不良心理,导致残害生命等不和谐现象发生。因此,生命教育必须与和谐思想教育相结合,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实现“我与非我”的和谐统一。在个人与他人方面,和谐之美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塑造出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其次要做到与社会的和谐。要教育大学生多投身社会实践、理解人与社会怎样和谐共存。再次是与自然的和谐。要进行自然内在价值的教育,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生命为美、以生命为善[5]。

总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在逆境之中和困顿之时,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努力为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自爱、自尊、自强。当前高校推进生命教育任重道远,此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长期不懈的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及家庭环境的共同支撑、才能获得一种理想的合力效果。

[1]何莉.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2]吴威威.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70-71.

[3]李琼瑶.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07,7(4):27-39.

[4]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100-106.

[5]张艳清.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J].理论学刊,2010,3(3):82-84.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