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沂孙的咏物词

2012-08-15 00:52邢馨月周奇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碧桃咏物水仙

邢馨月,周奇文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浅析王沂孙的咏物词

邢馨月,周奇文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著名的词人,咏物词是其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吟咏,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抒发其身世飘零之感,形成了沉郁顿挫、幽婉奇幻、比兴寄托的艺术风格。

王沂孙;咏物词;沉郁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人,生卒年不可考。根据现存资料来看,他的活动基本在吴越一带,他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宋末元初的著名的文人和遗民,如周密、张炎、仇元、陈允平等。南宋的覆亡,给他带来极大的悲痛,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咏物词占有相当大的数量,约占全集的三分之一以上。他的咏物词以其沉郁隐曲的笔调,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倾注其中,创造了宋代咏物词最后的辉煌。

作为宋末遗民词人中的佼佼者,王沂孙咏物词获得后世尤其是清代词坛的高度评价。王沂孙的咏物词能得到这样的赞誉,就是在于这些词作体现了巧妙安排与寄托深远的完美结合。如他的《花犯·苔梅》: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此首是咏苔梅之作,旨在借物以抒怀。故词中不仅巧妙摹写了苔梅的风韵,且于其间含韵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词的上片,是以“古婵娟”三字引领入题,写出来苔梅风华高古之姿态。“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则以细腻之笔描绘眼前梅花之形象。那飘拂的苔丝犹如美人的鬓发,素洁的梅花恰似美人的面颊。“断魂十里”,四字承接下文,言明清香远播的梅花使人消魂。“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二句接下,道出词人的思绪与举动。“聊自倚”三字,使词人悲心无处诉、恨不能言的神情跃然纸上。词的下片,笔触由昔返今,述写眼前观梅情景。“三花两蕊破蒙茸”,“三”、“两”,言其稀疏。“蒙茸”,则指苔丝的蓬松之状。小小苔梅钻破苔丝,点缀其间。“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述此时之苔梅。“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二句,是写由眼前苔梅而起遐想,借有关典故传出词人愁苦情怀。“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写足词人空落无依的凄凉心境。山中之人,清晓梦醒,听得么凤啼空,归唤梅魂。落一“空”字,写出作者无尽的惆怅,无尽的哀怨,溢于言表。

此词以苔梅为触发之机,充分融进了身世家国之悲,词人选取富有韵味的画面景物,以意贯之,传神独到。如周济所言:“赋物能将人景情思,一齐融入,最是碧山长处。”

另如他的《露华·碧桃》:

绀葩乍坼。笑烂漫娇红,不是春色。换了素妆,重把青螺轻拂。旧歌共渡烟江,却占玉奴标格。风霜峭、瑶台种时,付与仙骨。闲门昼掩凄恻。似淡月梨花,重化清魄。尚带唾痕香凝,怎忍攀摘。嫩绿渐满溪阴,蔌蔌粉云飞出。芳艳冷、刘郎未应认得。

此词皆系吟咏碧桃花而兼伤怀旧事,但其浅深轻重,自有不同。词的上片,直笔破题,以“绀葩乍坼”言碧桃花之初放。“笑烂漫娇红,不是春色”,两句顺接承起,以映衬的手法点出淡雅素洁的白色碧桃花。“换了素妆,重把青螺轻拂”,两句将碧桃幻化为淡妆美人,从外部形象上予以描绘,碧桃净洗铅华腻粉,轻扫螺黛,素面朝天。“旧歌共渡烟江,却占玉奴标格”,两句借重典故,以梅花烘托称美碧桃。然其下句又以“却占”二字跳转而出,拈来“玉奴标格”,尽写碧桃所具有的清雅风韵。“共渡烟江”,绘出苍茫浩渺之感,将描摹对象渐次推远。“风霜峭、瑶台种时,付与仙骨”,此两句,纯乎口语,而碧桃之超凡脱俗,词人之衷心赞美,传达其中。词的上片,从碧桃“乍坼”起,赋写其颜色、神韵、形貌、品格。只有“旧歌共渡”一句,似乎微露旧情。词的下片,在此基础之上,更细致入微地摹写碧桃之形神。同时,在赋花过程中,织入自己的心态。“闲们昼掩凄恻”,换头处反用唐人催护诗意,以衬托环境。“似淡月梨花,重化清魄。”二句再绘碧桃之风神期度。“尚带唾痕香凝,怎忍攀摘”。二句更进一层,于细微处刻写碧桃状貌姿容。此二句仅就碧桃花而言,暗中却似寄寓了往昔一段深情。对此碧桃花,昔日也许曾经“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如今看来,似尚带有“玉人”之痕迹,故而才有不忍攀摘之心情。“嫩绿渐满溪阴,蔌蔌粉云飞出”。二句以景语承接前情,就碧桃转出别境,写其凋零。“草木总非前度色,烟露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旧在,不见当时劝酒人。”碧桃凄艳,流水依旧,刘郎重觅,已觉花非前色,不能相认。此一结语,已将佳人难再逢的怅恨之感表达得深切动人。观此词,上片侧重赋花,下片加重人事。词人因赏花而念及佳人,写景与抒情相逢甚紧。结语一句,巧妙揭示全词底蕴,复为全词添得动人韵味。

王沂孙词作的艺术技巧是颇为高明的。就其咏物词而言,常常能使所写的无生命之物幻化为有生命、有感情之物,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谱写一支支余音袅袅的悲歌。王沂孙的咏物词重在寄托,周济以王沂孙为领袖宋词的四家之一,其着眼点或即在此。如他的《庆宫春·水仙花》:

明玉擎金,纤罗飘带,为君起舞回雪。柔影参差,幽芳零乱,翠围腰瘦一捻。岁华相误,记前度、湘皋怨别。哀弦重听,都是凄凉,未须弹彻。国香到此谁怜?烟冷沙昏,顿成愁绝。花恼难禁,酒销欲尽,门外冰澌初结。试招仙魄,怕今夜、瑶簪冻折。携盘独出,空想咸阳,故宫落月。

此词在描摹水仙形貌的同时,结合词人所历覆国之痛,再现出水仙哀怨凄美之神韵,寄寓词人的故国之悲,手法纡曲,情思深婉。“玉擎金,纤罗飘带,为君起舞回雪。”一起三句,极言水仙之优美姿态。“罗飘带”喻水仙纤细柔长之绿叶,可谓贴切精巧,摹写逼真。“起舞回雪”,则以洛神为比,亦花亦人。仅此三句,即精心刻画了水仙形貌,又勾勒出女神之形象,写来纤巧灵动,充满动态之美。“柔影参差,幽芳零乱,翠围腰瘦一捻”。三句写水仙之花影、花香及高耸之花茎。“岁华”以下五句,词人遗形取神,惆怅述情。“岁华相误”,四字短韵,提起无尽哀思。以下四句,词人则以湘水女神事切咏水仙。“未须”二字,最为伤情。词的下片,深一层咏物抒情。“国香到此谁怜?烟冷沙昏,顿成愁绝”三句承上片“怨别”而来,以唱叹提起,舒写水仙花之遭际。“烟冷沙昏”,则具体状写了水仙的生存环境。“门外冰澌初结”,一句接上而生,兼写花人两方。花之遭际,人之愁情,合而为一,熔铸其中,颇显得深沉厚重。“试招仙魄,怕今夜、瑶簪冻折。”再写词人惜花之举动。故而结句,仍从水仙落墨,归至故国深痛:“携盘独出,空想咸阳,故宫落月”。此三句明写水仙甚似被迫迁离携盘去京的金铜仙人,空忆咸阳,实则指辞家去国之人,身处异域,徒忆旧都故宫,笼罩在凄凉的落月残晖中。对与此词,周而墉《周评〈绝妙好词笺〉》云:“用事有以盐著水之妙。”词之起首既以洛神作比,花之特征与人之形象妙合一;中间以湘皋怨别湘灵鼓瑟事溶入,暗示出三宫北上之命意;篇终直用李贺诗句之意,突现家国败亡之痛楚。典事虽多,以意贯之,如盐着水,浑化无痕,此正是王沂孙的长处。

心性纤敏、灵心善感的词人,身历家国巨变,在通过对外在客观世界一草一木的感受吟咏中,深深寄托了自身情感及生命体验。如周济所说:“赋物能将人景情思一齐融入,最是碧山长处。盖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王沂孙的咏物词以其深曲幽隐的表述,迟回低吟的情味,带给我们多层的审美感受,这正是王沂孙咏物词的魅力所在。

[1]高利华.王沂孙咏物词初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5(4).

[2]张莉莉.略论王沂孙词的寄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3]叶嘉莹.灵谿词说(续十七)──论咏物词之发展及王沂孙之咏物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4]孙肃.从《齐天乐·蝉》谈王沂孙的咏物词[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

[5]邓乔彬.论碧山词的寄托[J].词学,1992(12).

[6]李良鎔.王沂孙和他的两首咏物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3).

[7]马良信.试论王沂孙词[J].柳州师专学报,1994(1).

[8]方晓红.论咏物词的历史流程及艺术特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9]邓裕华.一曲南宋王朝的挽歌──王沂孙《眉妩·新月》赏析[J].中文自修,1996(5).

[10]王晓骊.王沂孙咏物词浅析──兼论诗人之词和词人之词[J].青海师专学报,1999(1).

[11]孙谦.论王沂孙的咏物词[J].龙岩师专学报,2001(4).

[12]许伯卿,贺慧宇.试论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J].青海社会科学,2001(4).

I207

A

1008-178X(2012)10-0088-03

2012-03-15

邢馨月(1986-),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碧桃咏物水仙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一株水仙
爱丁堡水仙
碧桃的生长特性以及栽培技术研究
水仙帖
碧桃修剪反应观察
我喜欢洋水仙
碧桃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比兴、咏物辨说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