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

2012-08-15 00:48左汉林韩成武
关键词:陈与义杜诗陆游

左汉林,韩成武

(1.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1;2.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杜甫研究所,河南巩义 451200)

宋代诗人普遍崇杜、学杜,宋代还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局面。杜诗是宋代诗人最终选定的诗学典范,在内容和风格等多方面对宋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宋诗整体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讨论杜诗对宋诗的影响,对认清宋诗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宋诗的特质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杜诗影响宋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宋人极为推崇杜甫的人格和诗歌成就

宋人普遍推崇杜甫和杜诗,他们推崇杜甫的人格,并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逐步把杜诗作为诗学典范。

在北宋前期,王禹偁对杜诗极为喜爱,他说:“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表达了对杜诗的推崇。林逋的诗不学杜甫,但杜甫是林逋比较推崇的诗人。在北宋中期,梅尧臣明确认识到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王安石推崇杜甫也极喜杜诗,对杜甫的遭遇也多有感慨。苏轼认为杜甫有崇高的人格,并特别对杜甫的“一饭不忘君”表示钦佩,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318又云:“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1]1517苏轼对杜甫的诗歌也非常推崇。苏辙不仅对杜甫有较高评价,对杜甫的遭遇也表示同情。苏辙《和张安道读杜集》云:“杜叟诗篇在,唐人气力豪。近时无沈宋,前辈蔑刘曹。”[2]54此诗表达了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对杜甫的诗歌造诣表示推崇。在北宋后期,黄庭坚、陈师道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既注重其思想意义,更推崇其艺术技巧,江西诗派以杜甫作为自己诗学的典范。我们从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就可以看出他对杜甫的钦敬之意。黄庭坚有诗云:“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帝阍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沉探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3]1706含有对杜甫的无限钦敬之意。黄庭坚敬佩地说“文章韩杜无遗恨”[3]519,“拾遗句中有眼”[3]574。这个时期的张耒也在诗学观念上尊杜。

南宋诗人也推崇杜甫和杜诗,如杜甫在陆游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陆游《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示之》云:“天未丧斯文,杜老乃独出。陵迟至元白,固已可愤疾。及观晚唐作,令人欲焚笔。”[4]784可见陆游心中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是杜甫独出才使斯文未丧。这个时期,对杜诗认识更为深刻的诗人是陈与义。陈与义诗云:“久谓事当尔,岂意身及之。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我非洛豪士,不畏穷谷饥。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5]492按此诗作于建炎二年(1128)正月,当时陈与义自邓州往房州,遇虏,奔入南山。诗写避地奔逃之艰辛万种和离合悲欢,感情充沛,出语沉痛,正如钱钟书所说:“他(陈与义)的《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又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表示他经历了兵荒马乱才明白以前对杜甫还领会不深。他的诗进了一步,有了雄阔慷慨的风格。”[6]132这说明天崩地解的现实,使南宋诗人对杜诗有了新的理解。

由此可知,杜甫在宋代具有崇高地位,无论从人格上讲还是从诗歌艺术上讲,杜甫在宋人心目中都是最伟大的诗人。

二、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宋诗中多有关心国事、反映民生的诗歌

王禹偁对百姓有深切的关心和同情,他的一些诗歌对历史事件的反映十分细微和真实。梅尧臣的诗歌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和对国事的关注,苏舜钦的诗歌与杜甫一样关心国事,同情百姓,和当时的诗人相比,他的这类诗歌感情真挚,发乎性情,最接近杜甫的诗歌,可称“诗史”。如端拱元年(988)岁暮在任职右正言直史馆时,王禹偁有《对雪》一诗,由自己的舒适生活联想到边民和边兵的艰辛寒苦,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关心和同情。王禹偁《感流亡》写淳化元年(990)京兆一带的大旱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欧阳修、王安石也都创作了一些关心百姓和国事的诗歌,如王安石的《河北民》一诗,颇能反映社会现实。《田家》和《陶者》是梅尧臣集中的名作,反映了劳动者的辛劳和艰难。又梅尧臣《田家语》写了因为战争而造成的田园荒芜和劳动者的苦难。梅尧臣又有《汝坟贫女》,序云:“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僵尸相继。”[6]18又《逢牧》痛牧马之伤稼,《岸贫》、《村豪》、《小村》等揭露贫富不均。苏轼继承了杜甫以诗歌写时事的诗史精神,其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他的此类诗歌往往为王安石的“新法”而发,即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新法的不满。黄庭坚、陈师道对民生疾苦不太关心,反映民瘼的诗歌较少,他们的诗歌有脱离现实的倾向,而张耒诗中表现关怀民生的诗篇则较多。

陆游诗歌数量极多,其诗反映的社会现实非常丰富,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作是那个时代的诗史。陆游《幽居》云:“翳翳桑麻巷,幽幽水竹居。纫缝一獠婢,樵汲两蛮奴。雨挟清砧急,篱悬野蔓枯。邻村有鬻子,吾敢叹空无。”[4]70此诗隆兴元年(1163)秋作于山阴,写出了“邻村有鬻子”的社会现状。陆游《洊饥之余复苦久雨感叹有作》云“道傍襁负去何之?积雨仍愁麦不支”[4]1122,写出了淳熙九年(1182)正月山阴久雨伤稼的现实。又《秋获歌》“数年斯民厄凶荒,转徙沟壑殣相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4]2420,这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及其使金途中写的一组纪行诗也有诗史意义。文天祥后期诗歌以诗存史,记录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及诗人自己的心路历程,汪元量以诗记宋亡历史,他们的诗歌都有诗史之称。所以,宋代诗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

三、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在其主体风格之外,又具有多种风格。例如,杜甫写出了具有萧淡婉丽风格的七言律诗,而老健疏放也是其七言律诗的典型风格。当然,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杜甫的五言律诗也具有多种风格,其中沉郁顿挫的五言律诗在其诗中最具代表性,取得的成就也最高。

宋代诗人颇有能学老杜风格者,如苏舜钦的一些诗歌很接近杜诗,方回就认为苏子美壮丽顿挫,有老杜遗味。苏舜钦在苏州的作品明丽圆熟,也颇似杜甫的成都诗。欧阳修的诗总体上写得比较秀逸,但也有的诗句比较刚健,风格似杜。王安石晚年所作小诗明丽可喜,与杜甫的成都诗有暗合之处。苏轼是宋代诗人中写诗最好的一个,他的诗精细收敛,清秀细密,总体较为清逸,但也有老健疏放如杜诗者,他的出蜀纪行诗学习了杜甫的纪行诗。苏辙诗中亦偶有老健疏放似杜诗者,如《九月阴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诸子三首》。黄庭坚五言诗略有杜意,他还有一些诗句与杜诗风格相似,如《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联[3]1144,阔大高华,与杜诗风格略似。陈师道有一些诗歌在整体风格上学杜,其《送张衡山》云:“昔别青衿子,今为白发翁。此行何日见,多难向来同。官事酣歌里,湖山秀句中。风尘莫回首,留眼送归鸿。”[7]505按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陈师道诗模仿杜甫此诗,不仅句式相似,连韵脚都基本相同。其《寄外舅郭大夫》、《丞相温公挽词三首》都多有杜意,其五言古体亦多有学杜者。陈师道还有一些七言律诗与杜诗最似,如《九日寄秦观》,写得自然老健而又疏放不羁。黄庭坚、陈师道律诗都学习杜甫,但陈师道律诗尤精于黄庭坚。

陈与义在宋代诗人之中是学杜最有成就的诗人,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杜诗的风格,国家的动荡与时局的变化,以及他自己不断漂泊的经历,使他对杜诗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其五言诗沉郁顿挫,深阔沉着,直逼杜甫。特别是他兵兴之后的诗篇,更是深得杜诗神韵。他的七言律诗继承了杜甫七律雄浑阔大的风格,宋人学杜很少有人能学杜甫之阔大,而陈与义能之。陈与义《醉中》诗云:“醉中今古兴衰事,诗里江湖摇落时。两手尚堪杯酒用,寸心唯是鬓毛知。稽山拥郭东西去,禹穴生云朝暮奇。万里南征无赋笔,茫茫远望不胜悲。”[5]789此与杜甫《曲江二首》略似。陈与义《书怀示友十首》与杜甫《遣兴》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组诗既写时事,又及古人,使用五言古体,寄兴深远,寄志抒愤。十首诗中化用杜诗之处较多,其中的“似闻有老眼,能作荐鹗书”,“不肯兄事钱,但欲仆命骚”,“试问门前客,终岁几覆车”等[5]65,皆有杜诗风味。另外,陈与义的《咏清溪石壁》直接模仿杜甫的《万丈潭》。陈与义五言诗得杜甫沉郁顿挫之长,七言律有杜诗雄浑阔大之美,宋人学杜,陈与义当为第一。陆游也有的诗句颇近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一些五言诗有杜甫沉郁顿挫之妙,七言诗也有豪壮似杜者。林景熙有极少的五言律诗与杜诗略似。

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四、宋代诗人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

宋代诗人广泛学习杜诗的技巧,如陈与义作诗就颇能学习和运用杜诗章法,其《对酒》诗云:“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5]347此诗中四句对仗,一句言事,一句写景,章法富于变化,即是从杜诗章法而来。

在句法方面,杜甫常在一联之中,上下句分别使用一个人名,以人名及其所包含的典故表达情感和思想,这种方法陈与义也频繁使用,这显然是他学习杜甫的结果。如陈与义诗云“宋玉有文悲落木,陶潜无酒对黄花”[5]32,“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5]111,“练飞空咏徐凝水,带断疑分汉帝河”[5]165,“愁边潘令鬓先白,梦里老莱衣更斑”[5]173,“垂露成帏仲长统,明月为烛张志和”[5]227,“避地梁鸿不偕老,弄乌莱子若为心”等[5]240,此类均是。又“士衡去国三间屋,子美登台七字诗”[5]393,“子美”句用杜甫《登高》典。除此之外还有“虚传袁盎脱,不见华元归”[5]531,“袁宏咏史罢,孙登清啸馀”[5]616,“平生第温峤,未必下张巡”[5]646,“玄晏不堪长抱病,子真那复更为官”[5]741,“王粲登楼还感慨,纪瞻赴召欲逡巡”[5]774,“遂闻王蠋死,不见华元归”等[5]811。

杜甫诗中喜用“当句对”。如“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等。杜甫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8]。黄庭坚就大量使用杜甫喜用的“当句对”,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3]586。又:“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一丘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肠。”[3]622一首之中两用当句对。又“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3]708,“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3]1073,“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3]1221,“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3]1272。又“迷时今日如前日,悟后今年似去年”[3]1486,“小德有为因有累,至神无用故无功。”[3]1708陈师道诗中“当句对”亦偶尔用之,如“欲入帝城须帝力,且寻诗社著诗勋”[7]303,“短短长长柳,三三五五星”[3]322,都是“当句对”。张耒也有当句对,如“船来船去知多少,桥北桥南常别离”[9]369,“路穷流水远更远,目断夕阳西复西”[9]413。“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9]508。陈与义也在自己的诗歌中广泛使用“当句对”,如“诗情不与岁情阑,春气犹兼水气寒”[5]126,“未暇藏身北山北,且须觅地西枝西”[5]227,(按“西枝西”用杜甫在西枝村觅地暂居事),又“虽然山上山,政尔吏非吏”[5]131,“但修天爵膺人爵,始信书堂有玉堂”[5]732。此外,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辙、杨万里、范成大都使用了杜诗的这种句法。

杜甫还常用一种“时空并驭”的句法,使用得也非常成功,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锦江春色来天地,玉磊浮云变古今”等皆是。“杜甫‘时空并驭’的手法,还常用于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每每在一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而且经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词语,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10]宋代诗人也经常使用杜甫“时空并驭”的手法,如陈师道“海外三年谪,天南万里行”[7]343,“早作千年调,中怀万斛愁”[7]375,“万里可堪长作客,一年将尽未还家”[7]546。张耒“山川老去三年泪,关塞秋来万里愁”[9]394,“千里尘埃常旅泊,五年忧患困侵凌”[9]410,“身老易伤千里目,眼惊还见一年花”[9]412,“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9]439。陈与义也经常使用这种手法,如“万里功名路,三生翰墨身”[5]304,“百年今日胜,万里此生浮”[5]429,“十年白社空看镜,万里青天一岸巾。”[5]931“四年孤臣泪,万里游子色”[5]633,“万里回头看北斗,三更不寐听鸣榔”[5]653,“十年去国九行旅,万里逢公一欠伸”[5]774,“百年痴黠不相补,万事悲欢岂可期”[5]780,“冥冥万里风,淅 淅 三 更 雨”[5]788,“一 代 名 超 古,千 年 泪 染衣”[5]811。

此外,陆游诗歌中的对仗冠冕两宋,这是杜甫以来精心锤炼语言的传统所产生的影响。他也有一些句式明显从杜诗变化而来。

五、宋代诗人多模拟杜诗

宋人作诗经常模拟杜诗,如王禹偁的长篇五言排律《谪居感事》长达一百六十韵,《酬种放征君》长达一百韵,其结构和语言风格都模仿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篇章。苏舜钦的《升阳殿故址》《览含元殿基因想昔时朝会之盛且感其兴废之故》《兴庆池》《游南内九龙宫》《宿太平宫》《望秦陵》《过下马陵》等一组诗歌,感前朝之兴废,可与杜甫《哀江头》对读。苏舜钦《大风》也是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果。苏轼《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三首,同杜甫《八哀诗》相类,《秋兴三首》是对杜甫《秋兴八首》的模拟,《荆州十首》是对杜甫《秦州杂诗》的模拟。陈师道的《晁无咎张文潜见过》从杜甫《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变化而来,《送张衡山》模仿杜甫《九日登梓州城》,《十五夜月》模仿杜甫《倦夜》和《月》,《寄无斁》则模仿杜甫《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秦观诗歌不学杜,但他的《秋兴九首其七拟杜子美》显然是模拟杜甫的,但此篇学杜而终不太似。张耒也有刻意学杜、仿杜之作,如他的《冬后三日郊赦到同郡官拜敕回有感》即模仿杜甫《小至》。

陈与义善用长篇古体写自己在战乱中的漂泊生活,这是他学习杜甫的《北征》等诗篇的结果。他的七言古体《冬狩行》学习杜甫《雷雨行》,《醉中》与杜甫《曲江二首》略似,《书怀示友十首》与杜甫《遣兴》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咏清溪石壁》则直接模仿杜甫的《万丈潭》。陆游也有一些具体篇章在风格和内容上刻意模仿和学习杜诗中的具体诗篇,如《甲子晴》似杜甫《赠卫八处士》,《远游二十韵》全仿杜甫《壮游》,《三山杜门作歌》与杜甫《同谷七歌》非常相似。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全效杜甫《同谷七歌》。模仿杜诗,是宋人学杜的另一个方面。

六、宋代诗人使用杜诗典故极多

宋人作诗喜欢使用杜诗典故或化用杜诗。在北宋前期,王禹偁的一些诗句直接从杜诗变化而来,林逋有时也偶尔化用杜甫诗句。北宋中期,梅尧臣会在不经意中化用杜甫诗句入诗,欧阳修的一些诗句直接出自杜诗,王安石诗中化用了许多杜诗。苏轼对杜甫的诗歌非常熟悉和喜爱,他的诗亦多化用杜诗成句变化入诗,杜诗对苏辙诗歌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苏辙使用和化用杜诗方面。北宋后期,黄庭坚和陈师道都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诗和杜甫的典故。秦观虽不学杜,但也化用了一些杜诗。张耒诗歌用典不多,没有江西诗派掉书袋的毛病,但他同样化用了杜甫诗句。南宋的陈与义也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甫和杜诗的典故。

在宋代诗人中,使用杜甫典故最多的是陆游。除直接使用杜诗语典外,他还在一诗之中多处使用杜诗典故,如陆游《病中久废游览怅然有感》“裘马清狂遍两川,十年身是地行仙。归来仿旧半为鬼,已矣此生休问天”[4]1330。此四句之中三用杜诗。陆游《醉中作》“爱酒官长骂,近花丞相嗔”,两句两用杜诗。又《夙兴弄笔偶书》“杜老惯听儿索饭,郑公何啻客无毡。春风不解嫌贫病,尚拟花前醉放颠”[4]1845,此四句之中三用杜诗。陆游《木瓜铺短歌》有“馀年有几百忧集”,“细思宁是儒冠误”等多处使用杜诗[4]254。陆游“青钱三百幸可办,且判烂醉酤郫筒”[4]537,此上句用杜甫《逼仄行赠毕曜》之“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下句用杜甫《杜位宅守岁》之“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及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之“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两句之中三用杜诗。又陆游《躬耕》云:“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上句用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之“短衣匹马随李广”,下句用杜诗《雨过苏端》,一联之中两用杜诗。

陆游还重复使用杜诗典故。杜甫云“门泊东吴万里船”,陆游则云“门泊吴船亦已谋”[4]265,“休问东吴万里船”[4]433。杜甫云“杜曲幸有桑麻田”,陆游则云“杜曲桑麻梦想归”[4]321,“杜曲桑麻犹郁郁”[4]3247,“杜陵归老有桑麻”[4]4536。杜甫云“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陆游则云“也思试索梅花笑,冻蕊疏疏欲不禁”[4]207,“如今莫索梅花笑,古驿灯前各自愁”[4]847,“正喜巡檐梅花笑,已悲临水送将归”[4]1307。杜甫云“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陆游则云“也知世少苏司业”[4]608,“酒钱觅处无司业”[4]1141,“从来未识苏司业”[4]2899,“司业与钱还复酤”[4]3066。杜甫云“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陆游则云“酒酣博塞为欢娱,信手枭卢喝成采”[4]629,“咸阳呼五白,何遽不能卢”[4]1514。杜甫云“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陆游则云“杜老何妨希稷契”[4]635,“士初许身辈稷契”[4]1142。杜甫云“勋业频看镜”,陆游则云“衰颜安用频看镜”[4]655,“功名莫看镜”[4]704,“看镜叹勋业”[4]1463,“看镜功名空自许,上楼怀抱若为宽”[4]320。杜甫云“囊中恐羞涩”,陆游则云“未敢羞空囊”[4]695,“那复计囊空”[4]3368,

此外,杨万里和范成大的江西馀习较少,但也使用了杜诗的典故。此外,林景熙、汪元量也都化用了一些杜诗。

七、宋人还集杜为诗及集杜入乐

集句诗的出现较早,而集杜诗是集句诗的一种,宋人的集杜诗取得一定的成就。如王安石在他的集句诗中大量使用杜诗,黄庭坚的集句诗也多使用杜诗,杨万里《类试所戏集杜句跋杜诗呈监试谢昌国察院》是完整的集杜诗。

文天祥的集杜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文天祥说:“予所集杜诗,自予颠沛以来,事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这说明文天祥有以诗存史的观念,而这二百首集杜诗也的确有诗史的意味。莫砺锋指出,“文天祥的这些集杜诗是历代集句诗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莫砺锋把文天祥的《集句诗》二百首按照题材内容分为七大类,认为这七类之中有六类皆有佳作,尤其以咏宋末史事及有关人物和诗人自己抗元入狱经历的集句诗,成就最为突出。但其中有些诗歌“有支离破碎之病,读来不免有勉强拼凑成篇之感”[11]。《集杜诗》中的一些作品,如《祥兴第三十四》等篇[12]404,情思顺畅,浑然天成,使人感到这就是文天祥的创作,“忘其为子美诗也”,说明集杜诗中有些诗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文天祥还曾经集杜诗为《胡笳曲》,开创了集杜诗入乐的先河。

八、宋人作诗常模拟杜诗题目或以杜诗为韵

宋人作诗经常模拟杜诗题目,王禹偁的一些诗歌题目就直接来源于杜诗,如杜甫有《八哀诗》,王禹偁则有《五哀诗》。苏轼有模拟杜诗的同名之作《倦夜》,风格极为相近。陈与义的《北征》是杜甫《北征》的同题之作,他的《十七日夜咏月》则是效法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陈与义还有与杜甫的同题之作《月夜》。

宋人作诗还以杜诗为韵,如黄庭坚作诗就曾以杜诗为韵。杨万里的《梦亡友黄世永梦中犹喜谈佛既觉感念不已因和梦李白韵以记焉二首》是以杜甫《梦李白二首》为韵,其《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和以谢焉五首》,以杜甫诗句“君随丞相后”为韵。所以,作诗以杜诗为韵也是杜诗影响宋诗的一个方面。

综上,杜诗对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表现在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甫和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反映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他们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作诗还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或以杜诗为韵。

[1]苏 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苏 辙.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陆 游.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陈师道.后山诗注补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5.

[8]韩成武.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J].济南大学学报,2006(2):48.

[9]张 耒.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韩成武.杜诗艺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莫砺锋.简论文天祥的集杜诗[J].杜甫研究学刊,1992(3):45.

[12]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5.

猜你喜欢
陈与义杜诗陆游
“深入”还是“转向”?
——从陈与义生平解读其佛禅作品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陈与义诗歌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与义诗歌研究述评
篆刻杜诗记
除夜雪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