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抄本《辨音纂要·序》及其相关问题

2012-09-25 01:29邸宏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韵书五音音韵

邸宏香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明抄本《辨音纂要·序》及其相关问题

邸宏香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明抄本《辨音纂要》作者不详,一函四册,开篇为“序”。研读这部韵书的序文及其所列相关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辨音纂要》这部韵书的表面音系特点及韵书性质。“序”中体现出《辨音纂要》声母为三十母,韵目七十六个,平声不分阴阳,入声并未派入三声。我们可以认定,《辨音纂要》属于《洪武正韵》一系韵书。

《辨音纂要》;序;《洪武正韵》

《辨音纂要》[1]是明代的孤抄本韵书,一函四册,各以元亨利贞命名。开篇为《序》;《序》之后列《辨音纂要目录》,分上下两卷,上部十卷,下部十二卷,合计二十二卷,各卷正文前列《辨音连声总目》。

《辨音纂要·序》共十三页,序文虽然残缺不全,但也可以给我们相应的启示,让我们对《辨音纂要》这部韵书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从“序文”、“七十五字分属五音图”、“黄锺七十五音应节候说”、“三十六字母”和“重复交互音”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辨音纂要·序》

《辨音纂要》开篇为《序》,注明“荗苑逸民吉甫录”。序文中指明了“喉齿腭舌唇”五个发音部位而得出的五声“宫商角徵羽”,并进一步阐述了五音的发音方法,以及五音与律吕、阴阳五行、数、象等之间的关系,将律吕与音韵联系起来考虑,所谓“律和声”,即是此义。

《辨音纂要·序》关于五音的介绍:天以一元之气生人,人之声,即天之声。声由心生,心以物动,故形于声。五声之出于中也有渐,声始出于喉,从丹田起直上出为宫,再出到腭声平出为角,又再从舌斜降出为徵,又再出到齿为商,又降出到唇为羽,喉腭舌齿唇,乃人元气也,出随所到之处,而得宫商角徵羽之声。

《辨音纂要·序》还介绍了五音的清浊:喉声最浊,腭音次浊,齿音半清半浊,舌音次清,唇音极清。凡自下远达者浊,唇舌近出者清,莫非声气之自然,不假安排,若歌声,长者重浊而舒迟,短者轻清漂疾也。

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了五音:“今切韵之法,先类其字,各归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齿音十,半齿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为五音,天下之声,总于是矣。每声复有四等,谓清,次清,浊,平也。……至于所分五音,法亦不一。如乐家所用,则随律命之,本无定音,常以浊者为宫,稍清为商;最清为角,清浊不常为徵羽。切韵家则定以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徵、羽。其间又有半徵、半商者,如‘来’‘日’二字是也;皆不论清浊。”[2]

关于律吕:宫商角徵羽者,五声之名,生出先后之序也,君臣民物事者,五声之实,贵贱清浊之次也,而律吕作乐之源,皆出(脱文,补字)于此。

人身自有阴阳之律,可以节五音之上下,天地之气,出于土囊之口,鼓动而五声出焉,人之气出于肺口,鼓动而五声出焉,人声与天地之声合,而律吕出焉。

关于五行:《辨音纂要·序》中有很多关于五行的阐述,而且还引用朱熹的话,并阐述阴阳五行与五声、象、数的关系,如:“音律只是气,人声亦是气,故相关。又曰:乐声是土木火金水,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之气,天之气也。天以元气分为五行,曰土木火金水也。数曰五八九七六也。人以元气出为五声,曰宫商角徵羽也。象曰君臣民事物也。……所谓律和声也。”我们可以用图表作以下概括:

五音 宫 商 角 徵 羽发音部位 喉 齿 腭 舌 唇发音方法 全浊 半清半浊 次浊 次清 全清五行 土 金 木 火 水数5 7 8 9 6象君臣民事物

《辨音纂要》序文残缺,还列有“七十五字分属五音图”、“黄锺七十五音应节候说”、“三十六字母”、“重复交互音”等项,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二、《七十五字分属五音图》

序中列有《七十五字分属五音图》,用图表的形式列出七十五个汉字,分别归属于宫商角徵羽五音,并分别阐明了“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的来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五行;五象及数量;并标明五音的长短、高下、清浊,每音下列出15个例字,总计75字(注:其实图中是74个例字,“商”音的例字为14个,最后那个位置是空的,笔者怀疑抄录的时候有脱文,少抄写一个例字)。

具体情况如下:

一宫:八十一;出于脾合口而通之,谓之宫;宫音,五声之首,其行属土,其象为君,其数八一,其声极长下至浊;例字:因慧渊遐熙延约回献豫诸杭嚣逸;

二徵:五十四;出于心而齿合吻开,谓之徵;徵音宫所生,其行属火,其象为事,其数五十四,其声次短次高次清;例字:谛度通褭典突敦宁陡坠退那真列忒;

三商:七十二;出于肺开口而吐之,谓之商;商音徵所生,其行属金,其象为臣,其数七十二,其声次长次下次浊;例字:精萃趋俟昭崇痴禅柴舛殊将刃心□;

四羽:四十八;出于唇而齿开吻聚,谓之羽;羽音商所生,其行属水,其象为物,其数四十八,其声极短极高极清;例字:辟品明粉扶方滂旁漂迷非坟房罔保;

五角:六十四;出于肝而张口涌吻,谓之角;角音羽所生,其行属木,其象为民,其数六十四,其声在长短高下清浊之间;例字:洁疑钦昂矫竞坤健规奇恺乔嘉衢广;

三、《黄锺七十五音应节候说》

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西汉律学家,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本姓李,字君明。他最大的成就是提出了“京房六十律”。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3]《黄锺七十五音应节候说》开篇就引用了京房的话:“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六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宓羲作易,纪阳气之初,十一月子为黄钟律,阳气始生于地下,阳渐冉,流散为息,阴气渐转而消;……然阴中含阳,阳中含阴,……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里的“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即是指“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而“六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可能存在讹误。《后汉书·律历志》、《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中京房自称:“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故此处“六卦”应该为“八卦”之误写。即“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区别在于:八卦的卦是三爻,六十四卦的卦是六爻。三爻的卦,能组成八个卦象。这三爻,代表“天、地、人”。这八个卦象,不足以模拟万事万物的变化,于是,把“天、地、人”的三爻,每一爻变成两爻,成为六爻,故八卦就变成了六十四卦。按数学方式计算:八卦,每个卦有三爻,是2的三次方的变化数量,所以有八个不同的卦。六十四卦,每个卦有六爻,是2的六次方的变化数量,所以有六十四个不同的卦。京房的意思是,十二律和六十律就好像八卦和六十四卦一样。宓羲即伏羲,这里用天体运行的阴阳变化来说明阴阳互济的道理,如:温泉,极阴中有点阳;凉焰:极阳中又有点阴。这是太极原理,即动态中的阴阳,阴阳都在动与变化中,而变化中两种势力是平衡的。做诗作乐是如此,论及音韵也是如此:

举天下万事万化,谁能离此?人声与气化相通,尤其彰明较著者也,古圣人因人声发而为诗,协之律吕为乐,其为诗词也。音韵相为表里,音者,宫商角徵羽也;韵者,东董冻笃之类也。

这里是说音韵间的关系也是阴阳变化的关系。具体论述如下:

天以五行化万物,人以五音化万声,礼记曰: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苍颉制字之谐声,诗经用韵之叶音,皆转用字之同音者,不独用韵而已也。西域所传三十六母及反切之学,上字通音,下字通韵,欲人由之,熟于音韵,窃因此究考,粗得其概,又有感于杨子云曰:声生于日,莫得其故,会于棋谱中,见古人所传七十五字,与节候相通,于是豁然契悟,以三十六字母相证,实相与表里。两相发明,因将古人七十五字以内音,每取二字调和,翻出母中所包括字,如父精母血,坎离交媾,结成一音,由此音,调出二卷平声字,由此平声,调出三卷上去入声字,清属阴,浊属阳,迥然各别。

这里提及谐声谐音与语音变化的关系,转用字指变化,把自然规律的阴阳变化纳入语音当中,涉及《诗经》的叶音变化;还涉及三十六字母、反切与西域梵语语音分析理论;把三十六字母具体的语音分析纳入本书当中,既涉及元音也涉及辅音,声母与韵母结合才构成了语音,所以“如父精母血,坎离交媾,结成一音”;还强调了声调,也与阴阳有关系,平仄,平属于阴,仄属于阳;发音方法,清和浊,强调了研究区别。语音内部结构关系和构成要素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各自的特征和区别。认识语音要注意区别性,从哲学上给我们以启发,要注意语音要素各自的区别和变化,对我们认识本书涉及的语音现象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论及音韵,指明黄钟七十五音与节候是相对应的关系,七十五音、三十六字母、五音、五行、阴阳、正反,皆与气候相应。自然次序与四时相对应,节候对应五音,五音不出阴阳,不止阴阳五行、治国平天下、音韵当中也是这个道理:“万字万声,皆不出此七十五音,而七十五音,又不出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又不出于五音,五音、五字尽天下之声音,犹金木水火土之包涵万事也。而五音又不出于阴阳,阴阳又本于黄钟,逆而上之,愈简而愈约;顺而推之,愈赜而愈广,与气候一一相应。角为春音,人生于寅故先角起,由是夏而为徵,秋而为商,冬而为羽,土,寄。王于四季,故以宫终焉。有自然次序,与四时相协,由此通之,上而齐治均平,下而术数卜筮,皆由此而措之裕如矣,独音韵也乎哉。”

或因传抄时遗漏,或因装订时疏忽,此序不完整,后面脱漏的文字无从考查,但大体是说明声母和韵母的相配关系,由声母与韵母相配衍生出作者认识的语音结构,属于语音结构的二元结构论,即从汉字音节结构的构成特点看音节结构的内部组合关系。无论用阴阳都是对汉字音节结构相配关系的形象比喻,即汉字音节结构的两分法,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由这两部分作为基础,看基本音节结构的构成,七十五音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辨音纂要》的理论构成点。

五字五音衍生出三十六字母,用周易的理论来推衍,最基本的语音理论生成的构成基点是正确的,但附会阴阳对我们研究本书的语音并无太大意义。哲学上认识的本质特点是可取的,对我们认识语音有帮助。

四、三十六字母和《重复交互音》

《序》中介绍《辨音纂要》声母之前,先列宋人三十六字母,并注明七音,如下所示:

见溪群疑是腭音 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帮滂並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轻唇音 精清从心邪齿头音

照穿床审禅正齿音 影晓匣喻是喉音 来半舌音日半齿舌

关于腭音,腭即上腭,腭音其实是牙音,牙音就是舌根音,也就是舌面后音。古人之所以把它叫做牙音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发这些音时,由于舌根跟软腭接触,舌根紧靠着大牙,以为与大牙有关系,所以把它叫做牙音。[4]

然后以《重复交互音》为题,将三十六字母归并为三十字母,并说明归并原因:“尚论疑喻本一家,泥前娘后亦云赊。会同知照方为复,合并非敷定不差。既有床兮澄可去,若存穿也彻休加。惟留三十为音母,免使相重混似麻。”这首诗对于我们认识其字母非常重要,可知“疑喻、泥娘、知照、非敷、床澄、穿彻”混而成一。由此《辨音纂要》的三十声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帮滂並明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来日。

何为重复交互音?即混合,有些声母与另一些声母相混,是混合的代名词。一个声母可能与若干音相混,产生重复交互的效应,说明它已经由宋人三十六字母开始简化,强调声母简化的特点。简化为三十字母。韵书中实际语音布局与此有很大差别,可见其认识的三十六字母与我们研究的结果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说明他的归纳没有贯彻到底,还是受旧的语音理论认识束缚和影响,强调简化,实际不然。

《序》中表明《辨音纂要》的声母,由宋人三十六字母归并为三十字母,与近人刘文锦《洪武正韵声类考》三十一声类基本一致;《序》中目录表明全书二十二卷,区分韵目七十六个,与《洪武正韵》完全一致;声调方面,从《辨音连声总目》将同一韵部的平上去入四声或平上去三声排列在一起可以看出,平声不分阴阳,浊声母的上声字也未归入去声,入声并未派入三声。古书的序跋是古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古书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辨音纂要》作者不详,探讨《序》对于研究这部韵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辨音纂要》并非单一音系性质韵书,从《序》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辨音纂要》的表面音系,其属于《洪武正韵》一系韵书。

[1]明·吉甫.辨音纂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善本书,编号:533/017.

[2]赵荫棠.等韵源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53.

[3]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7.

[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5.

The Preface of Bian Yin Zuan YaoWritten in Ming Dynasty and Its Related Issues

DI Hong-xi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The author of Bian Yin Zuan Yao written in Ming dynasty is unknown to us.The book in-cludes four volumes,and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Studying the preface of the book and its related content can help u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onetic system.There are 30 Shengmu and 76 Rhyme classes in the preface of Bian Yin Zuan Yao Tone are regardless of Yin and Yang,and entering tone still exist.We may affirm that Bian Yin Zuan Yao belongs to the series of Hong Wu Zheng Yun.

Bian Yin Zuan Yao;preface;Hong Wu Zheng Yun

G256

A

1008-178X(2012)10-0053-04

2012-05-1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287);长春师范学院校内基金项目([2010]204号)。

邸宏香(1977-),女,辽宁盖州人,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音韵学、训诂学研究。

猜你喜欢
韵书五音音韵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中药结合五音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体会
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