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颈内静脉穿刺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2012-10-17 03:21徐英俊施伟民
浙江医学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胸锁乳突进针

徐英俊,施伟民

(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余杭 311121)

·基础与临床研究·

改良颈内静脉穿刺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徐英俊,施伟民

(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余杭 311121)

目的:观察改良颈内静脉穿刺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将需要行颈内静脉穿刺的患者分为传统穿刺入路组和改良穿刺入路组,传统穿刺入路组系选用经典中路法穿刺,改良入路穿刺组取平甲状软骨处颈内动脉外侧0.5cm指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方向穿刺。结果传统法穿刺成功率82%,改良法穿刺成功率100%,改良组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结论改良颈内静脉穿刺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改良;颈内静脉 ;传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improved internal jugular vein puncture in clinical practices. [Method] 2 groups of patients was received internal jugular vein puncture in traditional method and improved method, respectively. Patients in traditional group will adapt classical middle puncture. Patients's internal carotid of improvement group will be punctured at the point of 0.5 cm lateral cartilagines thyeoidea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sternal head of sternocleidomastoid. [Result]Rate of success with traditional method and improved method is 82% and 98%, respectively (P<0.01). [Conclusion] Improved internal jugular vein puncture is a good method.

Keywords: improve; internal jugular vein; tradition

传统颈内静脉入路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交叉点稍上方处摸到动脉搏动外侧进针,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此法可能由于患者乳房松弛、颈椎活动度不佳、颈动脉触摸弥散搏动等原因而定位效果欠佳。改良颈内静脉穿刺法[1]是操作者在皮肤消毒前用食指于气管旁往外触摸颈动脉并标记,这样定位可尽量避免外因干扰可能更加准确,从而提高成功率。本研究拟比较改良法与传统法在颈内静脉穿刺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家属或者本人签订《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ASAI~Ⅲ级,无颈内静脉穿刺史,需要行深静脉置管病例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5~70岁。

1.2 方法

随机分为2组,其中传统入路组和改良入路组各50例.采取头低脚高15°位,头部略微向左侧偏。传统入路组:皮肤消毒铺巾后,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 锁骨头交叉点稍上方处摸到动脉搏动外侧进针,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如果未回抽到静脉血,退至皮下,调整进针方向稍偏外侧或偏内侧再次穿刺。改良入路组:在消毒前触摸胸锁肌锁骨头末端,标记A点,再于平甲状软骨水平从气管旁往外触摸颈内动脉,于动脉外侧0.5 cm处标记B点,消毒后于B点皮肤成30°角进针方向朝向A点,注意此法入路穿刺点静脉离皮肤很浅,故进针轻柔并用负压,如未回抽到静脉血,退至皮下稍调整角度再次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记录穿刺情况和穿刺时间。传统入路法的穿刺时间是指皮肤消毒后从触摸动脉搏动至中心静脉导管回抽到血的时间;改良入路法的穿刺时间是指穿刺前准备时间和皮肤消毒后穿刺至中心静脉回抽到血的时间。如果穿刺3次不成功或者穿到动脉形成血肿或者时间超过12分钟则归为穿刺失败,出现损伤时按压5分钟后再穿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传统入路法穿刺成功率为82%,改良入路法穿刺法成功率为100%。而比较一次穿刺成功率,传统入路法是60%,改良入路法98%。与传统入路组比较,改良入路组的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入路组(P<0.01)。穿刺时间也明显短于传统入路组(P<0.01)。2组均未见心律失常或者气胸等并发症,而相对传统入路组比较,改良组穿刺时间缩短。

表1 2组颈内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

3 讨论

参考局部解剖,颈内静脉与颈动脉的关系,在甲状软骨稍上方静脉位于动脉的外后,在甲状软骨水平静脉基本位于动脉的水平外侧,在环状软骨水平静脉位于动脉的前外侧。成人行颈内静脉穿刺时,建议穿刺点在颈内动脉搏动外侧一点点[2],因为穿刺点离动脉越近,进入皮肤后针尖往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方向前进,那么实际上针尖是离动脉越远,从而相对安全。而改良法对头颈活动度要求不高,只要头部稍稍能偏转左侧即可[3],比较适用于颈椎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老年人等患者。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入路比较,改良入路组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穿刺相对安全,改良穿刺法以解剖为基础,综合考虑颈动脉搏动,胸锁乳突肌走向,头颈部活动度,因而穿刺成功率提高。传统入路法穿刺时,左手指如按压动脉过大则可能压扁颈内静脉,从而增加穿刺的难度。而改良穿刺法只需在甲环状软骨水平从气管旁开始触摸到动脉外0.5cm标记然后消毒进针,避免了压迫颈内静脉的可能。使得穿刺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综上,与传统入路组比较,改良入路组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也相对安全。穿刺时间也得到缩短。是在基层医院中特别是缺少B超定位的情况下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1] 肖文静,晏馥霞. 改良体表标记法和颈动脉旁路法用于婴儿颈内静脉穿刺效果的比较[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10):1279-1280.

[2]McGee DC,Gould MK.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N Engl J Med,2003,348(12):1123-1133.

[3]金伟华, 王琛,马麒,等. 头位改变对颈部血管位置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9(10):25.

Theclinicalapplicationeffectofimprovedinternaljugularveinpuncture

XUYingjun,SHIWeim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hang,Zhejiang 311121,China)

R615

B

1672-0024(2012)03-0052-02

徐英俊(1982-), 男,浙江余杭人, 本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临床麻醉

猜你喜欢
胸锁乳突进针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两步缓解颈肩痛
胸锁关节不稳和退行性胸锁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乳突导静脉管的HR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