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3-03-18 16:55杨增茹剧静宜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赵 政,杨增茹,剧静宜

(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2.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把医务人员及在校医学生培养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学人才的系统工程。医德,即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医德,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到现代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忠诚祖国、俯首为民”的大爱精神,都要求为医者有高尚的医德[1]。然而,目前一些医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当做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2],崇尚拜金主义,存在开方收回扣、滥检查、收红包等医德医风滑坡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一些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对医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学生虽然还未走出校园,但他们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是祖国医学专业人才的后备军,其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在校医学生加强医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不强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时期,原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也正经历着变革,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医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然而,当前医德教育在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仅被定位为一门德育课程,对医德是医学的本性、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认识不到位。仍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授课结束后考核的模式,把医德教育简化为硬性知识的单向灌输,即便课堂采用多媒体、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医德教育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毕业实习期间,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医学生则普遍面临考试、就业等压力,更是忽视了医德修养的提升。因此,高尚医德难以深入医学生心里,更无法内化为个体医德品质。

1.2 医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

当前社会和高等医学院校对毕业生的评价依旧是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道德素质和修养显得无足轻重。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削弱了医德教育的实效,造成知与行的脱节,使医德教育陷入名义上加强实则松懈的困境,医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很多院校医德教育课程未能与专业课一样严谨和规范,在经费投入、师资安排、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上把关不严。如医学伦理学教师队伍中,有学哲学的,有学医学的,更多的是从行政管理部门转行而来,他们虽然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明显受到学科背景和经验阅历不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任务。更有甚者,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医德教育只是为了晋升职称或发表论文,在课堂教学中敷衍了事,医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1.3 医学生个人生存压力使践行医德成为奢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自然人的医学生同样具有逐级递升的需求,如生理上的物质需求,精神上的情感、归属需求、求知与交往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等。因此,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也需建立在个体人格的独立感、尊严感和生活满足感基础之上。当前在“毕业即失业”的压力下,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也都把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奉为经典,但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医学知识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大多医学生致力于考取各种证书等具有说服力的就业“敲门砖”,而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即便找到工作,越来越昂贵的城市生活成本又使心智尚未成熟的毕业生生活在高压之下,于是想方设法创收成为当务之急,铤而走险地以医谋利便成为可能。因此,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他们内心脆弱的医德情感无力转化为医德行为。

2 医德教育低效根源分析

2.1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从医观念淡薄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择徒授艺,都要挑选心诚意专的人,即无论是否出自医学世家,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年龄大小,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仁爱之心,并且对学习医学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当前,一方面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招生单纯依据高考分数,对医学生本人是否适合学习医学,并未给予过多的考虑。另一方面,伴随高等医学院校扩招,医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所下降。尤其是许多医学生是被迫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他们本身对所学专业持有不满、抵触情绪;还有不少医学生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医生的价值在于其高超的医疗技术,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进入好单位;甚至还有医学生认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人道主义”这些只是一些虚无的光环,在学习和工作中其价值取向和判断基本上只与报酬相关。医学生这些淡薄的从医观念本身就给医德教育增加了复杂性和挑战性。

2.2 现行医学教育的弊端[3]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更注重医学知识的灌输,教学医院也过分注重论文的发表,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4]。即便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了弘扬社会正气,褒奖具备良好医德的教师,但在具体道德激励过程中也出现了游戏化的倾向。很多有实权的干部荣誉满身,均装扮成“德才兼备”之人,而普通医者即使奉行道德准则,也无法获得正式的褒奖。这种来自于权钱交易的道德激励机制,不仅缺乏公信力,还让本就迷茫、困惑的医学生更加无助。总之,现行的医德教育不能有效地给予医学生正确的引导,医德教育效果不佳。

2.3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传统医学道德冲击严重

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它以利己作为价值导向,承认并鼓励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的根本动机,无论从信念、情感、理性上,都是利己的,本质上与利他不相关[5]。于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呈现经济化,道德的影子只有在理性的人们通过利他手段实现利己目的时才能看到;道德的约束一旦与利己目的相悖,这种遵守道德的动机就会一点点弱化,直到毫不犹豫地放弃。这就不难理解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想挣钱、会挣钱就是有理想有能力,有车有房就是有本事。受医德教育的医学生也不例外。原本恪守职业道德,踏实本分做人、做事,可一旦看到有人率先挣脱道德约束并从这种失德行为中获利时,立即群起效仿,摆脱医德束缚,使道德防线不断后撤 ,直至崩溃。

3 提高医德教育成效的措施

3.1 学校领导重视,完善教育机制

学校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克服德育可以渗透到管理、教学之中,德育从属于智育、服务于智育,可以由法治来代替的观点,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制和机构,有专门的德育教师队伍,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尤其要重视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

3.2 发挥教师主动性,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个体道德的形成,不是通过认知层面,即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而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经过主体的道德选择、自主建构而形成的。教师是医学生最重要的表率,是医学生最直观有效的模范和榜样。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其言行都体现或反映着一定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对医学生的思想认识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医学生也常常会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同时喜欢他教授的课程,并接受他的教诲。医德教师要视医学生为朋友,加强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气,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探讨医德教育中的难题,通过各种医德体验,去感应、移情、感悟医德,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过程中将医德修养内化为为人处事的原则,真正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教育目的。

3.3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医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实现对医学生医德品格的塑造。首先,要结合本校特点,确定鲜明的校园文化主题,让全体师生认可,并能严格遵照执行,且为之奋斗。其次,建设文化环境。(1)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利于师生生活、休息、娱乐。(2)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向,如在整齐的教学楼、洁净的教室里悬挂医学誓言、名医画像等,它们传递和表达的内涵对医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自我归属感的形成会起到无形的、持久的渗透作用。(3)开展固定活动。在定期开展运动会、文艺演出、各项技能比赛的同时,组织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广泛成立医学兴趣小组,引导和鼓励医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开展慰问走访,运用已有医学知识进行体检、义诊、导诊、科普宣传等多种活动,以培育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4 尊重医学生的心理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医德教育

医德教育的成果需要通过医学生内化作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医德教育要以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心理过程为基础,根据不同医学生的心理状态、特点以及相关心理变量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医德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6]。一方面,要把握理论深度,从较深的思想层面解决医学生存在的疑虑和困惑,从哲学角度帮助他们树立高尚医德,规范言行,把医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医德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医德教育过程要增强情感效应。医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发和感化作用,以先进模范人物和教育者自身高尚情操去促进医学生对积极情感的体验,才能促使其将对医德的认识升华为稳定的医德信念和意志,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

3.5 建立健全医学生医德激励机制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高尚医德教育人们,严惩失德行为,健立健全赏罚分明的医德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一方面,医学院校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入党等工作中,要着实做到挑选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入围,让他们成为其他医学生直接学习、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要适时对在校期间、临床实习期间按时守纪、学习态度、服务态度等进行考核,准确反映学生的医德风貌,将医德医风考查与实习成绩挂钩,并对表现较好的医学生进行表彰,深化医德教育。

3.6 加强临床实习中的医德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跨入社会、进入医疗行业的桥梁,带教教师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对患者无私的奉献精神,同行间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都将对医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感染作用。因此,要加强校院合作,选拔德艺双馨的医生担任带教教师;医院要选派知名医生开设有关医德医风的讲座,并召集实习医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座谈;学校要派专任领导、教师巡回检查医学生的实习、生活情况,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关怀,为医学生践行良好医德提供良好氛围。

[1]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5):56-57.

[2]林大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5):119-122.

[3]谢鸿宇,吴毅.医学生为何忽视医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62-63.

[4]于春江.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4):53.

[5]刘可风.经济伦理冲突与经济伦理学困境[J].道德与文明,2009(4):21-23.

[6]郑利波,许旷宇.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18-19.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