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廉洁从教风尚

2013-03-18 16:55朱菁菁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廉政弘扬校园

朱菁菁

(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江苏 海安 226600)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和对反腐倡廉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廉政文化建设。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廉洁信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对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使廉政文化真正进入校园、融入学校工作,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产生,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每一种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又有着各自的轨迹和脉络。这就决定了廉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廉政思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试就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教师廉洁从教风尚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的概念、内涵

1.1 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生活方式。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人类的起源就是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则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础,形成了许多具有深邃哲理的“廉说”、“廉论”,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这个定义来看,廉政文化既体现在廉洁理念的树立上,也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廉明德”的价值判断和社会风尚,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1.3 校园廉政文化

校园廉政文化从属于廉政文化,体现在教师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上,即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教育职责、实施教学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追求的价值、遵循的规范、体现的风骨、展示的形象,是一种职业文化。其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精神层面包括教师的认知程度、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教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物质层面包括廉洁的教育场所、廉政文化活动和文化景观等。

2 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2.1 传统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的思想源泉

廉政文化由“廉政”和“文化”两个要素构成。“廉政”是本质内核,“文化”是表现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用文化的手段开展廉政建设,在廉政建设中蕴含文化品味,彰显“文化”的独特魅力。校园廉政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而传统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传统文化为校园廉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校园廉政文化既具有区域的特殊性,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这种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文化,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文化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校园廉政文化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传统文化为校园廉政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各不相同。传统文化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代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校园廉政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政者,正也”,“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以及“勤俭廉政、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无不与校园廉政文化中的忠于职守、客观公正、依法从教、廉洁奉献息息相关,并融入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2.2 传统文化是形成廉洁从教风尚的不竭资源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深深地融入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思想,历代清官廉吏广被传颂的典型事例,不断提炼升华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方面,有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就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古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我国传统文化看来,有较高的自身修养才能入世从政,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这与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抓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是相通的,对我们建设校园廉政文化有莫大的启示。今天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就要批判地继承上述传统儒家思想,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有高远的志向、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生活目标,淡泊明志,洁身自好,并时常检点作风,反思不足,才能抵抗腐朽思想的冲击和诱惑,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

第二,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痛恨腐败,但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声讨的同时,又随波逐流。构建校园廉政文化,必须从规范行为方式、约束不轨举止入手。一要常怀“畏惧之心”,筑起思想堤坝。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更应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不做出格之事。二要汲取文化知识营养,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用先进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意识,做到正派为人、洁身自好。三要培养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历代圣贤都主张从教育入手,提高官吏克己奉公、反贪拒贿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要求官员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慎独律己。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同样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引导教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第三,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教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廉政文化的重要支撑。建设廉政文化,面对着来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三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尤其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促使教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要坚持以德治廉,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只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才能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侵袭,消除西方文化和传统腐朽文化给教师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二要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教育和帮助教师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和享乐的关系,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作为兴趣爱好,在休闲娱乐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三要把好“交友关”和“人情关”,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读书人,应该将发扬道义作为志向与目标,如果不是这样,总以穿不上时髦光鲜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和交朋友。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对仁人志士尚有如此要求,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者,更应当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多结交“志于道”的志友、学友、诤友,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从利用教师职务之便,精心编制“关系网”中解脱出来,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调,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师生关系,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3 继承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彩

当前,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增强廉政文化意识,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治本之策。因此,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一,继承传统文化,依法从教、教书育人。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对教师来说,就是《教育法》,就是规范我们行动的规矩。依法从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守的,它既维护了学生的利益,同时又能保障教师的权益。教师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维护教育的尊严,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高尚的教师形象,依法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违反纪律或不认真学习而对学生进行体罚,认为是为学生好,为学生着急,但这违背了学生的利益。

第二,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客观公正,公平正义。我国自古就视公正为为官的基本美德,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就是不偏、不斜、正派、正当,合乎法则、规矩。《吕氏春秋》记述:“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意思是说,做到公,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正是由于公正得来的。作为教师,就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把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学生心中播下公平正义的种子。

第三,继承传统文化,清廉自守,甘于奉献。“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的吏治都以“清廉自守”作为为官之本。历史上清廉自守官吏的故事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如包公、海瑞等。廉政是工作的生命线,是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教师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更要常修为师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在校园里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严以律己、无私奉献。

第四,继承传统文化,以生为本,服务社会。古代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说中。自先秦以来,“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儒家“廉政”思想认为,“廉政”的最高境界是“爱民”、“仁民”。孔子一再呼吁统治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博施于众,为民兴利除害”。《周礼·小宰职》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指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由此看来,一个教师做到了依法从教、客观公正、清廉自守,也仅仅只是做到了“廉”的一部分,只有把热爱学生的意识、服务学生的行动融入具体的工作之中,才能达到廉洁从教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不仅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更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我们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当代功用,真正造就一支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廉政弘扬校园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廉政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