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

2013-03-18 16:55张徐宁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工作

张徐宁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阴 223300)

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关键。当教师团队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策略时,他们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素质不是天生的,是不断积累和完善的结果。教师素质提升是学校不断优质化的源泉。因此,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和支持教学团队建设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1 教学团队

“团队”是管理学界近年来较流行的一个词,事实上,现代管理愈来愈重视团队建设。与“群体”概念不同,团队不是某个在一起工作的集体,不是一群人的机械组合。一个真正的团队应有共同的目标,其成员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能很好合作,追求集体的成功。教学团队就是团结的教师队伍,但它有更深刻的内涵:一是拥有团队共同目标,二是具有团队凝聚力和生命力,三是每个成员都具有归属感、危机感和成功感。具体表现为:在涉及相互依赖的活动时,大家能协调配合;在共同攻关时,大家能沟通信息,相互了解;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大家能各尽所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发挥创新精神,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基本特征为:精神面貌具有向上性,专业能力具有智慧性,人际关系具有和谐性,工作方式具有协作性。

2 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状况来看,无论是敬业精神、教育观念,还是文化、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均存在差距。

(1)缺乏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如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民主化的教师观、全面的学生观、鼓励创新的教育观。虽然教师口头上能说出这些现代教育观念,但在行动上落实不到位。

(2)师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在敬业精神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高,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其次,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些教师缺乏耐心、细心、责任心。再次,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同事的关系上,某些教师表现得不够豁达、大度,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自私自利之心太重。

(3)教育方法简单,欠缺教育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重单向注入,轻启发诱导;重机械重复,轻方法指导;重管束,轻放手;重惩罚,轻疏导。

(4)缺乏合作意识。同事之间相互帮助、甘当人梯的合作意识欠缺。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甚至相互诋毁。

(5)心理素质水平不高。表现为:在爱生情感上,对成绩好的学生缺乏理智的爱,对后进生缺乏应有的爱;在意志品质上,情绪冲动时难以自控,转化差生缺乏恒心,坚持真理、坚持改革的勇气不足。

3 教学团队建设的几个环节

教学团队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团队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协作性;二是团队的专业能力。

3.1 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1)科学分析教师的合理需要。教师的需要一般有两类:一类需要与工作的意义、性质、过程和成果有关。教师需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才能,得到工作对象的认可,一定的专业或学术地位,希望自己取得成就,认为能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满足;另一类需要指工作以外的需要,具体是:获得由工作带来的物质利益、精神享受、表扬和奖励,如工资、奖金,职务、职称的提升,各种荣誉称号。

(2)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而是让他们挥洒个性。例如,创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在改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上舍得投资,尽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重视听取教师的意见,创造教师参与管理的空间,给他们提供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通过与其他国内外教育的沟通,提高团队的开放度,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交流的机会;给他们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多样化的工作任务和更大范围的连续性责任;制定公正的具有激励作用的政策,将待遇、晋升、奖励与工作绩效挂钩。通过这些整体联动,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3)注重沟通,协调好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打造教学团队的必要条件。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中,人们将工作当做乐趣,把上班当成享受,和自己亲密无间的人共事是一种愉快。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愿意为集体做贡献,希望团队共同取得成就,他们会倾心于自己的工作,而不必担忧他人在背后中伤。但是职业学校中,教师间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冲突是常事,解决的办法就是开辟沟通渠道。

3.2 加强学校管理,实现两种管理的有机结合

学校管理的方法很多,但基本上不外乎两种: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这是学校管理的两条线。人本管理又称人性化管理,是一种“目中有人”的管理,这种管理不把教师当做被管理者,而是更加注重教师的思想、感情、情绪因素,是一种柔性管理。制度管理是靠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教师工作行为的管理,这种管理不留余地,能使学校各项工作步调一致,做到令行禁止,但缺乏人情味,容易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在学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是基础和前提,制度管理是根本和保证,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做到刚柔并济,才能使二者有效配合,共同发挥强大的管理效应。

刚性的管理制度出台应走群众路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管理制度文件,再下发给教师讨论,经过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反复讨论,最终形成学校管理制度。由于制度是通过民主、集中形式产生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有利于使制度变成制度文化。

3.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对教学团队建设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是建构教学团队的前提,是团队文化的基础。这是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和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它为建构教学团队指明了方向。学校文化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这种共同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校长的先进办学理念得到全校教师的广泛认同;二是先进办学理念能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文化必须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校本研训,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研训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校旗、校歌、校服、校徽和校园等物质形式以及校风等铸造学校精神,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形成学校的独特气质。

3.4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仅有一腔工作的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是不够的,要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团队的每位成员还需要有一套教育教学的本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的团队。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已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此时实践性知识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不论对新教师,还是对老教师,学校都应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营造一种探讨教学、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使优秀教师得到重用,并成为学习的榜样;后进教师也虚心学习,力争改变现状。在具体的教学研讨会上,主管领导和教学骨干应亲自参加,并针对教师出现的教学、科研问题,动员全体教师展开讨论,献计献策,将科学的理论和具体的问题与已有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切忌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流于形式。

3.5 构建教学团队考核体系

以集体绩效为导向设立团队考核体系,提升教师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积极性。团队中最显著的标志是集体绩效,而且这种绩效往往是单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团队大多时候是共同承担责任,每个人的职责边界不是特别明确,谁的贡献多,谁的贡献少,难以区分,而且各自之间差异性很大。如果采用以传统的个人导向为基础的评估与奖酬体系会让教师觉得不公平,挫伤团队的积极性。只有采用以集体绩效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才能充分地衡量团队绩效。因此,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除根据个体的贡献进行评估和奖励外,更要考虑以团队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建立考核体系,设立团队和谐奖,来强化团队的奋进精神。

3.6 加强团队管理层建设

团队的形成需要有卓越的领导,除了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外,领导更要有把握方向和机会的能力,这一点对团队发展非常重要。同时,领导要客观、公正、无私,通过制定公平、合理、透明的考核机制,来约束和激励团队创造更大价值。团队需要核心成员来巩固和传承,核心成员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技能尤为重要,他们是团队文化的创立者,对团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总之,实践以上6个环节,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精神、教学团队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工作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不工作,爽飞了?
学校推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选工作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