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考试模式探索和研究

2013-03-18 16:55陈丽丽靖雪妍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考核成绩题型创新能力

陈丽丽,王 玥,靖雪妍,曹 佳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高校已把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也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随着人类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预防医学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工作范围也越来越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预防医学人才成为高校当前的紧迫任务。在培养预防医学人才方面,除继续面向基层,服务社会,注重沟通和动手能力培养外,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任务[1]。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能处理专业问题,又能处理社会问题。这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考试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改革方向和理念具有指导意义。考试承担着区别人才、评价人才和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任,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评判人才创新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2]。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通过教学过程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考核评价,对教与学两方面均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3]。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全面、科学地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建立一套既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又切实可行的考试模式。

1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现状

随着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PBL、TBL、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不能真正达到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的目的,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目前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能力考核;注重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忽略了创新能力的考核,使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试题题型过于简单,且大部分都是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而论述题、综合分析题比例较小。考试内容脱离实际岗位工作,导致学生死学知识,不能真正理解每门课程开设的目的,不能灵活掌握所学课程内容,不能融会贯通。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单一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平时松懈、出勤差,考试前突击学习,相互抄袭实验报告,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目的,且这种考试形式也不能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师生进行交流,导致教与学脱节。笔者认为,评价学生能力不能单纯以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具备的能力、技能、素质的真实反馈,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模式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定适合预防医学专业发展的考试制度,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采用多形式、多阶段的考试模式。

2.1 转变考试观念,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传统考试模式,使考试真正反映出教与学的真实水平,起到指导学生学、评价教师教的作用,全面发挥考试的诊断、评价、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可操作的考试管理制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2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考核,主要分为课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和离校前的毕业考核。终结性评价应结合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课程考核一般采取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闭卷和开卷)的形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发言、考勤成绩、预习报告、课堂小考、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技能考核、课堂操作及出勤。毕业考核应采取论文答辩、现场实习报告、基础知识考试、专业知识考试、现场模拟多站式技能考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3 改革试题题型,知识与能力相融合

每学期开学前要向学生公布开设课程门类和每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习主动性。试题题型的设计,要采用多种题型,题型要灵活,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增加能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题题型比例,增加论述题、综合分析题、案例题等的比例,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要注意从考查知识向考查知识与能力综合化转变,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兼顾对综合能力的考核,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探索和自由发挥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 成绩评定多层次、综合化

在学生成绩评定上,采用分层次累积的计分方法,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评定。终结性评价成绩包括3部分:(1)平时考核成绩(30%),包括出勤成绩(5%)、课堂小考(5%)、其他(20%)。“其他”部分主要是由与多种教学方法(PBL、TBL、案例教学等)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制定的,如课堂发言、预习报告、口试、笔试、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成绩。(2)实验考核成绩(30%),包括实验报告成绩(10%),技能考核成绩(10%),课堂操作和出勤(10%)。(3)期末考试成绩(40%),分为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考试的成绩。

毕业考核分为三大部分:(1)毕业实习(满分100分),包括论文设计(85%)和现场实习报告(15%)。其中论文设计包括平时表现(15%)、论文评阅(40%)和论文答辩(30%)。(2)部分基础知识考试(满分100分)。(3)专业知识考核(满分100分),包括理论知识考试(50%),现场模拟多站式技能考试(30%)和口试(20%)。

通过对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使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融会贯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试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建立以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考核机制,采用多阶段、多层次考试模式,可起到淡化一次性考试的作用,可消除考试抄袭的弊端,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锻炼表达能力[4],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更加真实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向着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形成适应预防医学专业发展,与国际接轨,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并融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方法的一套全面、有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

[1]王晓波,邹宇华,梁小红,等.基于特色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优化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86-888.

[2]孙霞.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2):284-285.

[3]陈明.加强课程考核工作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2):13-15.

[4]韩艳春,刘鲁英,曹璋.病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14-315.

猜你喜欢
考核成绩题型创新能力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