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关于高职院校儿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2013-03-18 16:55程兰春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训岗位

程兰春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实践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因此,在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获得良好教学效果,需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条件、师资等多方面着手,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医教结合、理实交融”的课程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行业单位一线岗位工作深入调研,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研讨,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计划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构和比例,从而形成设置合理的课程方案,以促进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准确的岗位需求分析基础上,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即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导向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工作。

儿童康复作为一个集教师与康复训练师为一体的职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对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及康复训练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设计除了要考虑学生康复专业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考虑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在课程结构设置中需增加实践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做到“医教结合,理实交融”。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包括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环节都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知识部分不必面面俱到,应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该精讲的要讲透,可自学的适当点拨,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改变“填鸭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倡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方法。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加强实验课、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和评估,从制度上、组织上、人员配备上、设备和基地建设上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改变以往单纯闭卷考核方式,采用闭卷与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与之对应的课程评价不应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而应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评价方式,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岗位要求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

3 完善实训设施,改善教学条件

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以及质量工程的推进和专业建设的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有的缺少实验设备,有的实验设施陈旧落后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实训效率,急需根据行业发展状况更新、增补实训设备和仪器,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实训设备满足实验实训教学需要。作为儿童康复专业来说,要加强感知觉统合实训室、物理治疗实训室、作业治疗实训室、听力语言训练实训室建设,增补评估、训练器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4 加强基地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儿童康复专业要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必须通过教学研结合方式,吸收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与康复中心、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儿童康复专业的办学活力;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寻求合作伙伴,拓展服务空间,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与联系,进而促进儿童康复专业与康复中心“双赢”,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财、物资源,积极服务社会,建立服务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心,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情境,推进“做中学、学中做”人才培养理念的实施。此外,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的建立也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 强化技能训练,实施“一本多证”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校毕业生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岗位,就要有“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应具体分析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总结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推行“一本多证”制度,要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安排上,为学生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使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能获得对就业有实际帮助的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手语等级证书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师证书等。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实践,要紧密联系特殊儿童康复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课内学习和课后练习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岗位技能考核相衔接,围绕岗位需求,加大技能训练力度,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特殊儿童康复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策略,打造出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学团队。积极引进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鼓励他们出国深造,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等,提高他们的科研和学术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和攻读更高一级学位。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康复中心实践锻炼,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康复中心、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聘请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到校做兼职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注重各级教学名师的选拔和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从各影响因素、教学环节入手,切实做好每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实践教学,才能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训岗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