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

2013-04-06 08:08曹外成张承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教堂

曹外成,张承安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2010年3月17日《中关村在线》转述:网络兴起对宗教界或许是个福音,特别很少进教堂的新一代年轻人,网络宗教信仰的兴起,让年轻人既能信仰,又不用早起到教堂做礼拜,从而创造出“教堂2.0世代”。网络宗教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青睐。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活动是对教堂1.0世代传统的宗教生活方式的一种突破。宗教在网络上的传播,使宗教活动虚拟化,也使在校大学生更快捷、高效地参与宗教活动。传统的寺院宗教知识,也能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经互联网进行传播,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特点,达到提升个人宗教认知的目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空闲时间有限,前往教堂或寺院的时间较少,互联网宗教生活便为其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提供了可能,使大学生既能保证不耽误学习生活,又能进行宗教活动。

一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在现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跟随着社会生活的节拍也渐渐走进宗教文化的殿堂之中。十字架项链、圣诞节贺卡、观音护身符、教堂赞美诗、开光纪念品、命运占卜签、庙会文化节、圣地旅游热已屡见不鲜。不知不觉中,他们或因欣赏而追随,或因困顿而疏离,但不可否认大学生信仰宗教已成为身边不争的事实,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1]。

教堂2.0世代大学生与宗教发生“亲密接触”的渠道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学校园里民族文化的交融渐渐贯通了不同宗教习俗间的边界。家庭是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大学生涉世未深,因此家人的宗教信仰很容易转渡过来;中国高等教育偏好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导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了西方宗教文化的语境;网络平台简化了现实交往环节的繁多中介,青年学生徜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容易与宗教思想不期而遇;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在寻求人生终极意义的思索中也会间或选择宗教信仰作为自己对宇宙人生的一种解读方式,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信教平台。

马克思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孙正聿先生在《超越意识》一书中写道:“意识到神圣形象的存在,会感受到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都被一种洞察一切的力量监视,因此生活变为不堪忍受之重;意识到神圣形象的消逝,会感受到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只不过是自己在思想和行为,因此生活变为不能承受之轻。这就是人在宗教世界中所感受的和承受的不可解脱的矛盾。”[3]可见,宗教问题内蕴藏着非常深刻的悖论性特质,而部分大学生选择负载“生活之重”的宗教意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社会生活中“身不由己”的特殊处境又压抑了这种自我实现的诉求,于是一些处在矛盾交汇点上“煎熬”的人“迫不及待”地选择了宗教。当然,这种选择多少带有逆反、逃避、茫然、冲动、隐讳等成分,一旦面对真正的现实和鲜活的人生,遭遇社会生活的艰苦锤炼,就会有所松动以至瓦解消逝。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网上信教这种隐蔽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据新华网海外媒体2001年12月报道所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互联网用户,利用互联网搜寻与宗教相关的信息。另外,每天都有超过300万的美国成年人上网查找宗教信息,较前一年(2000年)的200万人增加了50%。调查发现,25%的美国互联网用户在“9·11”恐怖事件之后上网寻找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宗教信息,41%的用户表示他们曾经发送或是接收过宗教祈祷的电子邮件,还有7%的人表示他们在网上向慈善机构捐过款。调查报告说,对于美国成年互联网用户而言,上网进行宗教研究活动较之电子商务、网上赌博或在线炒股更受欢迎[4]。

《洛杉矶时报》报道说,网络兴起后,外界担忧大学生沉迷网络,也将逐渐失去对宗教的信仰,但结果似乎不然。相较于每个周日上午乖乖地上教堂做礼拜、熟读圣经故事、坚贞信奉宗教的所谓“教堂1.0世代”来说,2.0世代大学生更为轻松自在地面对宗教。由此可见,教堂2.0世代对大学生信教有一定的影响且有利于宗教的发展,宗教对网络也呈接受的态度。

然而,在网络管理方面,我国的制度、政策基本属于空白状态,对于教堂2.0世代大学生网络宗教信仰,更是缺乏相关的方针政策作为指导或者对其进行保障,这便需要大学生自身提高警惕性,防止网络虚假信息误导及诈骗。

二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一)教堂2.0世代大学生网络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

互联网从一出现就被应用于宗教领域,这种在网络里存在的宗教形态被称为网络宗教,有时也被称为在线宗教、数字化宗教。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网络宗教的明确定义,一般把它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说,网络宗教就是指网络上的宗教,既可以指宗教在网上的弘布,也可以包括仅存于网上而无实体的虚拟宗教;狭义上说,网络宗教是以网络为载体,建立网上教团、网上寺庙,倡导网上修行、网上崇拜,通过版主与网民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宗教形式。

如今的世界,科技发达,技术高超,变幻莫测,宗教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在适应着时代的脚步,信仰和科技结合,上帝与国际互联网联姻。近年来,传统的宗教刊物、媒体也呈现出电子化、网络化的趋势。如果我们在网络搜索软件中输入“宗教网”的词条,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内便可以得到数百万个索引。这些网站上到国家的宗教网站、民族宗教网,下至各地的宗教事务管理网以及各宗教教会的主页。

教堂2.0世代大学生网络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以下5类:新闻信息类,即大学生通过网络传播了解有关宗教的新闻和信息,加大对宗教或自身宗派及个人的领悟;网络出版类,即大学生通过宗教经典电子版的在线阅读及下载进行宗教内部资料的复制、传播;传经布道类,即大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的下载或点播、网上在线讲堂等进行传经布道等传教活动;法事法会类,即大学生通过虚拟的网上寺观教堂、社区、论坛等开展烧香、集会、讨论等活动;捐赠流通类,即大学生通过在线捐赠和虚拟商城接受宗教性捐赠和从事宗教产品流通经营[4]。

此外,戴传江在《网络宗教分析》一文中,从当前网络宗教的缘起、形式、内容等要素出发,把网络宗教概括为“网络工具”、“网络资源”、“个人感悟”、“网络本位”4种类型。这4种类型网络宗教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连接的[5]。其中“网络工具”型宗教多把网络当作大众传媒工具,认为教堂2.0世代的宗教与1.0世代的宗教都是“宗教”的一部分,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载体换成网络而已。“网络资源”型网络宗教重在为大学生提供查询服务。“个人感悟”型网络宗教的建立者为个人,但是个人所依托的资源仍是1.0世代的宗教,而非十分突出自己的地位,却奉献出自己个性化的宗教感悟与宗教理解。“网络本位”型网络宗教接近纯粹意义上的教堂2.0世代的宗教,它不是现实生活中宗教团体的窗口,没有现实中网络宗教团体及宗教活动场所,它本身就是一个网络教会。

(二)教堂2.0世代大学生网络宗教信仰的特点

网络虽然兴起之际就被应用于宗教的传播中,但是相对于1.0世代的宗教,网络宗教仍属于新兴事物。而且,国内外学界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还明显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学者的关注虽相对较早,但那也是在1990年代末的事情,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此处所讨论的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只是相对于1.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而言。

1.传播的全球性

这是网络传播最显著的特点,宗教在网络上的传播也不例外。网络是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传播媒体,它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单项的传播媒介,不会受传播时间和介质的影响。在网络上,没有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距离,网络可以把宗教快捷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大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自己所需求的信息,和各个地区的同学共同探讨、参加宗教活动。教会总会与各地教会之间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系统性的网络教会。教堂2.0世代使宗教信仰突破了国家、地区、民族、政治、文化的局限,为需要的大学生带来了福音。

2.角色的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教堂2.0世代,作为活动主体的教职人员、信教大学生、一般网民、宗教团体以及宗教行为场所、社区论坛等有着虚拟的身份,宗教没有了纸质媒体传播的确定性、权威性和可信任性。此外,宗教本身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产物”,宗教活动中所崇拜的神也不过是人虚构出来的。宗教本身的虚拟性,加上网络宗教行为继承了网络的虚拟性,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虚拟的活动,构成了网络宗教传播的3重虚拟性,使得宗教的神秘色彩更加浓重。

3.行为的开放性

从传播方式来看,网络宗教集大众、个人、群体(组织)传播方式于一体,网络宗教行为可以借助任何一种方式进行。从宗教行为主体和内容来看,网络上所有宗教网页对所有的大学生开放,不论信教大学生还是不信教大学生都可以浏览所有的宗教内容,下载有关宗教内部资料,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宗教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网络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时间的无间隔性和空间的无距性。在这里没有空间距离,没有时间间隔,也没有人为障碍,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即时共同论说和参加宗教活动。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开放性也常常表现为随意性,包括网络宗教信息传递方式的随意性,宗教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即传播主客体的随意性,宗教信息传播内容的随意性等。这些都与网络宗教行为的开放性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信教大学生在互联网络上追求开放的宗教信息传递比通过传统媒体更容易得到满足。

4.参与的平等性

由于网络的低门槛,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网络上的一员,分享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自由地发布言论,阐述观点,发表文章,甚至是布道授法。网络宗教活动的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使得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平等性,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无论信教大学生还是不信教大学生均可成为网络生活的参与者。其话语权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平等的。同时,宗教在网络中的传播不存在权威的机构和中心,这也是教堂2.0世代宗教参与者的平等性的体现。

5.信徒的互动性

互联网是一个广泛的互动平台,网络宗教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广泛的互动性。主要体现为大学生信教者彼此之间的交流,如国际间的、一国内不同地区的、不同教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这有利于网络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实现。网络宗教借助发达的网络传媒,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使得不同的网络宗教参与者之间产生互动,从而实现传播与交流。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互动性这一特点既有利于不同宗教之间的互补,也有助于教堂2.0世代信教大学生的自身宗教观念完善。

三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领路径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渐渐成为学术界乃至教育界持续关注的焦点话题。大学生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然就会更加引人注目。好在身处如今的开放社会之中,简单的情绪宣泄渐渐被淡定的理性分析所疏引,几乎没人把大学生信仰宗教视如洪水猛兽,也鲜见对大学生信教听之任之的说辞,在比较成熟的评价方式背后,凝结着社会心态的从容与尊重、理智与客观[6]。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哲学解析,无疑是对其进行理性评价进而科学应对的正确思维理路。哲学解析主要包括逻辑解析、历史解析、实践解析等解读视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以求取得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信仰是人对某种主义或宗教信服、崇拜从而形成的观念或行为取向,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攸关着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从态度方法、法律政策、队伍机制等方面探索相关应对策略。

(一)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扩展态势

要客观准备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扩展态势,既不惊慌失措,如临大敌,也不视若无睹,听之任之。面对教堂2.0世代大学生网络宗教生活,应当持“脱敏”的态度。

(二)法律政策是一个实践标尺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要切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正常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利益。这里要注意“正常”、“有序”、“合法”等限定性用语的意义所指。近些年来境外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的宗教渗透活动十分活跃,他们利用公开讲学、私人交友、心理辅导、资料宣传等形式接触高校大学生,以期达到其别有用心的政治企图,我们必须用法律武器坚决回应[7]。

(三)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事关高校学生宗教工作的走向与全局

在高校宗教工作中应建立5个机制: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应急机制和管理机制。领导机制强调党委和团委的职责,协调机制凸显团委、学生处与其他各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反馈机制、应急机制、管理机制则提升了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外事处、保卫处等部门及普通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速率、应急干预能力以及日常管理效率。

[1]陈东英.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J].学术论坛,2008(8):191-194.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3]孙正聿.超越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245.

[4]姚南强.新媒体网络宗教:挑战还是机遇[J/OL].http://www.ebaifo.com/fojiao-20565.html.

[5]戴传江.网络宗教分析[J/OL].http://www.ebaifo.com/fojiao-20565.html.

[6]牟钟鉴.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J].佛教文化,1996(5):5-7.

[7]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42-45.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教堂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天然大理石教堂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