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3-04-11 01:46邓秋萍
关键词:舆情校园精神

邓秋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

微博,即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它以技术与功能的革命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综合了博客、论坛、聊天等多种网络功能,通过与手机短信、彩信、网络聊天工具、邮件等实现联动,即时性更强.截至2012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庞大的用户规模进一步巩固了其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微博正在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1]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是运用新媒体技术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微博不仅建构了一个平等交往和自由发声的“自媒体”,也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记录生活、表达诉求的“公共空间”.覆盖校园的微博,随时随地“浏览、转发、评议”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140个字的“博文”实时地诠释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微博的兴起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现实的挑战,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带来了新视域,本文认为,关注微博语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探求新的工作思路,是一个重要课题.

1 微博日渐成为校园舆情传播与言论表达的重要载体

校园舆情是特指在高校的校园公共空间内,作为舆情主体的大学生从自身利益和根本诉求出发,针对作为客体的管理者所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新兴起的微博成为校园舆情表达和传播的新载体与新工具.校园舆情透过微博平台在校园公共空间进行互动聚集和实时传播,凡涉及学生根本利益的刺激性事项,如社会公共事项和高校管理问题,都可能成为校园舆情生成的刺激源.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强,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极其容易“点燃”校园舆情.不过,高校毕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引发校园舆情的中介性事项或刺激源,主要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以及校园的突发、偶发事件直接联系,而且受众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高校原本就是一个思想解放、言论开放和学术自由的文化人群的聚集地,网络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舆情表达空间.传统的舆情传播工具主要是校园网、博客、BBS、QQ、MSN等,但是,微博骤兴汹涌大有引领校园新媒体生活的势头,正如世界传播界知名学者麦克卢汉所说:“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作为舆情传播的新工具,微博集合了SNS(社交网络)、Blog(博客)、IM(即时通讯)、Website(网页浏览)、社交游戏、RSS(互联网新闻订阅)、搜索引擎等多种网络媒介的优势,不仅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更有传播便捷性、内容简洁性、交流灵活性的功能,只需手持智能机便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个文字自主表达、即时更新,随时随地分享个人信息,转发和评论所关注的信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当一些公共议题受到大学生群体关注,某个人的“随手拍一张”、“随时说一句”,通过微博即时性的交互分享、转发和议论,即刻就会引起众多的“围观”,个体表达转化为群体意见,迅速引发“核裂变”式的几何级数的传播,并汇聚成社情民意.

微博既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诉求表达和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高校管理者把握校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办学机制受到极大挑战,涉及学生切身权益的各项政策制定,学习环境和生活服务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刺激校园舆情的中介事项,管理者的态度和言论可能成为微博即时热议的“话题”,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不满,就可能即时遭遇群体“围观”.学生作为舆情主体,个体利益的话题都可能触发群体性的心理和态度,借助微博平台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生成倾向性的校园舆情.不过,从微博舆情积极的意义看,一方面,为高校管理者了解大学生思想脉搏和心理需要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及时对话、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直接的渠道,有利于促进校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另一方面,及时反映大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关注和态度,是现代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的体现,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劳动和语言(及其表达)是人类思想形成与进化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3]无疑,微博为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架设了沟通、对话与合作的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微博是一个自愿进入、自主评论、自觉关注、自行浏览、自由转发的信息发布“公共场所”,也就可能成为放大、炒作和制造舆情泡沫的避难所.比如,当一些人的心理预期和现实生活产生矛盾冲突时,微博就成为释放压力、发泄情绪的场所;当一些人对社会上或高校管理存在偏见和不满时,就以极端化的思维和否定的态度去贬损,微博又成为一个意识形态思潮传播的集散地.事实上,存在极个别人为了炒作,打着民主的旗号,突出揭露黑暗的话题,以伸张正义的名义,贴上反抗官僚的标签,去博取更多关注和强劲转发的现象,致使部分大学生不问虚实即盲从跟随发帖去讨伐、咒骂与攻击,导致极化舆情持续发酵,造成群体性的舆论爆发和情绪宣泄,搞乱了人的思想和判断,干扰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影响高校的校园和谐稳定.因此,及时监控和有效引导微博舆情,是当前维护高校安全和校园稳定的重要任务.

2 微博信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与制约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不可分离,且又有着独立存在价值的意义性世界.”[4]也就是说,人类的生活样式,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精神生活”.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满足其情感诉求、人际交往、文化素质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培养需要,构成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样态.微博兴起对大学生精神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刻的,微博的功能性把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价值判断,技术性地延展到虚拟空间,从而构成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交叉转换中的一种新的精神生活形态.微博兴起意味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动态,已经由传统形式演变为文字、图像、声音和数据的样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精神互动、情感交流活动由现实转换到虚拟空间.

对微博信息的认知能力,影响与制约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微博提供了人们需要的信息分享、传播及其获取平台,形成一部知识信息的集成化学习堪比超链接的社会百科全书.时下“逛”微博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对微博信息的“浏览、转发、评论”是每日之必修课.值得关注的是,140字的“博文”在网络公共空间里所释放的信息是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尤其是披着学术化、娱乐化、商业化外衣的言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微博信息的无限量、传播的无屏障效应,在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优化学习环境和提升学习手段的同时,有些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的盲目性,而落入非理性的跟随,有些人过度沉迷而导致个人精神生活被这一物化的工具所支配,表现为精神生活舍弃自身的超越性,甘愿附生并同一于贫乏而低俗的物化方式,从形式上获得感性多样性的精神生活,这种工具物化的本质仍然是异化.[5]

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微博迎合了大学生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满足其拓展人脉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诉求.在微博虚拟的社交平台上只需选择关注对象,成为对方的粉丝即可随时随地获取对方的信息,按下“关注”、“转发”即可将社会精英、名人雅仕归为“自己人”行列,并实现信息交往互动,这种超越时空界域、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的社交方式,给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带来极大地愉悦和激励.可见,微博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在人格上分享自由、平等的精神文化生活平台,而且从关注的精英人士的信息中可以获得人生奋斗的精神动力.但有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仅仅是追踪八卦娱乐和“围观”名流的情感隐私,将与名人近距离对话作为自己使用微博的动机,甚至有的人因“挖掘”到某个名人的私生活而产生疯狂的亢奋,这种以缺乏成熟的理性与主体人格的粉丝文化,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精神生活贫乏与低俗的现象.

科学技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微博作为现代人生活新媒介,发挥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作用,微博将“信息发布、传播、阅读”三位一体集于受众一身,将个人自由发言的“自媒体”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在每个人都可以透过微博“向世界喊话”,“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有的人把自己对现实不满、情感困惑放到微博去发泄和排解,一些人对身边存在的局部现象或个别问题,表现出极化的情绪,将网络公共空间当作谩骂、恶搞、戏虐、人肉搜索的场所,将微博演变成民主权利滥用和异化的空间,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与社会公共精神的脱节.无论如何,个体的人的自由表达权不能背离社会公共精神的根本要求,这种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6]

3 微博语境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3.1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反映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和精神理想.目前,信息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西方意识形态思潮,通过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不言而喻,校园微博已不仅仅是关注日常琐事、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信息发布与互动传播的平台了,要警惕社会上的少数人透过微博的传播能量炮制炒作议题,利用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把社会上存在的个别问题扩大化,把单一问题复杂化,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最终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社会制度弊端”,错误诱导大学生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决不能让网络阵地成为反社会主义思潮攻击和渗透的突破口.

与时俱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思想教育方法,是由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校园微博的舆情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切身利益需要,直面大学生群体关注的民生问题、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针对容易诱发舆情和激化矛盾的问题,要即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以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正面信息去引导舆论,使大学生及时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所蕴涵的正能量,避免被错误的思想意识所迷惑,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3.2 培养网络道德自律的“守门人”

“守门人”既把关人,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把关人,主要任务是选择和过滤他所要传播和所接到的信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他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修改、删除、决定取舍、侧重以及力求使信息对受众造成某种印象的机构或人员都称为“守门人”.网络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需把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性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能力,积聚“正能量”,消抵“负情绪”,克服网络行为的失范.

信息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该将网络传播“守门人”“把关人”角色意识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从关注大学生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出发,帮助大学生形成善用微博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自身的思想素质、信息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性关键因素.教育者要从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有效的互动途径,依据现实的公共道德要求和社会价值标准,引导大学生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慎重地判断和正确选择.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地承担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注重培养大学生政治敏感性,增强大学生对各种错误信息的抵制力,将自律自省、自我净化的社会公共精神和道德责任感,转化成防御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3.3 构建以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信息技术为构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式、对话式和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和物质条件.校园微博不仅具有批判错误、引导舆论和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还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心灵对话的桥梁.微博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关怀的教育工具,建构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将单一的课堂思想教育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维空间,而教育者切实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网络虚拟空间,借助微博互动的渠道深入了解与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只有建构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和情感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和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只有真正了解大学生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毋容置疑,以微博、QQ群为代表的新媒体,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驶入了“网络信息化的快车道”.信息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现代科技,将现实课堂教育阵地与虚拟网络教育阵地结合,将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与现代网络教育模式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明明.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中国科学报,2013-01-24(4).

[2]马歇尔·麦克卢汉[EB/OL].(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邹诗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当代人类精神生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3):16.

[5]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57.

[6]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7-6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most active in using new media technology. As a newly-rising medium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micro-blog has become a platform for sharing opinions on “public issues” and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s on campus. Micro-blog articles, consisting of only 140 Chinese characters, are capable of reflecting college students’ world outlook, life philosophy and code of values. By analyzing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in the micro-blog context, the paper offers some ideas for the work concerned.

Keywords:micro-blo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 for work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