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的思考

2013-04-11 15:55胡风霞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团专业活动

胡风霞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加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的思考

胡风霞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高校社团是学生能力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专业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解决社团发展瓶颈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倡导成立专业社团,充分运用专业资源为社团发展提供保障,推动专业社团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专业社团;学生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能力锻炼的重要平台。专业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专业为基础,满足学生拓宽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需要组建起来的学生团体,对延伸课堂教学、拓宽专业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一、高校专业社团的特点

(一)专业性强。高校专业社团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员基本都是本专业学生,或是对该领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而是专业社团开展的活动都与专业有关;三是指导教师一般是该专业领域教师,专业水平较高,能够提供社团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参与度广。专业社团开展的多是专业活动,且有专业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活动质量一般较高,活动成效明显。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高,参与度广,有助于促进专业社团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实践性强。专业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注重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查找不足,不断进步,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

二、加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的意义

(一)增强学术氛围,提高学习动力。

社团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社员往往就各种专业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问题,在讨论和争辩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学生能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了钻研精神,提高了学习自主性。指导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科前沿知识,讲授一些学科领域优秀人物事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二)弥补课堂不足,促进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但受课堂时间、教学大纲、授课方式等因素制约,教师很难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交流,难以更好地启迪学生。专业社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通过定期参加指导社团活动,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探讨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备课、讲授,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效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某些观点也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启发教师,带给教师另一种思维。学生则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学科竞赛等各类专业活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

(三)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均衡发展。

专业社团将社团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活动,使校园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凸显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专业社团还可以改善社团发展不均衡问题。目前,社团发展不均衡是普遍现象。由于社团性质不一,受欢迎程度不同等原因,社团发展情况也是大不相同。一些大社团积累了多年的办团经验,社员人数多,活动影响力大,招新时具有绝对优势。一些小社团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明显缺乏竞争力,在社团群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社团的社员主要是本专业学生,不存在争夺社员这一现象,能够促进社团均衡发展。

(四)解决发展瓶颈,实现良性运转。

一是解决了经费问题。经费是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社团迫于资金压力,工作积极性受限。专业社团一般有专业所在的学院和学系支持,经费方面有所保证。二是解决了活动场地问题。高校可供社团专门使用的场地十分有限,大部分社团居无定所,开展活动需要提前申请,且批准手续麻烦。专业社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实训室等,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训练等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3]。三是解决了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人力资源是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团人力资源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主要干部能力欠缺。一些社团换届工作较为随意,选出来的社团干部能力不足,对工作缺乏思考,导致社团管理松散,组织无力,运转不畅,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发展。二是指导老师缺位。社团一般都会配备指导老师。由于指导工作多是义务性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造成指导老师大多存在缺位现象。专业社团集中了专业优势资源,将最优秀的专业教师和最优秀的学生吸收进来,有效解决了社团人力资源缺乏的难题。

三、加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的建议

(一)理念上,鼓励成立专业社团

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学生加入社团,不仅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生活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立足专业,鼓励成立专业社团,倡导专业社团将“专业社团专业办,办好社团为专业”作为行动指南,将“学以致用”作为办团理念,运用专业化优势服务学生专业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钻研专业,运用专业的热情,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

(二)管理上,权利下移二级学院

专业社团不仅是活跃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载体。专业社团建设并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因此,高校可根据专业社团性质的特殊性,在管理上有所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社团都是采用校团委和校社团联合会直接管理的方式。很多高校社团总数已经超过了一百个,给校团委和校社联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压力。专业社团可以采用校团委、校社联,以及二级学院共同管理的模式。该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专业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充分运用并调动学院的专业优势资源,包括专业教师、专业设备等,为专业社团发展保驾护航。可以将专业社团的指导工作分配至相应学系,将加强专业社团的发展和建设作为学系的常规工作,保证社团运作的规范性。

(三)活动上,常规训练指导并重

社团每周应有固定时间集中开展专业学习交流活动,指导老师也应经常莅临指导,提高社团运作的专业程度,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除常规的基本活动,社团还可以“以赛代训”,适当地开展一些社团内部比赛,以赛促建,真正营造在专业学习上“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吸取经验,共同提高。

(四)考核上,约束激励机制并举

为保证专业社团持续、有效、健康地开展,真正实现专业社团专业办,社团一定要立足专业实际,发挥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打造社团品牌。其中,专业教师的参与、监督、评价、指导则是社团良好运作的有力保证。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将专业社团建设纳入学院教学工作,对学系和专业教师提出要求,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在提高约束力的同时,还应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和鼓励。如将教师指导专业社团的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发放适当的劳务津贴,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专业社团体现了高校育人机制的创新,对缔造具有特色的高校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专业社团的重要性,大力加强专业社团建设,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作出努力。

[1]姚洪章.谈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3).

[2]李志兵.论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及人才素质的培养[J].中国人才,2013,(3).

[3]邓晨.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责任编辑:马银华)

G645.5

A

1008—6153(2013)05—0141—02

2013-08-27

胡风霞(1984-),女,江苏淮安人,硕士,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社团专业活动
缤纷社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