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文化价值观中“个人主义”思想的扭曲与批判
——以美剧《越狱》中几个经典瞬间为例

2013-04-11 15:55尹文浩尹文菁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越狱英雄主义个人主义

尹文浩,尹文菁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当代美国文化价值观中“个人主义”思想的扭曲与批判
——以美剧《越狱》中几个经典瞬间为例

尹文浩1,尹文菁2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美国影视作品承载和传承着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越狱》作为一部优秀的美剧,不乏大量经典瞬间,每一个瞬间都渗透着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但其最为深刻之处,在于反映了当代“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扭曲和由此所产生的严重社会问题。

价值观;美国文化;个人主义;影视作品

美国福克斯公司拍摄于2005年的美剧《越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Michael为了拯救其蒙冤入狱的死刑犯哥哥Lin⁃coln,故意以持枪抢劫罪进入lincoln所在监狱,并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帮助哥哥和其他狱友成功越狱、逃亡和重新争取自由的故事。它反映出“个人主义”的人性关怀、英雄主义、自由主义等美国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一、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由来和表现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源自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关怀传统。在基督教看来,“上帝关怀每一个人,他希望人的行为都高尚无私,能够进入天堂”[1]。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者在反对封建神学统治的过程中提出了张扬人性、解放个性的口号,从而为个人主义打开了由神走向人的第一道缺口”[2],个人主义思想遂开始萌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主义飞速发展,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人对人是狼”、“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基础上,建立了“利维坦”体系,强调人类利己的本性。洛克从“自然人权”和“契约论”出发,阐述了个人的自由与平等权利。“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百科全书派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利己主义观点等,分别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方面,阐述了个人主义对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3]。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美国的国家精神主体。19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中,使个人主义真正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概念,“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机制”[4]。

“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体主义”而言的。在社会地位方面,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独立、个人尊严与个性发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强调个人对社会历史推动的作用和价值。“个人主义”可分为人性关怀、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奋斗主义、个人宗教主义、个人自由主义五大部分。其中“人性关怀”,主要强调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得到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因为财产、政治地位、生理方面等原因,将人进行区别,应该给予每一个人足够的现实关怀,因此“人性关怀”是“个人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个人英雄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崇尚人格独立,追求正义与尊严,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这是每一位个人主义者所希望自己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个人主义”实现的理想场景;“个人奋斗”主义,主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独立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每一个都有通过奋斗争取幸福的权利”,这是“个人主义”实现的现实途径;“个人自由主义”,则主要强调人身的自由,从法理上肯定“个人主义”的存在,是它存在发展的法理要素。

二、从《越狱》的经典瞬间来分析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弊端和局限性

《越狱》不仅反映了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而且又从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当下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严重扭曲,反衬出美国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病。

NO.1:最悲情的泪水——T-Bag,“天堂与地狱的一线之隔,原来是爱”

T-Bag,是整部《越狱》系列中最坏的人,每提起他,观众往往会想起一串如“杀人如麻”、“强奸犯”、“恋童癖”的贬义词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穷凶极恶的,心理、生理都不正常的人,在剧中却多层面地对他进行全面地展示,还原人物的本性,将其刻画成一个内心被爱环绕、试图挽回挚爱的正常人。这充分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强调人生而平等的“个人关怀”。

最感人的一刻出现在当T-bag成功越狱后,找到了旧爱Susan的家,试图挽回逝去的爱情,却被Susan和她两个孩子拒绝,Susan甚至想用水果刀将其杀死,孩子也拿起烟灰缸猛击T-bag的头部。愤怒之下,他将Susan和两个孩子挟持到地下室中,在举刀的最后时刻,他依旧为爱所困,放弃了杀害他们的想法,轻轻地关上了地下室的门,开车离开了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一小时后,Susan一家被邻居发现获救,而城市的另一端,一条不知名的马路旁,T-bag坐在驾驶室中,像孩子一样哭泣着,这一刻他明白了:“天堂与地狱的一线之隔,原来是爱”。

这个经典的瞬间折射出了很多的美国现实问题。如离婚率高、夫妻彼此不忠贞、长辈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亲朋之间的冷淡等。当代美国社会,一切都以经济利益为根本,情感生活被放到了次席。T-Bag是一个问题综合体。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犯人、精神病者、生理缺陷者的影子。对T-Bag的深入刻画最直接地反映了当代美国在对待犯人、精神病患者和生理缺陷人士的不公平待遇,“人性关怀”的相对缺失是导致许多现实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希望通过T-Bag这么一个原来不配拥有爱却希望得到爱的人,讽刺当今美国世界爱的普遍缺失。

NO.2:最悲壮的诀别——Bellick,“你有儿子!”

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是“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于是总是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和保护”[5]的人,是过人能力和高尚道德的完美结合体,因此英雄们总是以非凡气度的正面形象出场。

在《越狱》中,还有一位英雄受到了大众的称赞:他是第一季中令人发指的狱警队长、第二季中臭名昭著的赏金猎人、第三季中怯首怯尾的监狱囚犯,而在第四季中,他却完成了华丽转变,成为了舍己为人、顾全大局的悲剧英雄,他就是Bellcik。《越狱》刻画的Bellick贪财、肥胖、长相丑陋、性情暴躁,没有一点可以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但在一次关键任务中,他拒绝了Micheal和Lincoln的要求,不顾危险承担了进入水槽连接水管的任务。当水管连接完毕后,大水就蔓延过来,望着管道出口的Lincoln,他知道已经来不及再回到上面,如果让Lincoln救自己的话二人都有可能丧命,他望着Lin⁃coln,留下了一句“你有儿子”,便闭上双眼,等待大水的吞噬。

通过对Bellick的人物刻画和事件描述,折射出当代美国大众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理解。“个人英雄主义”是一种理想状况,现实中发生英雄事件概率十分低,美国大众现在对于英雄主义最大的错误理解就在于把理想现实化,一心在现实中找到理想英雄的载体,因此歪曲了英雄的形象,错误地规定了英雄的标准。英雄不仅仅是能力与道德的化身,更重要的是正义的化身,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为正义挺身而出才是真正的英雄。现实社会当中,英雄也许没有过人的能力,也许没有高尚的道德,他们或许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剧片之所以将Bellcik描述成为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异类英雄,主要是借Bellick这样一个负面的人物形象讽刺美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缺失。连Bellick这么一个爱财如命、性格暴躁的人在关键时刻都能够为集体、为大局挺身而出,现实社会中许多衣冠楚楚、油头粉面的社会精英们,你们在国家、企业遭遇危机时都在做什么呢?

NO.3:最忧郁的微笑——Kallerman,“我这一生之中,只有过两次子弹卡壳,上一次是在科威特的战场上”

自由是所有美国公民的权利吗?如果回答“是”,那么你将如何解释Kallerman举枪自杀未遂的经典时刻呢?Kaller⁃man是联邦特工,这个一生为联邦出生入死的人,在执行任务失败后,如同棋子一样被联邦所抛弃,原先属于自己的身份无法得到证明,他只能以一个牛肉干商人的身份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其心理遭到严重扭曲。在他穿好军装、佩戴好荣誉勋章、子弹推到枪膛、对准自己扣动扳机时,却出现子弹卡壳的那一刻。

其实以Kallerman军人的身份,来阐释美国“自由主义”并不十分合适,反而以Lincoln被救之后又搭上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来阐释“自由主义”的代价更为合适。但是,笔者认为Kallerman为我们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人身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自我的认知的自由。在被联邦放弃之后,Kallerman已经重新获得了自由之身,他完全可以以一个新的身份重新开始生活,那是什么导致Kallerman企图自杀?笔者认为,最主要是因为他失去原先身份后,自我认知出现了严重扭曲。

“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人身的自由,人身自由是“自由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思想自由、认知自由才是“自由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今美国社会中,人身自由已经得到了极大解放,但由于职业等其他社会的原因,人们开始主动束缚自己思想,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大不如前。因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患病率不断增加。当一个人不在具备良好认知能力的时候,他也就自己剥夺了自由,社交领域大大降低,将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当中,悲剧也将再度重演。

三、结语

影视文化向来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向外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一定是承载了孕育它的社会价值观,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也一定会折射出其所在时代的社会万象。《越狱》所拥有的不仅是几个精彩的瞬间,更是整个美国社会和整个时代。在品味精彩的瞬间与经典的对白中,我们还要用透视的双眸审视镜头背后传递的价值观。

[1]Marvin Perry et al.Western Civilization:Ideas, Politics&Society6th Ed[M].Boston:Houghton,Mifflin Company,2000,192.

[2]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7(1):17-21.

[3]申飞玲.简评个人主义价值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8(4):39-41.

[4]闵华等.简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J].文学界(理论版),2010(10):272-273.

[5]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安顺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张希宇)

J905

A

1008—6153(2013)05—0168—02

2013-08-05

尹文浩(1991-),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本科生。尹文菁(1991-),女,山东青岛人,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中国乐器演奏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越狱英雄主义个人主义
永恒的英雄主义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