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2013-08-15 00:51谭容杰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美育校园文化载体

谭容杰

(广州医学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卫生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具有育人、导向、激励和陶冶等多种功能。因此,其建设方向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师生群体的行为意识和观念形成。审美教育,也称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的途径来实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如何将审美教育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中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以较为著名的美育思想为例,古罗马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他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奋发,才能符合众望。”[1]意思是一部好的作品,要让读者在愉悦中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揭示了美育的特征和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德国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审美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指出审美教育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是中国美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育实践以“仁”为核心,依据“尽善尽美”的标准,通过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尤其是诗教与乐教)来完成他的教育任务,实现“心灵和谐”和“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中国另一位美育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他为美育呐喊了二三十年,并有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上述思想家阐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部分特征和载体。首先,从美育载体上来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美育家,他们对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载体达成了一致。同时,美育也要通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实施,这与审美的本质密切相关。除了这些载体,文学、建筑、环境布置及个人言谈举止等也是很多美育家推崇的载体。其次,从美育特征来说,它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如常常有人在不同阶段阅读同一本小说,有人会陶醉于音乐会的演奏情境中,有人会徜徉于美景中,乐而忘返等。这些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放松,是一种自由;它的过程应该是体验式的。审美教育应引人进入情境,才能对审美客体产生心灵的影响和冲击;进一步说,它应陶冶人的情操。一部好的作品,让人不断思考,调动情感,让心灵不断洗涤与超越,并逐步改变人的境界,这是任何物质所不能给予的。这些载体和特征,对我们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和启发作用。

2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主要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布置、校园VI 设计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课程文化和第二课堂;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构成校园文化。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2.1 缺少文化内涵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介入,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并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不仅如此,更有一些暴力、迷信、色情等影视作品出现,让价值观形成中的学生眼花缭乱,失去自我判断力。加上很多学生心理素质差、人文修养不够,不能利用课堂和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素养,领悟不到生命的美与乐。更重要的是,存有抑郁、自卑、脆弱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2.2 文化建设方向存在偏差

校园文化是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三者并存的结果,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都会受到影响。但当前,有的学校偏重校园环境建设,将资金投入到美化校园中,而忽视精神层面的交流;有的学校偏重精神文化建设,强调开展低层次的活动,如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服装比赛等,而辩论赛、人文知识讲座等较少;有的学校偏重制度建设等。

3 审美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具备愉悦性、陶冶性等特点,与审美教育相契合,因为审美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等载体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它们的目的一致,即社会和谐。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2]他把审美境界看做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和谐就是审美境界。基于这种共识,我们从审美教育的内涵出发,找到适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3.1 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内涵

(1)营造校园建筑、风景环境中的艺术文化氛围。许多学校已有类似的标志性建筑、风景,这些学府大多历史悠久,充裕着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传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自然受到影响。

(2)营造课堂中的人文、艺术氛围。美育的传播主要依靠文学、艺术等载体,学校要在教学中增加人文、艺术学科的比例,在欣赏和感悟中,逐渐提升自身品味。

(3)营造校园宣传的文化氛围。利用宣传栏及网络平台多宣扬正面、积极的事例,让学生在事例中找到促使自己心灵净化的驱动力和自身发展的目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学生在综合熏陶中培养和发展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懂得去除人性中卑劣、肮脏的部分,弘扬光辉而崇高的部分。

3.2 提高审美教育者的素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心灵,需要教育者提高认识,利用课堂等平台增强学生对审美情趣的认识。从文学上来说,教师要创新表现形式,能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产生共鸣,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寓教于乐;从音乐上来说,音乐的情感性能陶冶人的情操,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音乐听觉、感知能力的增强和音乐知识的积累可使人对作品的听觉感受更细致,使之更善于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课堂平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业余时间自发参与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指出作品的精华之处,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并自觉去欣赏,领悟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和传达的意蕴。

3.3 增加提升审美修养的实践平台

校园文化不仅是课堂文化,还是色彩纷呈的课外文化。课外文化包含辩论赛、演讲赛、歌唱大赛等,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尤其是高雅艺术。通过高雅艺术的熏陶,引领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艺术教育环境。

不仅如此,主题鲜明的文艺活动也能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情感。以“五月的鲜花”文艺演出为例,从2001年开始,由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在不同高校展开,每届都有鲜明的主题,全是反映大学生能力素质、理想追求的原创节目。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所说,“五月的鲜花”以不同形式、不同侧面展现了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它已成为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展示大学校园文化、展现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怀和风貌的平台。

此外,还有走出校园的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也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感受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1]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猜你喜欢
美育校园文化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美育教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