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七年制医学生搭建科研角色平台的实践研究

2013-09-01 08:57范玉颖尚云晓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综述医学生实验组

范玉颖,尚云晓,胡 瑜,张 慧,杨 妮,顾 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设置的长学制医学教育新模式。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精英式教育,旨在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为医学的迅猛发展储备科研力量[1,2]。本研究通过搭建科研角色平台,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造就医学精英,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随机抽签的方式,最终确定了进入临床实习(轮转)阶段的七年制儿科班11名学生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验组);以未进入科研角色平台的同期学生作为对照组(15人)。七年制儿科班学生在选择专业前需要在小儿内科进行约4个月的临床(轮转)实习。本研究旨在利用该阶段搭建科研角色平台,实施早期科研训练。

1.2 科研角色平台的建立

第一阶段:临床科研培训内容及培训专家选定,培训工作实施。2010年8—11月,课题组积极准备临床科研培训内容并进行培训专家的选定工作,于2011年1—2月对11名七年制学生集中进行临床科研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对医学生将来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意义、临床科研思维的形成,针对临床问题选题、查阅文献的方法,如何立题、书写科研设计、体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第二阶段:“临时导师”选择工作。2011年2—3月,先由专人负责向实验组学生介绍小儿内科各专业的特点及专家组的研究方向;在学生对小儿内科各专业有了充分了解后,采取随机方式,在各专业病房主任严格把关的情况下,为每位学生选择一位专业“临时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在此过程中,课题组定期检查,确保该项工作落实到位。第三阶段:在“临时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选题,并完成综述和科研设计的撰写。每位学生上交一篇由“临时导师”审核过的科研设计;由儿科专家组集体对综述和科研设计进行评议打分和评奖,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1.3 效果评价

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跟踪考查,以专家组集体对综述和科研设计进行详细客观量化评分作为评价七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指标。对进入科研角色平台的学生,进行选择专业前、后自身科研创新能力评分的纵向比较,同时与未进入科研角色平台的同期学生(选择专业后)进行横向比较。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学生选择专业前均完成了综述和科研设计撰写,并积极将综述向期刊投稿,部分学生的综述已正式发表(如《紧密连接相关蛋白与肺疾病的研究进展》发表于《临床儿科杂志》;《间隙连接蛋白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发表于《国际儿科学杂志》)。

进入科研角色平台的学生在“临时导师”指导下(选择专业前)分数普遍高于对照组,两组在综述选题、研究发展趋势、研究意义、学术思想、路线和方法、综合评价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而上述部分是科研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见表1)。实验组选专业前较选专业后分数普遍升高,在研究现状和评价、书写能力、立题依据、综合评价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实验组选专业后分数普遍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除问题和目标),具体见表3。由此可见,及早建立科研角色平台并进行实践,不仅增强了七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且体现出了较好的远期效应。

3 讨论

表1 实验组选专业前与对照组比较(±s,分)

表1 实验组选专业前与对照组比较(±s,分)

注:综述选题:选题是否属于本专业的前沿领域(满分10分);研究现状和评价:综述是否掌握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科学地评价现有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满分35分);研究发展趋势:综述是否指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满分35分);书写能力:参考文献的数目、年代等是否合适,书写是否规范,行文是否流畅,文字表达是否准确,专业术语是否正确(满分20分);研究意义:科研设计研究意义是否重大(满分15分);学术思想:科研设计学术思想的创新性如何(满分15分);立题依据:立题依据是否科学、充分,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和分析情况(满分20分);路线和方法:科研设计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可行和具有创新性(满分30分);问题和目标:科研设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的选择是否合适和准确,预期目标是否明确可行(满分20分);综合评价:综述和科研设计总分(满分200分)

组别 综述选题 研究现状和评价 研究发展趋势 书写能力 研究意义 学术思想 立题依据 路线和方法 问题和目标 综合评价实验组选专业前(n=11)对照组(n=15)t值P 16.81±1.4016.73±1.280.160>0.058.64±0.677.87±0.832.514<0.0530.55±2.1629.80±1.660.997>0.0531.09±1.3029.40±2.382.124<0.0516.91±1.2216.67±0.980.143>0.0513.09±0.8312.07±1.032.705<0.0513.18±0.7512.20±1.082.581<0.0517.00±1.0016.87±0.990.338>0.0526.60±1.1225.00±2.242.223<0.05173.91±3.45166.60±4.764.317<0.001

表2 实验组选专业前后比较(±s,分)

表2 实验组选专业前后比较(±s,分)

注:同表1

实验组 综述选题 研究现状和评价 研究发展趋势 书写能力 研究意义 学术思想 立题依据 路线和方法 问题和目标 综合评价13.18±0.7513.32±0.780.417>0.05选专业前选专业后t值P 9.0±0.558.64±0.671.388>0.0532.27±1.6230.55±2.162.122<0.0531.09±1.3032.00±1.791.363>0.0516.91±1.2217.91±0.892.196<0.0513.09±0.8313.45±0.521.229>0.0517.00±1.0017.82±0.812.104<0.0526.60±1.1227.09±1.510.801>0.0516.81±1.4017.55±1.131.341>0.05173.91±3.45180.41±3.654.296<0.001

表3 实验组选专业后与对照组比较(±s,分)

表3 实验组选专业后与对照组比较(±s,分)

注:同表1

17.55±1.1316.73±1.281.678>0.05实验组选专业后(n=11)对照组(n=15)组别 综述选题 研究现状和评价 研究发展趋势 书写能力 研究意义 学术思想 立题依据 路线和方法 问题和目标 综合评价9.00±0.55t值P 7.87±0.833.920<0.00132.27±1.6229.80±1.663.797<0.00132.00±1.7929.40±2.383.037<0.0517.91±0.8916.67±0.983.327<0.0113.45±0.5212.07±1.034.076<0.00113.32±0.7812.20±1.082.907<0.0117.82±0.8116.87±0.992.602<0.0527.09±1.5125.00±2.242.677<0.01180.41±3.65166.60±4.768.029<0.001

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强科研素质和能力的训练[3,4]。科研能力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早期教育[5],然而过早地实施科研训练(如在第六学期),由于学生尚未学习临床课程,对医学和相关课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因而效果不明显[6]。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也很重要[7]。因此,更应在选专业前的临床实习阶段,建立科研角色平台,实施新的培养计划,从而有效地尽早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8]。因此,本研究及早搭建科研角色平台进行实训,给学生鼓励和建议,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同时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使得接受早期科研训练的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能迅速进入科研角色。科室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部分学生的综述在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使其深受鼓舞,增加其对科研写作的信心。借鉴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新途径和新模式[9],我们以“临时导师”制为平台,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临时导师”制是进行早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环节。“临时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使医学生的科研能力迅速提高,收效显著。教学监督与管理机制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学组定期检查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确保该项工作落实到位,避免有些“临时导师”因日常医疗工作繁忙,更多注重临床基本诊断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杜绝了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不严格要求自己,进而达不到真正的训练目的和要求现象的发生。

综述和科研设计的撰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研的动态信息,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重要步骤。本研究通过专家组集体对学生的综述和科研设计进行量化评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及统计分析,保证了对科研角色平台实践效果的有效评价。

建立科研角色平台对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角色平台的建立得到了“可行且有显著优势”的客观评价,值得在今后继续实施和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推广。

[1]吕祥,胡国华,刘静,等.关于培养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167-1169.

[2]雷德亮,陈富舟,谷蔚琼,等.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5,26(5):74-75.

[3]张云,乔敏,王世鹏,等.对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实施早期科研训练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4,3(2):19-21.

[4]赵丹玉,柳春,王艳杰,等.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32-34.

[5]谷蔚琼.关于长学制医学生早期从事科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2007,17(10):1274-1276.

[6]欧凤荣,时玥,时景璞,等.关于强化长学制医学生临床科研方法课程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4):636-640.

[7]程仕平,张红.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建设适宜环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79-1280.

[8]师天燕,蔡玉斌,陈培刚,等.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途径的实践与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46-48.

[9]俞燕.以导师制为平台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J].职业时空,2011(11):117-118.

猜你喜欢
综述医学生实验组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持之以恒反“四风”——我省正风肃纪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