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与高职高专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关系研究

2013-09-01 08:58张秋莹马素好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承受力实验课挫折

张秋莹,马素好,沈 键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压力、就业与竞争压力等作用下,其心理存在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巨大的心理压力、多重的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加上其意志品质中的脆弱性,易引发种种悲剧,使全社会对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1]。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挫折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理论学习和设置挫折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挫折、分析挫折、面对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进而战胜挫折的教育过程。然而我国高校挫折教育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挫折教育的实效性还较差。如何高效地开展挫折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之一。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二班学生共72人作为实验组,在同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二班除外)中随机抽取72人作为对照组A,在黄河科技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82人作为对照组B。

1.2 统计学分析

1.3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

运用《完美性格测试手册》中的“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进行调查,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果。总分为0~40分,提示受试者心理承受力弱;41~80分,提示受试者对某些特定挫折的承受力较强;81~120分,提示受试者受挫力强[2,3]。

1.4 挫折情境的设计与实施

1.4.1 挫折情境的设计 心理承受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高心理承受力必须处在一些挫折情境中。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完整和成熟的人格。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对大一新生的挫折教育应以人际交往技巧和学习指导等为重点,对大二学生的挫折教育应以学业和恋爱交友等为主,大三学生面临的挫折主要是就业挫折[4]。本课题研究从大一开始,延续到大二,共一年半时间,所以挫折情境的创设选择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进行。

1.4.2 挫折教育的实施 在设定实验组、对照组后将“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分发给研究对象,要求其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就量表中给出的题目按实际情况进行测评,当场回收。我校与黄河科技学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前测。

挫折教育的实施主要针对实验组学生,固定实验课带教教师,采用“单盲实验”方法,实验期间实验组学生没有接触过挫折承受力教育的相关课程,对照组A与对照组B学生沿用原有实验课教学模式。(1)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实验教学部分(大一期间):建立第二课堂,成立解剖讨论小组等学习团体,多次组织开展各种相关竞赛活动,要求实验组学生参加;晚自习增设解剖实验课,要求实验组学生全部参加;加强对实验组学生的考勤,明确纪律要求。(2)机能实验教学部分(大二期间):实施较为“苛刻”的教学方式,并严格考核制度,将实验课考勤、纪律遵守、动手操作、实验报告书写、卫生打扫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计为平时成绩,与期末实验操作成绩一并计入总成绩,事先告诉实验组学生总成绩将列为“专升本”考试名额的首要参考指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刻意强调。

在期末实验操作考核前20分钟再次下发“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A学生测试情境完全相似。我校与黄河科技学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达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后测。

2 结果

2.1 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调查结果

测试结果见表1,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实验组前后测纵向比较:实验组学生后测中处于承受力强的学生占52.8%,明显高于前测;而后测承受力弱的学生占4.2%,明显低于前测。

3组后测横向比较:实验组承受力强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A(20.8%)与对照组B(24.4%);承受力差的学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A(20.8%)与对照组B(12.2%);3组学生承受力处于中等范围的人数相当,提示实验组学生目前受挫能力强于对照组。

表1 3组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测试结果[n(%)]

3组前测横向比较:3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P>0.05,提示实验组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与对照组A与对照组B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实施挫折教育前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处于同一水平。

实验组前测、后测纵向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说明实验组学生前后测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组后测横向比较:3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5,实验组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分别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SD法分析显示,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2 3组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s,分)

表2 3组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s,分)

注:实验组前后测纵向比较 aP<0.05;3组前测横向比较 bP>0.05;3组后测横向比较 cP<0.05

实验组 对照组A 对照组B前测后测26.29±7.26 26.47±6.78 25.52±6.21b 30.58±6.34a 25.44±7.20 25.85±6.35c

2.2 考试成绩

本次实验课成绩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0.05,说明实验组学生成绩与对照组A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A(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实验课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实验课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人数 成绩实验组对照组A 727275.26±8.8371.71±7.93

2.3 学生心理素质评价

本项目由辅导员和带教教师共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A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能力、动力机制、个性品质、人际交往等几方面[5]。综合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P<0.05说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实验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心理素质得到广泛提高(见表4)。

表4 教师对两组学生心理素质综合评价结果[n(%)]

3 讨论

本研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年龄普遍偏小,“90后”几乎占98%以上;入学时由于成绩不理想,普遍存在自卑感;高职高专学生谈恋爱现象普遍;高职高专毕业生与其他本科毕业生相比,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由于不愿放低身价而造成就业压力逐年攀升等现象[6~8]。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由此引起的心理调节障碍甚至心理障碍几率也相应增加。心理学家认为,人体存在一种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系统,它能通过否定、主客观归因、自我辩护、升华、转移等方式减轻不良情绪对个体的影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一些学者借鉴医学预防接种模式,通过人为地创设挫折情境,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断克服挫折,在心理上对挫折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激活上述免疫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9,10]。本研究选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中创设挫折情境,以往以实验课作为挫折情境素材的研究并不多。而我校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要想在3年时间内很好地掌握所有医学课程内容并非易事,85%的学生选择继续接受本科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省内本科院校较少,导致“专升本”名额有限,因此,区区5%的机会使得准毕业生竞争激烈。我们抓住学生这方面的心理设置挫折情境,效果显著。

实验组与对照组A学生考核模式完全相同,表3显示,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A,充分反映出心理素质对考生的影响很大,据监考教师反映,实验组学生考试期间普遍表现沉稳,气氛相对轻松;对照组A学生整个考试期间普遍紧张,偶有尖叫、哭泣与晕倒现象。挫折承受力量表测试结果显示,经过挫折训练后,实验组学生心理承受力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B。究其原因:(1)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要勇于面对,同时认识到挫折也有两面性。如晚自习增设解剖学实验课,开始时学生不适应晚间气氛,“被迫”进实验室,后期却要求多开设晚自习实验课以增加学习机会,从而使解剖学知识得到强化。(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要求实验组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失败后引导他们找出失败原因,防止归因片面化。(3)承受力差的学生本身起点较低,年龄偏小,但可塑性强,经过一段时间的挫折教育后,更能表现出惊人的变化。高职高专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为防止挫折打击过大,超出个体的耐受力,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建议学校与团委合作,适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6]。

对学生心理素质综合评价显示,实验组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兴趣增加,性格趋向乐观、开朗,更加愿意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交流失败经验。由此可见,挫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不再惧怕挫折,反而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一切后果,个体性格也由内向向外向转变,心理素质更加完善,如果延长挫折教育的时间,相信会收到更加突出的教育效果。

4 结论

本次实验历时一年半,通过提供适度挫折经验、适宜的挫折频率,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勇敢面对挫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但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实施方法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采用。在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同时,应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1]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1):83-84.

[2]刘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8.

[3]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4]张娟.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5-18.

[5]潘孝富.论素质教育的心理素质评估[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7(4):12-13.

[6]何丽.关于高职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1(30):169-170.

[7]满红霞,黄雅娟.高职学生挫折教育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8):93-94,112.

[8]魏晋童.高职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4-48.

[9]王迎迎.论如何在挫折教育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湘潮,2011(12):102-103.

[10]陈淑菊.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4(1):66-69.

猜你喜欢
承受力实验课挫折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挫折使我更坚强
有趣的实验
挫折
骆驼之死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活需要挫折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