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药敏分析

2013-09-20 06:17黄建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广谱氨苄西林内酰胺酶

黄建军,叶 红,孟 蓉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a.输血科,b.检验科,四川 彭州 611930)

肠杆菌科细菌是造成尿路感染、血液感染、医院及其相关机构的肺炎及各种腹腔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长期和广泛使用,病原体的耐药随之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监测抗菌药物敏感性可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发现和提示细菌耐药机制的存在,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减轻患者痛苦[1]。为此,笔者对我院2012年临床分离的821株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及临床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肠杆菌科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2012年彭州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及门诊患者的送检标本,包括呼吸道(痰液、咽拭子等)、分泌物、脓液、血液、尿液等并从临床分离出非重复致病菌。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的相同病原菌只取第一株。

1.2 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至菌种的水平。监测药物同文献报道[2]。药物敏感性试验用仪器微量肉汤稀释法。实验结果解释按CLSI2011年标准。折点判定按照CLSI2012年规定折点,判定耐药、中介和敏感(本研究结果将中介和耐药一并划分为耐药),比较不同细菌的对药物敏感率的变化。质量控制:以标准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和粪肠球菌ATCC29212作质控菌株。每次质控结果符合CLSI的质控要求。菌株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3 统计学方法 用Whonet 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 共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82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09株,大肠埃希菌242株,阴沟肠杆菌86株,产气肠40株,产酸克雷伯42株,其它肠杆菌科细菌102株。痰、尿液、分泌物分别占60%、12.3%、7%。

2.2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率(%)见表2、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2012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肠杆菌科细菌数据而言,碳青霉烯类仍然很敏感;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比较敏感;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敏感率不高。

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最敏感,对氨基糖苷类也很敏感。敏感率较低的抗生素有头孢一代头孢唑林、磺胺类复方新诺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敏感率降低是由于产生了一些耐药机制: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产生的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灭活抗生素;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生,能够水解青霉素、广谱及超广谱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且能被克拉维酸抑制;产生质粒介导AmpC酶水解头孢菌素;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外膜孔蛋白的缺失。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对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较敏感。加酶复合制剂的药物敏感率略高;氨曲南敏感率较低;头孢唑林敏感率为0,磺胺类复方新诺明较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低,是因为产生了β-内酰胺酶通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作用,使产酶菌在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能存活;ESBL的产生能够水解青霉素、广谱及超广谱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且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由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能使耐药谱扩大且不被克拉维酸抑制[3]。产酸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均为100%,对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均较敏感,对四代头孢敏感率较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低,主要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ESBL和AmpC酶等能够水解或灭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造成对抗生素的耐药[4]。阴沟肠杆菌依然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最高,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氨基糖苷类敏感率很高,而对大部分头孢类药物都较敏感,而青霉素类敏感率低,阴沟肠杆菌的敏感率降低与细菌产生的ESBLs及其AmpC酶有关,ESBLs是由细菌质粒介导的,而AmpC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产生去阻遏型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AmpC酶是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通常情况下这种酶低水平表达。但在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存在时,酶的产量会大大增加,因此又称诱导酶。在阴沟肠杆菌中,常见同时产ESBLs与高产AmpC酶菌株[5]。产气肠杆菌对大部分头孢类均较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等大部分药物较敏感,敏感率都在80%以上。产气肠杆菌主要是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低,可能是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造成β-内酰胺酶、超广谱 β-内酰胺酶和 AmpC酶的产生导致[6]。

表2 821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常见抗生素敏感率(%)

表3 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率 (%)

目前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药物为碳青霉烯类;其次为拉氧头孢和四代头孢;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较敏感;对三代头孢、青霉素类和磺胺类敏感率较低。肠杆菌科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敏感率很高,对一代头孢的头孢唑林几乎不敏感。周忠华等研究亦发现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率为0.0%,三代头孢类药物、哌啦西林/他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率低,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率高[7]。质粒介导的ESBLs和去阻遏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8]。肠杆菌科细菌对抗生素药物敏感率有下降趋势不容乐观,敏感率下降会造成抗生素药物对细菌作用减弱,最终导致已经控制的致病菌重新感染流行,感染治疗面临困境,感染患者病死率增加,给社会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抗生素对细菌敏感率的控制迫在眉睫。

[1] 肖永红.全面应对细菌耐药的公共卫生危机[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3):1-4.

[2] 吕媛,郑波,李耘,等.Mohnarin 2009年度报告: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杂志,2011,27(5):340-347.

[3] 赵庆英,刘德梦.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31(4):191.

[4] 张文利,沈定霞,李星萍,等.产酸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6):621.

[5] 张永利,顾怡明,张杰,等.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481-484.

[6] 陈晔,王晓辉,孙芳卿.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的耐药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66.

[7] 周忠华,刘华,杨静,等.血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及药敏结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1(4):93-94.

[8] Goyanes M J,Cercenado E,Insa R,et al.High rates of antimicrobial co-resistance among Enterobacteriaceae: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clinical isolates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to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J].Rev Esp Quimioterap,2007,20(2):216-221.

猜你喜欢
广谱氨苄西林内酰胺酶
氨苄西林钠合成工艺研究
产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厦门大学科学家发现乙型流感的新型广谱中和抗体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浅谈国产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杂质谱及生产工艺
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HIV-1疫苗研究进展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