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那韵那味

2014-03-08 12:04葱丛
文学港 2014年10期
关键词:石径小杨阿婆

葱丛

张家山那韵那味

葱丛

生逢月圆,与月结缘。年年值此,晚赏天上圆月,日听秋风低语,且看陌上风起,细数流年时光。轻叹不惑犹昨日,天命已是迫于前,若不纵游那山水,岂非有负我年华?

自上次相见岭之约,且赏且摄,且行且止,悠然往返,诗文相和,尽得游乐之趣。今日出行,再次邀呼娴友相伴共赏张家山那韵那味,这次喜得爱好摄影的友人柏君及其同学小杨欣然同行,顺道一起相接娴友,遥见其一身旗袍款立路口,惊问你是赴宴,还是驴走?

(一)

细读《白云深处访桃源,绿水险坑寻飞瀑》一文,文峰论坛资深写手天涯先生开篇描述:“西乡黄坛有桃花源,那里白云悠悠,青山环绕,小

溪流水潺潺,深处有数户人家,村口有古枫数棵,郁郁葱葱,远远望去,恰如一幅水墨画。”

驱车直奔“桃花源”方向,幸喜小杨曾来过一次,隐约有印象。经黄坛水库近侧人家指点,汽车盘坡转径,直达山巅,遇村而停。

山巅之村即为张家山,村口景色与一般寻常高山人家无异,静悄悄的,不闻人语欢声。张家山之所以久入我耳,只因少时邻里一阿婆娘家即为此村,故我们均昵称她为张家山婆,但踏足其地,却还是首次。

整个村庄依山势而建,或高或低,错落有致。从村口左侧石径小路望去,一座红墙褪色的老式房子依山垒石,亭亭耸立,古韵不言自来,一种油然而生的徐徐心神,沿着这乡间小巷静静流淌。娴友一袭旗袍,行走其间,相得益彰,巧然入景,柏君镜中一现成模特儿立现眼前。

沿整洁的石径小道行去,三五位老人正在聚谈,估计已看惯了如我等闲来观景之众,友善招呼。得知此村原本也有二百多户人家,如今少壮之辈均携妻挈子或出外就学或打工,在山外另立门户,这悠悠张家山仅留得几位恋旧的老人坚守于此,静听山风,安度晚年了。

视其居,文革风俨然可见,门首上刻“勤俭之家”,是盛行过几年的不规范简化字,供奉佛像的中堂上毛主席语录尚红字灼灼,房门上“走大寨道路,学大庆精神”隐约可见。有意思的是木壁之间还贴有一张少见的静思语录,“口说一句好话,如吐莲花;口道一句恶语,如吐毒蛇”,“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温情”,一句句醒世短句,满含朴素的人生哲理。我们赞叹老人把这间木屋收拾得如此整洁素雅,道地与房檐上一排绿郁葱花与幽兰,衬着黛色砖墙,引得我们留影连连。

老人居家相对的是一级级台阶,依山筑石,又是一户人家。芊芊岁月摇曳着潺潺往事,娴静若水,沿阶而坐,款款留影,深紫色旗袍配黛色石阶瓦房,素描浅画,烟水古典,浑然一体。细瞧那石阶尽处,有一白色陶瓷洗衣槽安置于门口,刚好摄入镜头,宛如古装戏中穿帮镜头一般醒目,惹得众人大笑不已。

(二)

村民热情指点我们前去石径转角处,瞧瞧那方神奇巨石。因在天涯游记所附照片中已瞧过其形,知道这是一块会唱歌的石头。

手指轻轻掠过这方长长条石,色呈青青,历经岁月,通体光滑圆润。这方三角地,是村中三条石径的汇聚之地,想必这是世世代代村民农闲纳凉的谈天说地之所。

我请路过的公公详解一下奇石来历,他说自他懂事起,这方青石即已横卧于此。想必是先祖慧眼独具,识得此石异质,或于溪中或于山间搬迁此处公共地,供子孙后代憩息玩赏。

他拾起身旁小石子,轻击青石不同部位,侧耳细听,果有金属铮铮之声不绝于耳,清脆动听。而今村空人稀,若是珍品,会否被闻名而来的不良之徒盗走?我心正疑,老人指点条石下方新垒的垫石说,此处正是觑石之人的撬痕。

若果是一方陨石,则是上苍赐福于张家山子民也。愿此石永存,福祉归民。

(三)

行过会唱歌的条石,石径斜上,举目所见,满眼都是残墙断壁,这一片废墟庭院,令人心中生出许多的痛。我嘴里不断叨念着:“哎,这祖居之所,怎会如此任其倾倒?”

那高高的门庭,青藤萦绕,石臼横卧,庭院内青草靡靡,无以踏足。那阁楼之上的木箱子还泛着初嫁的漆红,如今却破落地任其暴露室外。

小杨寻得一户阿婆家,去年今日此门中,年迈阿婆瞧一众年轻人拥入村来,欢喜地搬出条凳,让大家休息喝水讲大道。而今路过,只见阿公一人独倚木门,小杨大声相问阿婆可好?阿公淡淡一笑,今年初春阿婆已“回家”老去了。

我入得阿公厨间讨得一口水喝,齿间留香,得知那茶水之中竟是掺入了一味从后山采摘而来的树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秋水煎茶,茅斋陋巷,雨醉云醒。

行一段曲径,黛砖残留,花窗依旧,遥想昔年,炊烟袅袅,鸡犬山田,这张家山也数得上黄

坛一大村,算来也有二百余户人家。我请肩负枯枝而来的老人稍息一边,想细听一下这张家山的前世今生。

老人娓娓道来,这张家山想来也有五百余年历史,落户拓地以张姓为始,故名张家山,而今历经变迁,却以王姓与麻姓子孙得以在此繁衍。

残垣门首的一口古井,条石围成,水清依然,见证着张家山的世代沧桑。老人说这井与村几近同龄,曾是酿酒佳液。而今久未清理,井底积物可见,井口蛛丝布网。

我蹲坐井侧,叹息之余,目光所极,秋和气爽,虽是残垣颓壁,然青藤绕柱,这一抹绿意,沿着窗台一直延伸到过去,如同一册古书,印着浅淡斑驳的碎影,也别有一番复古情调。

心随景转,伴着遐想和豁然,遂开心留影,那灰墙、绿叶,衬着一点红衣,嫣红着张家山那往事的烟絮。“野村荒草蓬,石径久人空,何故入秋画?飘来一点红。”竟也灵动传神,韵味无穷。

(四)

出得张家山莓苔石径,沧桑流转,秋波光影,气爽节和。眼前稻穗由青转黄,秋色渐现。我们仿佛从上个年代回到了现实之中。

小杨驱车先去山脚等候,我们三人沿山间小径徒步而下。转过村前红墙小庙,一棵枝茂叶盛的古樟独立岭巅。

倚樟观景,但见山川明净,风泽清旷。“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妙意境,美还真。天涯先生留雅韵,桃源是处不须疑。

沿路而下,落叶铺落山径,道旁古树苍茂,天然妆点,风景独具。这一段山间古道显然是昔年张家山通向山下的主要通道。

两边最有特色的是红枫密布,枝干高耸入云,想是经年繁衍,已成一景。初秋之季,红枫尚未美到极艳处,细看那挺拔树干,树筝之间,竟如一只只巨眼送波,顾盼生风,煞是有趣,我赶紧叫柏君摄下如此可爱的发现。

行至山腰,有一路廊依旧貌复修,供行人驻足,由此可见,张家山子民也是爱极了这段留下世代足迹的古道的。

古道之侧,小溪淙流,各色蜻蜓飞舞其间,惹得爱摄影的柏君屏息拍下蜻蜓丽影帧帧,风姿种种。先行驱车而下的小杨久等不及,又返身上岭来应接我们,我笑言,这一岭而下,我们摸遍了棵棵树干,赏尽了只只蜻蜓,漫步在这样的画山绣水之间,岂有不慢之理?

松篁夹道,微雨骤降,我们一行四人满揽张家山那韵那味,欣喜由心,随遇精彩,迤逦行至山脚。

且见岭下一户山村别墅,庭院内小桥水池,蔷薇满架,门口静立二石,左刻“金山石”,右描“银山石”。试想一下,这山下有此等金山银山可捞,张家山子民弃那祖居山寨不顾,下山赚金捞银,博取如此财富,也是必然的了,于是我等轻掬一缕秋阳,踩动油门,释怀而归。

(选自《早春》2013年秋刊)

猜你喜欢
石径小杨阿婆
在『缺憾 』中寻找美
怨回纥·茶煮红英疾
山行
山村早行
示 己
小镇阿婆茶
言辞谨慎
阿婆
小杨的外卖
另类的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