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佤族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2014-03-11 11:17李宇鹏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沧源佤族闲暇

李宇鹏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6)

云南沧源县佤族是一个典型的农耕山地民族,休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独有的文化模式是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和塑造的结果。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所获取的实证资料,尝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分析研究云南沧源佤族的休闲生活。

一、沧源佤族四村及田野调查过程

沧源,古时称佧佤山区或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全县辖6乡4镇,93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国营勐省农场,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4%,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1%,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汉、拉祜、彝等20多种民族杂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主要荟萃之地。[1]本研究共涉及到四个村寨,分别是勐董镇坝卡村、班洪乡班洪村、单甲乡单甲村和糯良乡糯良村。

坝卡村隶属城关镇勐董镇,有8个村民小组,461户,1843人。全村耕地面积3500亩,其中,水田面积1755亩,旱地面积1745亩。2010年,坝卡村民人均收入为3524元,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2011年全村种植烤烟1700亩。班洪村有9个村民小组,273户1197人。全村土地面积57785亩,耕地面积3427亩,其中,水田面积1525亩,旱地面积1902亩,林地面积50435亩。单甲村所在地海拔为1800~1900米。村内共359户,1300多人。全村人均耕地6亩,2010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畜牧业,主要支出就是购买食品(海拔高,粮食和肉类需要购买)。为发展经济,村内近些年开始种植核桃和竹子,核桃共种植11000多亩,现成活8000多亩。竹子合计种植3700多亩。糯良村海拔1700~2200米,村内共10个村民小组,557户1989人,村民人均林地18亩左右,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茶叶、核桃和竹子。

根据实地情况、调查情境、调查对象意愿和调查者专业判断等综合因素来选取调查访谈对象。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生活时间分配情况、闲暇行为和对闲暇的态度三方面,共47题。研究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每个村寨各50份。问卷回收率为百分之百,仅1份废卷(调查对象完成部分问卷内容后,因临时外出无法继续接受调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沧源县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男性占52.2%,女性占47.8%;年龄结构中16-25岁占15.3%,26-55岁占61.5%,55岁以上占28.8%;民族构成中佤族占79.7%,汉族11.6%,傣族4%,彝族1.2%,拉祜族2.1%。本次抽样调查,样本人口的结构中男的占73.9%,女占26.1%;年龄结构中16-25岁占16.1%,26-55岁占53.8%,55岁以上占30.1%;民族构成结构中佤族占83.9%,汉族占7.5%,傣族6%,彝族占1.5%,拉祜族占1%。两种数据分别给出了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和民族结构的比例。可以看出,除性别比有较大差距外,样本的代表性较好。

二、佤族休闲生活定量研究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抽取的样本数据的基本情况为:性别构成,男性147人,约占调查总数的73.9%;女性52人,约占调查总数的26.1%。在传统佤族社会,家庭中男子为中心,女子处在一种被支配的地位。因此入户调查时,只要有男性在家,几乎都是男性接受调查。因此,男性调查者数量远远高于女性。年龄构成,16-25岁(青年组),32人,约占调查总数的16.1%;26-35岁(中青年组),43人,约占调查总数的21.6%;36-55岁(中年组),64人,约占调查总数的32.2%(其中36-45岁,40人;46-55岁,24人);56岁以上(老年组),60人,约占调查总数的30.1%;民族构成,佤族167人,约占调查总数的83.9%。汉族15人,傣族12人,彝族3人,拉祜族2人。本次调查,有一个村子的民族成分全为佤族。从样本中也能看出,佤族调查对象远远高于其他民族。文化程度,未上过学39人;小学91人;初中53人;高中或中专7人;大专及以上9人。其中,小学及其以下学历的约占65.3%,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的甚至不到8.1%。可见当地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职业状况与主要工作地,除22人为个体户(9人在县城做生意,主要工作地在沧源县城,13人在村里经营小卖部),另外177人主要工作地为本村或本乡;家庭收入来源及年收入,1000元以下,7人;1000-2000元,13人;2000-3000元,15人;3000-4000元,31人;4000-5000元,45人;5000-10000元,31人;10000元以上,16人;缺失值为41。家庭主要收入分为农业、外出务工和个体经营(做买卖)三种,其中,缺失值为17,农业收入为主的71人(约占35.7%),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89人,个体经营为主的22人。

村民生活时间安排情况。尽管本研究已将生活时间简化为劳作时间、生理需要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四大部分,但实地调研过程中,村民们都表示无法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唯一能清楚表明的就是睡觉时间,如21点至7点。这体现佤族农村社会的一大特点,即时间观念模糊,闲暇时间与劳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等界限并不清晰。

村民休闲行为和休闲态度。在问卷所列出的休闲行为中,沧源佤族地区村民最为青睐的是看电视、看VCD等(选择率为100%),其次是与他人聊天(169人,约占84.9%)和走亲戚、拜访朋友(137人,约占68.8%),还有部分人会参加宗教活动(如参加泼水节,去寺庙祭拜等),打麻将(或扑克)的人只有19人,其中,只有7人会在闲暇时间进行赌博。在对待看电视的态度上,165人(约占82.9%)认为“没事时可以看,不要整天看”,147人(约占73.9%)认为“能增长见识”,77人(约占38.7%)认为“能打发时间”,还有8人选择“浪费电,少看为好”。在对待赌博性麻将和扑克的态度上,196人(约占98.5%)选择“会上瘾,不打或少打为好”,35人(约占17.6%)选择“能消磨时间,没事可以玩玩”。

村民的休闲态度。在“与5年前相比,您的闲暇时间”一题中,96人选择“减少了”,约占48.2%;50人选择“增多了”,约占25.1%;17人选择 “和以前差不多”;15人选择“很难说”;还有21人表示无法选择,值缺失。在“与5年前相比,您的休闲活动”一题中,155人选择“和以前差不多”,7人认为“丰富了”,2人认为“单调了”,6人觉得“很难说”,缺失值为29人。在“想不想增加闲暇时间”方面, 47人表示“非常想”,106人表示“想”,二者合计约占76.9%;11人表示“不想”,32人表示“无所谓”,缺失值3。被问及“闲暇时间一般在什么地方”时,100%的村民选择“自己家”。

村民休闲生活的影响因素。在阻碍休闲的主要因素方面,101人表示“农活太重”,48人表示“家务事太多,没时间”,二者合计约占74.9%;47人表示“没钱玩”,55人表示“周围没有玩儿的设备”,还有极少人选择“家人反对”(9人)、“对玩儿没兴趣”(11人)和“身体状况不好,没法出去玩”(9人)。在家庭支出中,“吃饭、穿衣”选择率为100%,“外出旅游”和“上缴税收”无一人选择;其他选项中,126人选择“购买日常用品”,83人选择“看病”,62人选择“子女教育”,43人选择“人情世故”,31人选择了“赡养老人”。尽管无法从非概率抽样获取的样本推论总体水平,但可以从199份问卷中窥得一些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村民休闲方式单一;劳作时间过长,影响村民闲暇时间;村民的支出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开支,用于休闲的几乎没有;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村民认为日子越来越好的同时,还觉得生活比较平淡,也觉得生活有些累。

三、佤族休闲生活定性研究

本研究共涉及48个深度访谈个案,在掌握访谈对象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后,访谈内容主要集中在村民对休闲含义的认识、对休闲的主观评价、对当前休闲状况的评价即对未来休闲状况的期望问题,大致从影响村民休闲生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方面进行研究。

影响休闲生活的社会因素。在沧源县新农办的“2012年新农村建设总结”报告中讲到:“把劳务产业做成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2年全县共输出14173人次”。这充分揭示了沧源佤族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多。前文定量资料从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这一特征。在本研究涉及的四个村寨中,糯良村劳务输出最为明显,村支书说:“我们村除了老的就是小的,你看到的,在村里的年轻人要么是学生,其他的以前肯定都在外面打过工,不习惯或者吃不了外面的苦才回来的。”村支书的说法在很多个案里都能得到验证。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说:“我们家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下我们两口子,孩子们还年轻,都希望出去闯一闯,看一看。我们现在自己还可以劳动,就随便他们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在提高农村家庭收入的同时,无疑把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紧紧束缚在了土地上。村民说:“我就觉得我现在比打工还要忙,那会不加班了可以睡懒觉,周末加以逛街、逛公园,还和厂里的老乡去唱卡拉OK,但现在基本上没有时间。我不仅这里开着店,家里还有着农活,平时家里由爸妈帮着,遇到插秧割谷子的时候还是得回去,所以比较累。”也有人表示:“现在肯定比过去更忙了,原来家里的田地女儿女婿也帮忙,现在他们出去打工了,就只有靠我们老俩口了,一天忙到晚。”还有人说:“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人比原来更忙了,原来干完农活就在家里呆着,现在很多人都出去打工,想办法赚钱,活都留着给老人干。”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失直接影响村民的闲暇时间,影响农村休闲状况。

影响休闲生活的经济因素。2013年沧源县新农办关于新农村建设总结中写到:“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多措并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一是依靠区位优势,拉动烟草产业的发展。2012年全县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4200亩,实现鲜叶总产量达40125担,单产2.83担,实现农业总产值2634.65万元,亩均产值1855.39元,干烟斤价13.13元,实现纯收入1661.01万元,亩均纯收入1169.73元。二是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51.25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三是竹子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县累计完成竹子产业种植达46.43万亩。”除烤烟、核桃和竹子,本研究的四个村寨还有橡胶、木薯、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村寨发展畜牧业拉动经济发展。于是,村民们不再有农忙和农闲之别,一年四季,农事满满当当。在坝卡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是这样安排的:1月和2月时候忙着犁田、翻地,备耕、种甘蔗;3月到5月就忙了,要栽秧、种玉米,还要砍甘蔗,烤烟也是这时候种。种烤烟是个细活,需要的人力多,比较累人,另外,5月雨季也来了,路就不好走了,就觉得更累了。6月和7月就,慢慢收烤烟了,一直到8月,除了烤烟,还有核桃、油菜也要收,一天到晚都不得歇。9月、10月收水稻,一直忙到11月。12月份倒是相对空闲点,一年到头就那个时候可以休息一下,准备过年。正如村民所说,“虽然种田赚不了几个钱,但不能荒啊。原来一下雨就在家里呆着,现在还得去林地里看看。”“现在,我们还在林地里种了树苗,竹子,原来都是不种的或者是自己长的,现在政府组织大家去种,长大了会有人来村里收,能增加农民收入。原来就是种点水稻和玉米,没事就在家休息。现在没有办法,大家都去赚钱,你不可能坐在家里吃闲饭吧,那样会被人笑话的。我们佤族还是比较吃苦的。我和我老伴今年还种了几亩地的烤烟,烤烟最需人力了,要培土、种苗、施肥、打农药,很辛苦的,现在到了收烤烟的时候,晚了叶子的质量就不好了,卖不出好价钱,要不是这几天下雨,早就去收烤烟了。”研究表明,沧源佤族农村当前主要任务还是发展经济,在市、县政府的指导下,乡、村多管齐下,努力改变增加村民收入。烤烟、核桃、竹子、橡胶、木薯、甘蔗、茶叶、油菜等经济作物与水稻、玉米共同组成的种植业,让村民起早贪黑,种完这个种那个,收完这种收那种。荷包鼓了,闲暇时间却少了,一年到头,忙忙碌碌。

影响休闲生活的文化因素。佤族传统文化对村寨休闲状况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佤族饮食文化中,“好饮茶”是重要的一项。“阿佤一般不喝泡茶,饮的是苦茶(浓茶)……佤族煎饮苦茶一般在中午和晚上……到了晚上,每户都要烧旺火塘,上年纪的老人和中年人围坐在火塘旁,边谈论农活、民俗民风,便煎饮苦茶。如果邻舍亲友来串门,总要敬上一盅苦茶。”[2]村民“与他人聊天”的休闲行为就不难理解。村民口中的“狂欢节”也源自佤族传统民俗。摸你黑节可热闹了,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共三天,都会在县城的重要路口和人民广场放置事先用各种药材和原料制成的黑浆,活动开始大家就可随便使用任何地方的黑浆往人身上摸。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也有,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可以相互摸。[3]在节日期间除了摸你黑之外,还会开展各种佤族传统活动,如斗牛、组织歌舞比赛等等。那几天全县的人都会来到广场参看节目,就是离县城较远山区的,也会赶到县城,有的早上来,下午坐车回去,城里有亲戚朋友的就住在亲戚家。乡镇和村里不会举行摸你黑,也不会怎么去庆祝,大家都到县城去玩。一些村民告诉我说:“其实我们佤族原来是没有摸你黑节的,这个节日是由我们佤族大人给小孩摸锅灰发展而来。大人抱着小孩去别人家串门,若天黑晚回家,主人都会从厨房拿一点锅灰抹在小孩的额头上,目的是消灾去邪。所以摸你黑节一方面有去邪的意思,同时由于黑浆都是用中药材制成的,也可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有限的休闲时间中,由于传统风俗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引导,当地人民的休闲生活更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和民族性。

四、结语

在现代化进程中,受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沧源佤族的休闲时间减少,休闲活动单一。从社会层面看,人口规模与结构影响着村民休闲状况。在沧源佤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人口数量减少。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留在土地上的则为高龄劳动者,劳动时间较长。从经济层面看,为发展经济和创造更多财富,村民农事安排相较更加紧张,劳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减少。从文化层面看,佤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在政府引导下,帮助佤族村民在有限的休闲活动中选择了相对健康、积极的文化内容。但总体上讲,沧源地区农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并不高,人们的休闲状况并不理想,要改善农村休闲状况,转变村民的生计方式是关键。沧源佤族对“休闲”一词的误解较深,甚至将休闲与“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等同,应注重宣传和引导村民文明健康的休闲文化,让村民逐渐认识到安排好闲暇生活和选择丰富休闲活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佤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

猜你喜欢
沧源佤族闲暇
人在何时最清醒
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试论沧源崖画与佤文化的传承
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