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深度教学思路

2014-03-21 09:33沈庆九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4期
关键词:闰土二嫂王老师

◎沈庆九

沈庆九,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责任编校:秦晓燕

《故乡》写作于93年前,怎样教学《故乡》,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地气”呢?山东省新泰市王正玲老师教学《故乡》,“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的方法值得我们关注。

一.以《故乡》 的“地气”为切入点

文本的“地气”指能够贯通文本脉络,深入文本内核的东西。一个文本犹如一个矿藏,该如何入手发掘才能利益最大化?教师就要对文本有高屋建瓴的俯瞰,发现文本的“地气”——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点,带领学生由此入文入境。

《故乡》写作于1921年,距今93年。93年以来, 《故乡》的形式没有变,内容没有变,一直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世人的眼光、口味在变,教师教学的观念在变,教学《故乡》该以怎样的方式切入文本肌理,恰到好处地走进《故乡》的精神世界呢?

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先后登场,在“我”面前展示了故乡的不同侧面。从这两人身上,“我”感受到了故乡的巨变,内心生发了无边的伤感。这两个形象,彻底打破了“我”对故乡的美好印象。“我”对这两个人的态度感受就是“我”对故乡的态度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也就是《故乡》存在的价值所在。所以,“我”情感的变化就是这篇小说最具“地气”的地方,由此切入就能贯通文本脉络,深入文本内核。所以,教材在练习设计中特别强调对“我”的情感理解。

而王老师就是以“我”为主线解读《故乡》,发现《故乡》 地气的。王老师在课堂教学第三个环节中,反向立意设置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我’见到久别的故乡人,会怎样的滔滔不绝、互诉衷肠呢?”以此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王老师以“我”对闰土和杨二嫂“说不出话来”和“无话可说”作为切入点,较好的把三个人物关系串联起来,课堂教学不蔓不枝,充满理趣意味。

“和杨二嫂对话”环节中,师生探究杨二嫂的为人,王老师用朗读的方式演绎杨二嫂说话的尖酸刻薄,体会“我”对杨二嫂的情感态度;“和闰土对话”环节中,王老师重点揣摩闰土内心,和少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感受闰土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深深地体悟“说不出话”来的内心失落与伤感。教学到此似乎也很圆满,但王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综合比较:“我”对他们两人同样无语的原因是否一样?这就把课堂教学引向了纵深。这就是充满理趣的课堂教学。两个人代表着故乡的不同阶层,尽管无语原因有别,但结果是一样的。从“我”对两人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探知“我”对故乡的情感,也就自然过渡到“与‘我’对话”环节,深层次地感受“我”的内心。

这节课,王老师沿波讨源,探幽寻微,她的教学设计联通了文本的地气,有条不紊地带领学生把“我”的“精神故乡”游历了一遍。

二.以学生的“地气”为教学起点

学生的“地气”指学生对文本的原初阅读体验,他们的兴趣所在、疑惑所在,这是整个教学的起点。

初中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强调,小说阅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接地气”的《故乡》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最大限度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故乡》作为一篇小说,没有跌宕的情节,似乎不吸引人;语言又富于抒情性与哲理性,学生不是非常理解。怎样读出《故乡》的理趣、读出《故乡》的情趣?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是什么。——这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曾让学生读《故乡》,读完后写出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最受关注的是这三类。一类关注的是杨二嫂的语言、外貌,如“哈,胡子都这么长了”“真是贵人眼高”“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细脚伶仃的圆规”等;二是关注到少年闰土在西瓜地里刺猹的形象,和中年闰土的那一句“水生,给老爷磕头”;三是喜欢那么一句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而王老师的学生印象深刻的情景、画面是什么呢?杨二嫂尖酸刻薄的话语和一个细节(杨二嫂拿母亲手套);现实中萧索荒凉、毫无生机的故乡,“横”一字的妙处;“迎”和“飞”的运用;记忆中美丽的故乡、活泼的少年刺猹的画面等。

这不禁让我想起,三十年前我读《故乡》时不也是如此吗?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课后和同学调侃“水生,给老爷磕头”的情景,称高瘦的同学为“圆规”,有时还拿腔拿调地朗诵那几句描写优美、富有哲理的句子。而现在,学生感兴趣的和我三十年前没什么区别。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孩子的心理就是如此,对有趣、好玩的东西印象深刻。学生印象深刻的东西就是阅读教学接地气的地方,就是教师教学切入的地方,尽管王老师课堂上这一“地气”并不深厚,甚至是很浅薄的,但这正是教师教学需要关注的地方,这是教学的起点。

虽然学生印象深刻之处,可能不是教师预想的教学内容,但是王老师较好地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学生说、让学生品。王老师的目的是试图找到这节课的教学起点,为下面展开和人物对话作有力的铺垫。这就是她发现学生“地气”的方式。课堂上,我看到,王老师的学生关注到了人、景及个性化的语言,潜意识中和小说文体相吻合。之后,王老师在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抓住个性化的语言,展开和人物深层次的对话,将学生引领到《故乡》 的深度阅读上,把学生的感性兴趣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启学生对《故乡》 的热爱,对鲁迅的关注。

以学生阅读的原初感受为起点,这样的教学就是“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是一种“接人气”“接地气”的教学。王老师的课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向了深刻。

三.以教材的“地气”为教学的落点

教材的“地气”指教材中作者用心经营的,读者由此便可以进入文本世界的地方。朱熹说:“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小说中的“地气”就是朱子所说的“缝罅处”。教学时只要紧扣这“缝罅处”深入,便可以占领全篇。

《故乡》 编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会读书——感悟、品味、欣赏”单元中。单元主题很明确地表明了教学《故乡》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书”的方法是“感悟、品味、欣赏”。但单元教材只是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如何把教材的地气贯通到课堂教学中,即怎样借助教材的“缝罅处”开展“感悟、品味、欣赏”?王老师是在探究“我”对闰土“也说不出话来”这个“缝罅处”,引导学生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以下一段文字,特别是加粗的字——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段话写出了“我”内心的悲凉与判断。这是切入小说主题情感最为关键的地方。王老师要求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开展讨论,理解普通的“动着嘴唇”“寒噤”等词语在特殊语境下的含义。学生分别从这些词语或句子揣摩出了闰土此时的心境,说出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为了加深对闰土变化的理解,王老师又引导学生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的不同神态。特别是中年闰土的“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可以说,这段话是小说的地气悄然冒出了,是解读故乡大变化的最重要的抓手。因为有了这个环节,学生更容易接近小说主题的“地气”。因此,王老师以教材的关键处为教学的落点,值得仿效。我们看这个片断——

生24(读语段,然后自评):我读得不好,没读出感觉。

师(启发):没关系。细看一下在这句话中有很多省略号,这说明闰土在说话时是怎样的?

生24: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唉声叹气。

师:再读读试试,读的时候也可以加上摇头的动作,加上轻轻的叹息。(全班再读此段。)

师:你们觉得闰土为什么说话这么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唉声叹气?

生25:闰土的生活处境困苦,有口难言。

师:少年时候的闰土说话有什么特点?读一读体会。 (全班读——个别读文段。)

【屏显】

(18段)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3段)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走去……

(28段)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大家刚才读得都很本色很欢快,那,这里的省略号又表示什么?

生26:表明他有很多话想说,滔滔不绝。

生27:他心里还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见多识广,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

小说中,作者描写不同时期的闰土说话,都用到了省略号,但内容、目的完全不一样。王老师以“学生朗读体会——揣摩省略号的内涵——说明省略号的原因”的形式,品味不同时期闰土的心态,在比较中获得闰土变化的原因。这也是以教材的关键处为教学落点的聪明设计。

小说中,不同的文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而要“感悟、品味、欣赏”则应该抓住“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把教材的地气贯通到课堂教学中,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点,然后让学生反复体会,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提高欣赏小说的品位。

四.以教师的“地气”促进课堂深入

小说教学中,教师对“地气”的感受即教师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决定着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建构课堂的水平。

许多老师教学《故乡》,把“我”认定为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旁观者,而过多的关注了闰土、杨二嫂的故事。其实,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品位,对文本研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阅读《故乡》,还要看到“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一颗复杂的心。

王老师的教学就把关注“我”作为重点,她视“我”为一个巨大的人物,她以“我”的情感变化为解读文本的钥匙,引导学生探究“我”对闰土、杨二嫂不同态度的原因。这样,以教师的“地气”占有,就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王老师从“愕然”切入,探究“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的原因。但学生混淆了“我愕然”“我愈加愕然”和“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的原因。

杨二嫂是“我”回故乡见到的第一个外人、邻居,是没想到会见到的人物。小说中,“我”“愕然”的原因是杨二嫂“声音怪异、模样怪异”让我惊讶——故乡竟有这样一个人?“我愈加愕然”的原因是“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杨二嫂的话让“我”惊讶——竟然这个人和“我”关系很亲近?而“我”“无话可说”的原因则是杨二嫂的自私自利。她先是讽刺“真是贵人眼高”,后是奉承“迅哥儿,你阔了”,最后是信口开河的“你放了道台了……”。杨二嫂的话深深地刺到了“我”此时的经济窘态,所以“我”觉得“无话可说”了。而“我”“愕然”“愈加愕然”是“我”无话可说的前奏,不是根本原因。如果王老师能够适时点拨一下,学生一定能够清楚作者的思路变化。

而杨二嫂的表现,徒增了“我”内心的落寞凄凉。但见闰土时是这样描写的:“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非常出惊、慌忙”,是想不到闰土说到就到了,唯恐怠慢了闰土;“迎着”表明“我”对闰土到来的热情、欣喜。同样是见一个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显然,关系亲疏有别。

另外,“我”对闰土还有深厚的情意,是“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全部,迫切地希望再见一面,也许可以一扫“我”回故乡以来的阴霾。但事实并不如“我”愿。一个“我”很牵挂的人竟然和“我”有了“厚障壁”,可以想象“我”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此刻,“我”“说不出话”来的感觉和“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之间心情的落差是何等的巨大。很显然,“我”对闰土的一句“说不出话”来包含着多少的失落、心酸、无奈、悲哀啊,简直无以言表,所有一切美好的印象记忆瞬间分崩离析!这就是小说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如果王老师能够带领学生读到这一境界,那么,她的教学将更加“接地气”。

猜你喜欢
闰土二嫂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我喜欢的一堂课
老伴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