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探索
——基于系统管理理论视角

2014-03-22 06:33何小兰周俊荣
关键词:工科导师研究生

何小兰,周俊荣

(五邑大学 1.研究生处,2.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论述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时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给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方向,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应为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社会服务功能特征,其工科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社会需要、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从已有成果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或是相关管理者的经验总结、认识和体会。研究者从宏观或微观角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看法,或通过研究国外的保证体系和保证机制,设计我国的评价模型、构建我国的评估体系,但鲜有针对地方高校、某学科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更缺乏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硕士研究生教育所获得的投入及教育资源来看,地方高校与部属或“985”、“211”高校存在极大差异,即使同一地方高校,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也会与其他学科呈现出差异性,社会对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满足也与其他学科存在差异。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地方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互动,探索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一、培养目标定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使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获得高度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现阶段,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应该包含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即: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崇尚并恪守科学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审美情趣,有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的精神。显然,这些方面体现在研究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即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通过适应社会表现出来,社会是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的“实验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工程学科又在多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但相对于部委院校,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在生源、师资、历史积淀、品牌影响力、课题资源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特别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合理、学科力量不强、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缺少重大科研项目、导师资源匮乏、软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创新意识不强等,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受到质疑。因此,在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地方高校需找到最佳切合点。

前期研究定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学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遵循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为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区域发展、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及个性发展的程度。现阶段,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是以促进工科研究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社会需要为根本,培养有助于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质量保障管理系统构建

(一)系统管理理论应用于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思考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同时又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组织从外界环境接受能源、信息、物料等各种投入,经过转换,再以产品或劳务的形式向外界环境输出产品。这种观点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即把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组织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只有在开放系统的总的模式下,组织内外各变量之间的确切关系才能被很好地确定。

1.地方高校是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组织系统,地方高校办学是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环境条件并对区域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它是集社会资源通过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为社会输送人才或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只有在开放系统的模式下,学校内部各组织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才能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

2.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高校管理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管理活动,只有构建一个特定模式的管理系统,才能实施规范进程。管理系统具备如下特征:有明确的目标,能统领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关联的要素均互为关联,包含了区域环境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层级管理清晰;管理系统具有如下作用:使各项管理职能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使研究生教育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环境的关系,保证投入-转换-产出三者关系相对平衡。

(二)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系统构建

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涉及到学校、学生、社会,三者相互关联,应协调发展。系统管理理论统筹下,质量保障管理系统属于一个复杂管理模式,构建成三个部分:人才的地方社会效应(管理视角起战略作用)、培养机制改革及管理创新(管理视角起作业作用)、构建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及组织自评估(管理视角起协调作用)。其框架图如图1所示。

1.人才的地方社会效应。人才总是活动于社会之中,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就是人才的社会效应。人才的德、智、体、美几方面能力作用于社会,当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时为正效应,反之,则为负效应。人才的社会效应既能反映人才的全面发展状况,也能反映社会的需求状况。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在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实践或就业等多种社会活动中,一方面,个体施展各方面才能,个人能力通过他对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和影响得到度量;另一方面,所有个体的行为总和显著或微弱地改变着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现状,改变的积累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产生影响,由此反作用于地方企事业单位直至研究生个体,两方面都为学校人才培养导向提供了客观依据。当工科研究生的社会效应为正时,地方政府、企业为此回报学校,意味着学校工科研究生教育获得了社会支持。正效应越大,学校集聚的社会资源可能越多,投入越有保证,更能实现促进工科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效应在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起着战略引导作用。

图1 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系统框架图

2.培养机制改革及管理创新。2005年教育部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设想,自2006年开始至2008年在所有有研究生院的高校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并通过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来发挥出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理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6-7]对于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而言,只有在宏观上与教育部的改革思路贯通一致,通过培养机制改革及管理创新的运作,才能实现质量保障。培养机制改革及管理创新是质量保障管理系统的核心。

3.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组织自评估。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投入-转换-产出各阶段应有的质量信息,有利于地方高校认清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学位点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学术组织形式,是各项培养工作开展的落脚点,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环节。学校按照指标体系,定期对各学位点实施自组织量化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反馈给各学位点,并提出培养管理的改进措施,同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发挥社会对学校的监督作用。构建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及组织自评估是培养机制改革及管理创新的助推器。

三、思考及建议

(一)创新培养理念,树立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

1.把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功能作为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之原动力。地方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是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解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只有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能赢得地方政府、企业的支持,获得稳定的财源,保证教育投入。

2.把提高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功能作为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之主观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地方高校硕士毕业生的择业起点和期望仍备受挑战。地方高校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管理服务,提高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确保人才的地方社会正效应。

(二)改革培养机制,实现管理创新

1.建立导师责任制和导师资助制。科研主导培养。地方高校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非常有限,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是科研的主要来源,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科学研究成为主导,因此,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合作,改革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要建立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明确导师责权利: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划拨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学习及科研,引导其为区域企事业单位服务;导师参与招录、选拔学生,同时,限制没有科研经费的导师招生,鼓励科研项目多、经费多的导师多招生。

2.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体系。奖助激励科研。近期,国家出台了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地方高校可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发挥学校、导师、地方社会的作用,提高奖励力度,把奖助的评定与研究生学习和参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促进研究生安心学习、倾心科研,如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可作为参评国家奖学金的给分项、学生科研成果的加分办法可分类明确列入学校的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等。

3.争取科研创新项目,推动创新培养。科研创新项目,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设有研究生暑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教改等,为研究生的教育创新培养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地方高校应积极争取这类项目;也可在校内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每年遴选一批优秀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进行资助;还可开展导师论坛、研究生论坛,让导师、研究生在论坛上做专题报告,以利于学术交流。

4.依托地方,开辟多种形式的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了解社会所需、明确努力方向提供了平台。可建立“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工作站),聘请企业导师,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选题更加面向市场,而且围绕企业问题进行科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企业经济支援;可建立“导师团队”制校企协同创新科教合作,成立“导师团队”,团队中除了导师还有企业专家,他们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科研学术活动,共同在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使学生在科研方面得到较快成长;还可建立“导师项目引导”制校企协作培养,在导师项目引导下,学生一进校就加入导师项目组,他们不仅要完成学校的课程学习任务,而且必须根据企业所需,在企业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为学位论文培育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创新点,实用价值很大。

5.拓宽学位授予质量管理口径。建立宽口径的学位授予管理制度,即注重培养质量的过程控制管理。主要包括:把好生源质量关,吸引优秀生源,在国家招生政策引导下,真正实现工科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转变;建立基于地方社会评价的培养方案优化制度,明确以适应本地区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创新和改革探索;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强化导师责任制,鼓励导师深入地方企业进行科研,注重培养优秀中青年导师,延聘德高望重、身体健康的离退休导师,吸引校外优秀人才做兼职导师;建立中期考核制度,强化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明确要求工科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必须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实际意义,在实践中了解地方社会所需,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强调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邀请地方企事业单位专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会。

(三)建立质量自评价机制

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组织自评估即建立质量自评价机制,建立地方高校质量标准、构建指标体系、实施评估、形成报告、反馈结果。因为自组织评估是对学位点实施,而学位点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必须通过所属学院的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发挥作用,因此,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测性、相互独立性的原则基础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有规范性也要有灵活性,即在设计时既要考虑一级指标对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宏观引导,也要把握二级指标对实现管理创新的可操作引导,实行动态管理。其次,指标体系应涉及组织架构管理、招生管理、导师责任制及资助制、学生创新激励体系建立、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管理、学位管理、社会评价反馈等方面,观测点及权重均应考虑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与地方人才效应的关联因素,并把自评估工作推向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从管理发展来提高质量,从而实现投入-转换-产出三者利益均衡。

参考文献:

[1]戴继天.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科学,2005(4):49-50.

[2]罗清海,等.几所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调查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20-24.

[3]何小兰,等.新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 :52-54.

[4]邵冲.管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3:61-62.

[5]向洪.人才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137.

[6]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9):65-70.

[7]梁传杰.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9-72.

猜你喜欢
工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