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被动句及其文化成因的对比分析

2014-04-10 14:39陈冬姝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补语被动主语

陈冬姝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中国的日语研究出现了一个高峰,大量汉日语言对比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楊凱栄(1989)中日自他动词研究[1],大河内康憲(1992)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2],杉村博文(1998)中日被动句研究[3]等等。这些对比研究的成果刺激了中国日语研究的发展,也为日语教学界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本文的汉日语言对比分析将视线放在语法上,首先举例汉日语言中存在的语法差异,再聚焦汉日语言中的被动句,对比其形式和意义的不同,并从文化层面解释这一语法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例如:

一、汉日语言中的语法差异

日语被称作是一种格文法的语言,其格助词非常发达,在语言的使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以下例句除了格助词“が”的变化,其他成分均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却正好相反,例(1)a的主语是“阪神タイガース”,而例(2)a的主语却另有他人。与此相对,汉语中没有等值的语法规则,当描述不同主语的句子时,需要通过改变语序或者直接改变主语来完成。例如:

(1)a.やったー、勝った。阪神タイガースが勝

った。[4]25

b.太好了,赢了,阪神tigers赢了。(笔者译)(2)a.やったー、勝った。阪神タイガースに勝

った。[4]25

b.太好了,赢了,赢了阪神tigers。

再如,日语中常常省略表示人称的名词。在例(3)a的日语表达中,仅仅一个“くれた”就足以说明“打电话”这个动作时惠及于“我”的。但译为汉语例(3)b时,无论如何都需要添加“我”这个宾语,从而形成双宾语的结构。这也是汉日语法的不同之处。例如:

(3)a.昨夜、電話をかけてくれた。[4]45

b.昨晚,给我打了电话。

回到本文将要讨论的汉日被动句上来,之所以选择被动句,是因为汉日被动句的用法都相对复杂,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以下例句中,例(4)b和例(5)b 分别由例(4)a 和例(5)a 直译而来,均不是自然的汉语表达,但是,如果译为例(4)c和例(5)c的主动句,读起来就不再那么拗口了。由此看出,日语的被动句并不等同于汉语的被动句,其中存在差异。下面就将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例如:

(4)a.(私は)田中君に「明日のパーティーに来

るの?」と聞かれた。[4]31

b.我被田中问:“明天来不来聚会”。

c.田中问我:“明天来不来聚会”。

(5)a.先生に隣の子をほめられた。[4]32

b.×我被老师表扬了身边的同学。

c.老师表扬了我身边的同学,我不高兴。

二、汉日被动句的形式对比

汉语的被动句一般被分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标记被动句,即动词与“被”“叫”“让”“给”“为···所”等表被动的介词共同出现的句子,如例(6)至(10)的例句,其中以例(6)、例(7)“被”字句为代表。另一种是无标记被动句,即没有“被”等介词的出现,但仍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如例(11)和(12)。这种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且主语既可以是无生物“水管”等,也可以是有生物“女人”等。例如:

(6)我本来是去副总那儿送一份文件的,没想被他撞个正着。(《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7)若水被他哭得心烦意乱,最终忍不住大吼一声:“住嘴!不许哭了!”(沐乔《重生之若水》)

(8)自己过去那样爱着她,结果反叫她给毁了。(雪克《战斗的青春》)

(9)真可惜!让他抢先一步!(《唐伯虎点秋香》剧本)

(10)建设军队就是要为人民所用。(《周恩来传》)

(11)凌晨 4点多钟时,水管终于修好了。(《人民日报》)

(12)白茹故意地不看剑波,坐在炕头上,头略略一歪道:“那女人救活了!<略>”(曲波《林海雪原》)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汉语被动句的句式比较复杂,本文重点讨论有标记被动句,并将其大体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有标记被动句:

NP1+ 被(叫/让 等)+NP2+ (给)+VP

NP1+ 为 +NP2+(所)+VP

由以上例句也可看出,有标被动句中,NP1和NP2同时出现的时候较多,同时省略出现的情况非常少。

而日语的被动句,首先以动词的形态改变为标志。如例(13)中的动词“殴る”“蹴る”的被动态分别为“殴られ-”“蹴られ-”。其次,日语被动句中常以格助词“に”“によって”“から”等助词用来标记动作的发出者。

(13)軍人たちに殴られたり蹴られたりで不自由してるって聞くよ(籔本義之《アジアハイウェー》)

(14) 赤ちゃんに泣かれた。(南出康世《POLESTAR Writing Course》)

(15)一茶は妻をめとったが、四人の子すべてが病いで死に、やがて妻にも死なれた。(富永政美《日本列島すぐ蕎麦の旅》)

(16)松島には伊達政宗によって建てられた瑞巌寺もある。(竹内均《竹内均の日本の地誌》)

(17)早熟で作文などを巧みに書いて、担任の先生から褒められた。(桐生操《本当は恐ろしいグリム童話》)

(18)いや、ひとたび破壊された生物は二度と戻らないかもしれない。(細谷昌子《熊野古道 みちくさひとりある記》)

(19)叱られるのに慣れているし、聞き流すのは得意だった。(乃南アサ《水の中のふたつの月》)

因此,日语被动句可总结为以下形式:

NP1が(は)+NP2に(によって、から 等)+V-(r)are-。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日语被动句都必须出现 NP1,如例(13)、例(14)、例(17),也不是每一个被动句都必须出现由に、によって、から等助词所标记的 NP2,如例(18)、例(19),甚至 NP1和NP2可以都不出现,如例(19)。但是,动词的形态变化V-(r)are-却是日语被动句不可或缺的。

由此,通过对比汉日被动表现的形式特征,可以发现,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重视句式,没有日语的“被动态”,不能依靠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被动含义,且一般不会同时省略NP1和NP2,与此相对,日语的被动句主要依赖于动词V-(r)are-的形态变化,NP1和NP2可以都不出现。

三、汉日被动句的意义对比

所谓被动,是某个人或物向其他人或物发出某个动作或者作用的时候,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并不作为主体,而是承受这个动作或者作用的受事者作为主体来描述事态的一种语言表现。通常,描述被动的句子具备一定的形态、语法或者意义特征。

寺村秀夫(1982)将日语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认为“直接被动”句有与其相对应的能动表现,且受事者受到动作发出者的直接的,必然的影响;“间接被动”句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能动表现,受事者受到动作发出者间接的,偶然的,主观的影响,这种被动多为不愉快的事[5]214-217。

参照寺村这种对受事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观点,同样可以将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区分为“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我们将以下a例句转换为b或者c的能动表现,就可以看出,例(20)a表示“他”不偏不倚得向“我”发出了“撞”这个动作,对“我”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属于“直接被动”,其对应的能动表现既可以是例(20)b的处置句,也可以是20)c这种SVO主动句。

例(20)a是有因果关系的“得”字补语句,表示“因为他哭,所以令若水感到心烦意乱”,对“若水”产生一种间接性,情感性的影响,属于“间接被动”。例(20)a也可以转换为例(21)b这样的能动表达,但是这种因果关系必须存在,如果省略“心烦意乱”的这个补语,正如被动句例(21)a和主动句例(21)b,就都无法构成自然的汉语表达。

(20)a.我被他撞个正着。

b.他把我撞个正着。

c.他撞我个正着。

(21)a.若水被他哭得心烦意乱。

b.他哭得若水心烦意乱。

c.他哭,若水心烦意乱。

(22)a.×若水被他哭

b.×他哭若水。再来看日语的“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与汉语相同,例句(22)a 的“軍人たち”将“殴る”这个动作作用于“彼”,对“彼”产生直接的影响,属于“直接被动”,当他转变为能动表现,只有一种形式。而例(23)a 和例(24)a 的“泣く”“死ぬ”对于受事者是一种间接的,主观的影响,因此属于“间接被动”,这种“间接被动”正如寺村所提到的,不能转变为对应的能动表现。例如(24)a的主语原本为“一茶”,可在例(24)b的能动句当中,已经找不到“一茶”的影子。

(23)a.彼が軍人たちに殴られた。

b.軍人たちが彼を殴った。

c.他被那些军人殴打了。

(24)a.(私は)赤ちゃんに泣かれた。

b.赤ちゃんが泣く。

c.×我被小孩哭了。

(25)a.一茶はやがて妻にも死なれた。

b.妻が死んだ。

c.×一茶不久后被妻子死了。

d.一茶不久后死了妻子。

值得注意的是,当把日语例(23)a 和例(24)a的“间接被动”直译为汉语时,无法构成正确的表达,如例(23)c 和例(24)c,可汉语中存在如例(24)d 这样将“死”当做及物动词使用的情况①沈家煊(2006)认为这是“王冕的父亲死了”和“王冕丢了某物”两种用法糅合起来的表现。[6]。

此外,如果将例(23)a后加上一个补语“困っている”,再翻译成汉语例(25)b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只不过,例(25)a这种添加了补语的日语“间接被动”表达仍然无法转换为完整的能动表现,如例(25)c。但是汉语可以,如例(25)e。

(26)a.赤ちゃんに泣かれて困っている。

b.被小孩哭得不知所措。

c.赤ちゃんが泣く。私が困る。

d.小孩哭,我不知所措。

e.小孩哭得我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汉语和日语当中都存在所谓的“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只不过,汉语的“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都可以转变为相应的能动表达,而日语就不同,只有其“直接被动”可以转变,“间接被动”则不可。并且,汉语表示情感的,主观的“间接被动”表达中,一般需要有表示对受事者产生某些影响的补语存在,如上文的 “心烦意乱”“不知所措”等。而日语这样的“间接被动”可以不需要表示对受事者产生影响的补语就可以足够说明“被害”的含义,这正是是汉语被动句意义上的不同之处。

四、汉日被动句语法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

每一种语言差异的背后,都存在一定的文化成因,以上讨论的汉日被动句的形式差异和意义差异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汉日被动句形式上差异的产生源于汉日语言本身的差别性。汉语属于孤立语,其文字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因此就没有日语所谓的“V-(r)are-被动态”。缺少了这种文字形态上的变化,汉语就要借助各种虚词、助词、代词以及语序来对语言进行制约。因此,汉语的被动句重视句式,且一段话当中,同样的主语或者宾语往往要出现多次,否则可能另读者或者听者难以理解。

日语作为黏着语,其语法的改变可以清楚的体现在文字形态上,因此,若没有“V-(r)era-”的动词形态变化,就无法表达被动含义。也正因为有这样清楚的形态变化,主语或者宾语即使被省略,也不会对理解产生太大影响。

至于汉语被动句意义上的差异,则是中日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中国人习惯客观的思考和能动的思考,与被动表现相比,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表达。王力(1980)在讨论汉语被动句时就曾提到:“一般来说,这种语法结构只在书面语言上出现。”[7]428-434因此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例(4)c 这样的主动表达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而在“间接被动”当中,因为动作并不是直接地,必然地作用于主体,所以当要表达主体受到这个动作带来的某种影响时,就需要添加补语表示这种结果,否则只能表达动作本身或者不能构成正确的表达。并且,这种“间接被动”的汉语表达使用起来相对局限,也并不常见,因为,即使要表现“被害”含义,也大可使用例(5)c和例(25)e 这样的主动句直接表达。

池上嘉彦(2009)认为,日本人习惯对事态进行主观的把握[8]。因此,被动句在日语表达中占据着相当的比例,尤其是当“私”做主语时。譬如,若将例(4)a变为“田中君は私に「明日のパーティーに来るの?」と聞いた”这样的主动句,听起来就会非常别扭。胡以男(2003)指出:“在日语教学中应该向学生讲明,过多地使用主动态会给人一种强调自我、性格刚强的印象。这样不太符合日本人喜欢含蓄的表达习惯。”[9]此外,日语中的“间接被动”也屡见不鲜,如例(5)a老师表扬身边的小孩,原本跟说话人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因为说话人感到不愉快,就可以用“先生に隣の子をほめられた”表达自己“被害”的主观感受。可以看出,日本人习惯站在主观和受动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习惯通过表达自身的感受来寻求跟对方的共通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汉日被动句,探寻了其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汉日被动表现的形式差异在于,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重视句式,而日语的被动句主要依赖于动词V-(r)are-的形态变化。意义上的差异在于,汉语的“间接被动”,一般需要有表示对受事者产生某些影响的补语存在,日语的“间接被动”可以不需要表示对受事者产生影响的补语就可以足够说明“被害”的含义。

另一方面,笔者从文化角度出发,解释这种语法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即,汉日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性使得汉日被动语法当中出现形式差异;至于意义差异,则源于中国人习惯客观和主动的思维,不常用被动表现,日本人习惯主观和被动的思维,常用被动表现。

当然,汉日被动句的异同不是草草几句话就能概括,且汉日语言中的其他语法差异依然大量存在,因此笔者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在该问题上做深入探讨。

[1]楊凱栄.文法の対照的研究——中国語と日本語[J].講座日本語と中国語教育,1989(5):312-340.

[2]大河内康憲.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下[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2.

[2]杉村博文.从日语的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3(2):64-75.

[4]庵功雄,日高水穂,前田直子,等.大和シゲミ.やさしい日本語のしくみ[M].東京:くろ しお出版,2003:25-33.

[5]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第Ⅰ卷[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2:212-254.

[6]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291-301.

[7]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428-434.

[8]池上嘉彦.日本語の<主観性>をめぐって[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5):11-18.

[9]胡以男.浅谈日语“受身形”表达方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54-56.

猜你喜欢
补语被动主语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