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编辑诚意的深度表达

2014-04-10 14:39王海峰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副刊编者版面

王海峰

(吉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编辑报纸不光是一种新闻事实的呈现和罗列,更是一种面向读者的事关编者“诚意”的表达。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媒体办得很浮躁,对于报纸这种出版周期短、涵盖内容繁复、读者阅读背景复杂的媒体,其编者有时更显得心浮气躁,以致很多地方报纸新闻版均是复制粘贴全国权威或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时评观点,只在其报纸的一两个版面开辟自己的 “阵地”,以期和当地读者进行收效甚微的“互动”。在数字网络传媒讯息发达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读者期待和需求的一次毁灭性侵犯。

首先,编者应该经常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如何办报,这是编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服务意识和办刊诚意。如果没有这个姿态,编者只能越来越孤立。报纸就是这样一个“角逐”的平台。一个和谐的版面出版之后,其上面不光是图片、文字和线条,小而言之,其应该凝聚着编者和读者的沟通与相互期待;大而言之,其应该凝聚着国家和人民融合与信任之情感。一张报纸是否具有诚意,直接与其编者是否具有诚意相关。其次,编者要想在报纸上传达自己的诚意,他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需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编者在全身心地投入与阅读者的对话中,并且能够给读者以信息的传达与解析,甚而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虽然,当下报纸拿到独家新闻不易,甚而很多报刊已经丧失了这种获取独家新闻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如果编者以诚相待读者,同样也会收获读者的喜爱。为此,笔者总结四种供编者表达办刊诚意的报道思路,以期能够达到最佳办刊效果,实现最终办刊目的。

一、转换角度,呈现采访细节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一份报纸的新闻报道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其是否有“独家新闻”,而是取决于采编者对于既定新闻的采访和编辑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会有迥异的效果,也会产生具有碰撞性的观点,自然会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例如,全国各地媒体都有对山西临汾男童被挖双眼事件的报道,有的报纸是不断转载跟进,有的报纸是配发争论时评,有的报纸是巧改题目佯作新闻,有的报纸是靠披露受害者隐私谋取关注,等等,各种报道方式不一而足。但是,我们仔细阅读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报道是严重缺乏诚意的表现。这种报道不仅是对读者阅读期待和怜悯之心的挑衅,更是对受害者生活和心理的严重伤害。

在《南方周末》网2013年9月12日新闻版《挖眼农妇的家族与村庄》报道中,报道者采取了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对该事件做了深入报道。《南方周末》记者对当事人家族和所在村庄进行了深入了解,采访了多名和张会英家打过交道的神汉和法师,得知张会英从未“将斌斌和郭家‘惹小鬼’的传言联系到一起过。所以没有人知道,向来迷信鬼神的张会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接下来报道这样写道:“2013年8月24日19点过一点。挂了女儿的电话以后,张会英出门去找自己6岁的侄子。没有人注意到她。她的卧室里,老黄历写着,这一天,宜出行,会亲友;忌祈福。”[1]——《南方周末》的这次采访至此文字结束。

事实上,这次采编没有做任何评论,它忠于新闻的事实性报道,但是我们却能够从稿件的编写中,看出编写者的独特角度和有力地对细节的勾画与布局能力。其实,角度的变换,其带来的效果决非是简单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带来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这样的视角势必带给读者一个与众不同的阅读与思考空间。细节的魅力更是无穷,这样的细节采写手法,似乎把读者带进一个可以触摸的时空,其文字“冷酷”而又充满震撼。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期待和阅读。

二、专家分析,表达编者匠心

上海《文汇报》2013年9月15日第9版至第12版,策划了一组名为“启示录:金融危机5周年”[2]的特别报道,其中第一和第四个版面是特别报道之“学人访谈”,第一个版面是由其特约撰稿人徐明棋撰写的采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珀森(Adam Posen)稿件的《遏制泡沫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关键》,全文逾六千字;第四个版面可以看做是对以上三版所呈现的报道内容的一个“收束”,是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的事关中国未来的理论探讨组稿,总题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的未来”。第二和第三个版面是特别报道之“国际连线”,是《文汇报》各国驻地记者从华盛顿、巴黎、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发来的四篇专电,报道分析了其他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境遇和对策。

这个报道具有很大新闻价值和学术分量,很好地体现了编者匠心。我们知道,读者喜欢这样的分量的专题报道,而不喜欢豆腐块一样零碎的浅层次的千篇一律的新闻描述。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专题报道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编者的策划和匠心,另一个是专家、记者的深刻认知和采访。这两个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是立体与平面、广度与深度、严肃与鲜活、理论与事实的完美呈现。而对于编者,无疑是需要具有这样广博、深刻与灵活的匠心的。

近些年,随着《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不断加大对时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人文塑造的出版力度,国内各大报纸也纷纷开辟时评、书评等各色理论栏目,表达观点和立场。这种趋势和引导使得新闻报道、新闻事业不断走向深层和理性的维度。同时,这也是读者心声的传达。读者需要从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立体的多元的形象或声音,而非以往单一的事实呈现。所以,编者在报道中加入专家分析的要素,是一种权威和分量的体现,也是一种编者匠心的传达,而对于读者,我们相信他们看到的一定是编者对于这一选题的赤诚之心。

三、立体报道,拓展阅读空间

所谓“立体报道”,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元性的新闻报道形式。其报道方式不光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它还要求有思想和观点上的交锋,甚至要有编者、读者和被访者的互动与交流。这种策划性专题报道的作用在于深入地拓展了读者的阅读空间,为报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读者群体,也为编者自身提供了一种可以凝神静气回望、思考或前瞻的空间。我们知道,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或文艺作品,是经常会被称为“速朽”的文字。报刊的“朽速”与报刊的出版周期有着一定关系。一般意义而言,出版周期越短,例如日报、晨报、晚报冠名的报纸,其“朽速”最快。究其原因,出版周期越短,其编辑的出版内容越“匆忙”,导致报刊的报道多“平面化”,少“立体感”。虽然,近年报刊编者对于立体报道和深入报道的追求力度有所加大,但是对于出版周期的“紧箍咒”,编者很大程度上也显无奈。

事实上,对于立体报道的要求,也表现在编者对报道对象相关材料 (当然也包括第一手材料)的占有情况,具体而言,表现在占有材料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就报道的广度而言,是要求编者“博杂”,能够围绕某一主题汇总、编辑关涉报道对象的最新鲜、最久远、最专业、最具争议、最有建设性等众多关键性材料;就报道的深度而言,是要求记者及编者“实践”及“思考”,“实践”即采编者奔赴新闻一线,做新闻的深度采访和调研,“思考”是编者对新闻的个性化及权威性认知与总结。例如,2013年9月5日上海《文汇报》第9版“学业考和高校招生挂钩:怎么看,怎么办?”[3]专题和第 12 版“这减负怎把孩子减得越来越累!”[4]专题,均编辑得很有立体感。前一专题刊载的内容首先是编者和记者的专题背景解析,然后是正反方对话题的讨论,以及穿插采编者的分析,最后是相关链接,比较江苏、山东等教育大省对此问题的认识和举措;后一专题的报道形式与第9版相似,其刊发了家长、老师等不同立场的对该话题的言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报道,并采用大事记的形式辅以《近50多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减负举措》,使得这篇报道具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

这种将采访稿、调查稿、国内外比较、专家分析、政策举措梳理解析、观点碰撞、相关链接等多种形式与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报道,无疑是一记“组合拳”,具有十足的立体感,必定能够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和思想空间,对读者而言,这样的阅读无疑是一种盛大的享受。

四、精品副刊,打造人文底蕴

报纸副刊是有生命,有价值的。副刊对读者而言,虽属愉悦品性之物,但其中蕴含的深层效用与价值却非常之大。我们知道,副刊代表了一份报纸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层次,代表了编者一种参与、沟通和品鉴社会文化的姿态,代表了纷繁复杂的甚或浮躁的讯息世界中的一块可供编者、读者精心照料与开垦的精神家园。在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作用和地位尤显突出,甚至能够成为社会思潮的风向标,能够成为政治导向的晴雨表,能够成为价值取向的指南针。

在中国当代,报纸副刊更多地是一种带有修养、批评与建设等诸多性质相融合的色彩斑斓的社会文化舆论的“后花园”。这种报纸副刊所承载的栏目内容大抵具有娱乐色彩、教育色彩、批评色彩或学术理论色彩。国内报纸副刊较有特色者如:《光明日报》的“文化周末”、“理论·学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后海”、“书评”,《文汇报》的“笔会”、“文汇学人”,《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等等,几乎每一份报纸都或多或少地设有副刊或类似副刊的版面,供读者心灵“休养生息”。其中,一些报纸还在不断扩大副刊所占版面,一些报纸在周末经常会推出细分各种学科门类的副刊专版,以满足不同口味读者的阅读需求。

报纸副刊在创始之初是为了消遣,而后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使命,甚至,我们可以说,报纸副刊的繁荣实际上是社会思想繁荣的最直观体现。所以,一份报纸的文化含量、社会责任、深刻程度及读者多寡都与其副刊的办刊质量密切相关。优秀的报纸凭借其优秀的副刊积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往往会成为刊物生存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报纸副刊的地位相较“正刊”而言,犹如左手之于右手,情感之于理智,休闲之于劳作……不可谓不重要。所以,作为报纸编者,对副刊稿件、栏目、版面等内容的选择与策划都必须精益求精,要让读者在这个“副”字上看到你的专业精神、编辑艺术和表达诚意,不能因为其带有“副”字就满不在乎,疏于经营,冷落读者。

[1]习宜豪,杨宝宝.挖眼农妇的家族与村庄[EB/OL].[2013-09-12].http://www.infzm.com/content/94224.

[2]徐明棋.启示录:金融危机 5周年[N].文汇报,2013-09-15(9-12).

[3]樊丽萍,姜澎.学业考和高校招生挂钩:怎么看,怎么办?[N].文汇报,2013-09-05(9).

[4]黄纯一.这减负怎把孩子减得越来越累![N].文汇报,2013-09-05(12).

猜你喜欢
副刊编者版面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编者语
编者语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