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校建设成为研究、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2014-04-11 08:27顾友建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顾友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学科研办公室 上海 200433)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全面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窗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社会的前列,成为研究、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一、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选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个社会最基本、起主导作用、长期稳定的价值观,是为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磁源”,是其成就梦想的动力,也是其文明高度的标示。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正能量,没有先进价值体观的引导、凝聚、支撑,人心会涣散,社会会混乱,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之国”。因此,《意见》的颁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第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当代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体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深地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生活化;有利于团结和引领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第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也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价值目标将促使广大大学生不懈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将引导广大大学生积极走向社会,不断努力实现自由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公平基础上的平等发展、正义基础上的和谐发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既是公民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这一价值准则将带动每一位当代大学生自觉地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

第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会使大家“抱成一团,拧成一股劲”,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的培育和践行会使全社会发展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力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会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一种乐观自信、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力量。

二、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前沿阵地,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有重要历史责任

高校知识、人才密集,是社会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的责任。当前,高校贯彻落实《意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高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各种思潮交锋较量的场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显得极为紧迫。[2]高校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成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事关办学的正确方向,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于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普遍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大学价值理念。

二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能。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引导广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识理解。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引领职能的作用。

三是要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深化理论研究,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十八届三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聚集的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贡献是大学的应有之义。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学理支撑。要让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使智库真正成为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进而不断提高高校影响力及社会服务的质量。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特别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握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老师。高校要深刻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中,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材编写、科研立项、教学评估、教师选聘、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把陶冶师德和铸造师魂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内容,增强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教师资格认定、选聘、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切实把好政策导向关。让教师承担起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二是要完善制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的规范作用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内在品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考核的各项制度,健全教师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专业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素质提升和职业发展计划,完善教师引进和培养机制。要研究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定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用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道德自觉,增加自律与他律的综合作用。

三是要营造氛围。要运用榜样的力量,抓好典型示范,通过组织评选“良师益友”“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开展向公能兼济、敬业育人的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标杆、追有目标,营造学典型、创典型的浓郁氛围。扭转重业务、轻政治;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把教书育人的“软指标”真正变成“硬指标”。形成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密切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规律,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

一种价值体系只有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生活中去感知它、领悟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和基础载体。通过社会实践,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判断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一是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的保证,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和为社会服务的最佳场所,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之地。事实证明,只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才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基础条件,开辟出一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能力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深化。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是要注重加强创业创新实践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度融合。当今世界创业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高校应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大力加强创业创新实践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这也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创业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到创业创新是自我发展、主动作为、挑战自我,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进而自觉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过程中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引导,在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创业创新良好条件的同时,要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的磨炼中,锻炼自己,增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树立起顽强拼搏、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三是要以高校社团活动为载体,注重加强社团实践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释放激情的舞台,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社团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载体,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到社团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学科优势,专业技能科学设计社团活动内容。始终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要建章立制,强化规范管理,提高活动成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建立健全活动章程和制度,引导学生用学业提升活动,用活动检验学生,确保社团实践活动井然有序,不走过场。要强化学生舍弃小我,融入大我的大局观念,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意识。

[1]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 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龙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4).

[3]牛静.论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