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师的顺“势”而为

2014-04-11 08:27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形势职业院校德育

张 亮

(上海市机械工业学校 上海 200237)

一、何谓“势”以及顺“势”而为的重要性

“势”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另外一种解释为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还有就是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这里的势为权利,威势“表现出来的样子。对于德育教师而言,因为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德育教师要善于把握势,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课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也才能真正让德育课达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效果。只有真正把握“势”,才能更好的理解德育课程教学的任务及其重要性所在。也只有正确把握势,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以及和学生交往中因“势”利导。正确把握“势”,才能够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社会发展中明确方向,顺“势”而为。

二、德育课程要学会区分不同的“势”

1、学生形势

70后的学生因为有兄弟姐妹的存在,所以在大家庭生活要学会去考虑他人,要学会和别人分享。而80、90、00后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比较凸显;而在物质生活方面70、80后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相对来说不如90、00后,所以像德育课程中的所提到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而90、00后的学生大部分对德育课程所提倡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没有任何的概念,因为他们本身生活的时代衣食无忧,所以对于现在所提倡的一些精神品质缺乏深刻理解。70、80后的孩子相对比较保守,很多时候有想法但却不敢轻易尝试,因为害怕失败,而90、00后的孩子敢想敢做,个性比较张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对于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教师还应该掌握职业学校这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势”,除了有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共性,还有其固有的特殊性,比如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家庭状况大多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看待各类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这类学校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所以在学习上一直有受挫感,这种受挫感会影响到他们在其他方面行动的自信心,所以德育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势”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国内形势

德育课应该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程,因为德育课的内容要随着受国家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每前进一步都势必会国家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每五年一届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年的“两会”,都是政府释放政策的窗口,这个时候德育教师要善于根据国内形势进行引导,适时及时的让德育课程紧跟时代的节拍,让学生在德育课中能够感受到自身与祖国的同呼吸共命运。正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不同的国家形势,也造就了不同思想观念的学生,正如在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对青年的要求如何拯救危难中的祖国,在建国之初,对青年的要求则是如何建设好来之不易的国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青年一代的要求则是如何贡献力量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不同的形势对不同时期的年轻人也提出了他们的责任,这也正是德育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的重要方面。

3、时代形势

这里的时代形势更多的要求德育教师要用世界的眼光和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国家、个人所处的时代位置,据此做出清晰的判断和定位。对时代形势的把握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时代主题的变化、时代所引领下的国与国之间关系,我们国家在这个时代形势下的机遇以及这个时代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紧跟时代形势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应该敏感的发现在时代形势推动下的青年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紧跟时代的信息化素养、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创新的自觉意识,不惧挑战的竞争意识等等,而对这个形势正确的把握只有德育教师自身具备这样的时代敏锐性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前瞻性和世界眼光的学生。

4、教育形势

时代的变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形势的变化对于学生的理念也需要产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德育课2008没有新课改之前的课程,《哲学基础知识》的教材中更加偏重于理论的学习,需要德育教师把一些哲学理论花时间讲清楚,而2008年中职新课改之后的哲学基础知识改为了 《哲学与人生》,理论方面的内容淡化了很多,更加倾向于用哲学理论来指引人生发展,更加关注的不是原理的解读,而是原理指导下的人生种种境遇,这种调整也是针对当前90后的中职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受挫能力比较差,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则是利用哲学道理引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人生的种种境遇,如何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这也恰恰对教育面临的形势所作出的正确理解和科学规划。

三、德育教师如何正确把握“势”

1、与学生亲密接触,“势”在必得

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你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须亲自尝一下”,同样,德育教师要想掌握学生形势,你必须亲自和学生接触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学生形势。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具备90后学生一些共同特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势需要我们教师去了解。现时代,任课教师往往和学生接触机会比较少,特别是对于没有升学压力的职业院校的师生接触更少,单凭每周一次见面的课堂两节课根本就无法走进学生,德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所在,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要了解特别是中专学生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然后你才能够胸有成竹,其实关注学生,走进学生也就是对于学生形势的掌握,在经历多接触学生之后可以让你心里大概有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的特点,进入中职校的学生受挫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些非正常家庭孩子的环境造就的性格上的缺陷导致的交往中的种种问题。此外,德育教师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科组织活动比如说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中的参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还有在指导学生参与比赛中发现学生的个性、专业等不同所造成的言谈举止的呈现不同状态,学生毕业之际找工作或者升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德育教师通过毕业前的就业规划可以发现问题及时因“势”利导。发现学生“势”的机会很多,需要渗透在日常的交往和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之中,而这要求德育教师要有一双“势”力眼。

2、德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上讲话中谈到“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学习和掌握理论的深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程度、思维视野广度和思想境界高度。”作为德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理论修养才能够具有一定敏感度、广度和高度,也才能够具备把握各种“势”的自觉性,要想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要多读书,读好书,现在可供选择的书籍很多,但是对于德育教师而言还是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书籍,特别是面对思想的多元化,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我们增强我们的辨识力以及抵御各种思想的侵袭,坚定自己的立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我们可以结合开放之后,我国出现的多元化思想在影响着人们的头脑,通过诵读经典,在实践中让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因此只有较强的理论素养才能够明辨各种“势”,才能够在诸多“势”中发现符合整体社会发展的“势”。此外,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还需要德育教师能够时刻关的注国内外形势,根据形势变化,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不同的时代明确自身的责任所在。现在很多德育教师因为忙于上课,每天几乎很难有时间去读书、看报,特别是对于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也只是涉及到上课的内容去了解下,而几乎抽不出时间去精读,无法宏观的看待这些方针政策产生的背景,无法深刻去理解这些政策方针。德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反复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内容,才能够科学的看待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刻理解理论的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3、德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用于德育教师而言,我感觉不够全面。德育课程不同其他的课程,它首先需要德育教师具有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因为德育课程培养是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的 “人”,它不像其他专业是教会“人”各种技能,这种合格的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德育教师则肩负着这样的责任,特别对职业院校的德育老师而言,让每一个学生成“人”的要求比成“才”的目标更为紧迫,所以德育教师的应该对于国家具有一种责任感。其次、德育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一种责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所面对的大多是中考、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强烈的受挫感,有很多学生家庭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职业院校的教师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职业院校的老师往往要承受比普通学校老师更大的压力,整天提心吊胆怕学生出事,而且职业院校的老师也不像重点中学,大学老师那么可以享受学生优秀带来的成就感,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从事蓝领的工作,不太符合现在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所以压力大,缺乏成就感往往使得职业院校教师对于教育缺乏一种责任感,而德育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意义,才能够在德育教学中善于把握势,从天下大势出发,培养顺“势”而为的合格的人。再就是德育教师应该对学生具有一种责任。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的受挫感以及家庭环境的相对复杂,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非常渴望社会对于他们的认可,而认可的标准则是要么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府,要么进入比较好的企业拿着收入不菲的工资。这两种标准,都需要学生对于自身对于社会对于所学专业的明确把握,所以德育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种责任,去引领他们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劣,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对于专业的要求,应该说是一种正能量的引领,也只有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够顺“势”而为成就自己。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0,第 1卷。

猜你喜欢
形势职业院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