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4-04-11 08:27王玉梅柳建国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王玉梅 柳建国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也不断兴起,而于此相对应的是生源数量的下降。安徽省从2008年至今,高考生源数量减少了十几万。高职招生方式也由原来的国家统一招考逐渐转变为由院校自主招生,由此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即使投入了很大的招生成本,部分学校仍然无法完成自己的招生计划,面临着办学难的困境。招生难的现状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问题和瓶颈。如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教育政策的调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改革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是突破高职教育瓶颈的重要措施。

一、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其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松林通过对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分析,指出几乎所有学校都有一种以上的培养模式,其中三明治式、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订单模式四种模式是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的主流,占总培养模式的65.16%。选择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模式的又占总培养模式的29.03%,这与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推行的相

关政策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教学做模式、证书模式、过程模式也占一定比例,达到18.06%,表明重过程、重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观念已为不少院校所接受。只有一所高职选择德国多元制模式,表明各高职在选择模式时有自己的思考,不再盲目照搬国外模式。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2008年4月开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提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为适应此评估指标体系,许多高职院校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遵循的是“2.5+0.5”、“2+1”、“1+0.5+1+0.5”等人才培养形式,在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模式的优点明显,比如:理论学习能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参与办学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相对于纯粹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但是也存在着不足,突出表现在:

(一)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灵活性

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期时间安排,与企业需求存在着矛盾,在企业特别需要人才的时候,学校安排的是在校学习时间,而根据计划安排需要实习的时间却是企业生产的淡季。特别对于农业类相关专业,这种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一项农业生产技术要想真正的掌握,没有充足的实践几乎不可能得以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院校实行的是“2+1”的办学模式,实习集中在大三的最后一年,离校的时间在每年的6、7月份,与农业生产季节上有一定的冲突,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对口实习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修改随意性大

在课程的安排上缺乏调研,没有统一课程改革方案,随意改变教学计划与内容,以至于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与内容经常进行修正,个别学校甚至于每年都要进行修改,与时俱进固然需要,但修改的程序与内容上却不能苟同。正常的对于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学什么和怎么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制定与修改时需要进行科学的调研与论证,理论上,应该结合国家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和社会对该类人才的质量要求、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所培养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综合因素,再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后制定与修改。实际情况是一些院校只是几个专业教师讨论一下甚至于个别人就可以修订教学计划与课程的安排,随意性很强。这样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学非所用,在校内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结合不起来,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造成困惑,毕业时候他们容易感到迷茫,因为缺少可以衔接的知识;更为严重是会使学生和用人单位认为学校的培养质量较差,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舆论导向,从而也直接导致“招生难”问题的出现。

(三)参与合作的企业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指标的要求,顶岗实习的时间不要少于半年。部分院校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完成目标的要求,或者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学生所实习的岗位与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有的甚至从事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困惑“在学校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另一方面,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存在着随意调换实习单位,把实习时间变成学生打工赚钱的现象,完全偏离了实习的意义。经过半年或者一年的实习,收效甚微。

三、如何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

通过对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学习,结合目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以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生为本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竞争手段是所培养毕业生的质量与数量,而良好的毕业生质量又可以带动数量的增加。

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在思想上,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紧密结合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大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因为目前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企业化的实训形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培养他们对制度和要求的严格遵守、规范的操作和生产、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要求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

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教育,教育本来就是人的教育。《大学》开篇的话“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等都表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二)科学定位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要客观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包括地理区位、办学历史、不同专业毕业生所反馈的人才优势、师资等,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专业,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提高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还要对自己培养的人才标准进行定位,在标准体系的制定中,一方面包括专业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这种技能方面的标准不仅仅体现在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而是一种综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即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国民素质。

(三)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相关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可以和企业联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兼顾通识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人才的培养最终还要依赖于良好的师资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有计划的将人才“引进来”和“送出去”。对专业课教师要定期的送到各个高等院校或者企业进行学习锻炼,使他们开阔眼界,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掌握相关技能的发展,避免出现老师传递递给学生的是淘汰陈旧的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多聘请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加强师德建设,只有高素质的师资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标准,让有知识有技能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在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从而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要想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与时俱进,紧密与企业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自己的优势专业,引进企业经营理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李国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3-25.

[2]刘松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01):78-81.

[3]周涛,李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2(17):85-87.

[4]阎求实.论“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管理研究,2010(4):83-84.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