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教育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4-04-11 08:27王宿东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逸夫宿州城区

王宿东

(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安徽·宿州234000)

宿州教育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王宿东

(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安徽·宿州234000)

本文是在对宿州城区职业教育学校情况、教育园区建设现状、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园区建设对策。其目的是通过推进教育园区建设,破解宿州城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滞后、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受阻的难题。并以此为基础对宿州教育园区建设、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进行思考。

教育 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宿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宿州城区规划建设教育园区,对提高宿州产业综合竞争力,承接产业转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是在对宿州城区职业教育学校情况、教育园区建设现状、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园区建设对策。

一、市区职业教育学校情况

宿州常住人口535万,年外出务工人员130万。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2所,年招生数2.5万人左右。市城区现有职业学校5所,其中,教育厅直属学校1所(安徽工程技术学校),市属3所(宿州工业学校、宿州一职高、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区属学校1所(宿州二职高)。

城区4校中,宿州逸夫师范学校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特色突出,学校有各类教学班60个,全日制在校生3120人,学校地处符离镇,占地面积60亩,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本校区已完全不能适应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国家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其余3校(宿州工业学校、宿州一职高、宿州二职高),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机械、数控、电子、计算机等方面,2013年上述四个专业在校生占3校在校生总数的80%,专业设置重复。更为突出的是一职高占地28亩,二职高占地65亩,地处居民区,办学环境差,己达不到国家职业学校设置的最低标准,学校现有建筑在校安工程鉴定中,大部分被鉴定为“拆除重建”建筑。

整合城区职教资源,是打造职教高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接产业孵化,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工业扩张、农业提升、城镇扩容的战略需要;是破解职业教育整体基础薄弱,优质资源不足,规模效应不高,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园区建设现状

1、建设背景

整合、盘活宿州城区职教资源、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方法是建设教育园区。以园区办学形式,形成宿州城区职业学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提高职业学校办学竞争力,破解宿州城区职业教育整体基础薄弱,优质资源不足,规模效应不高的办学难题。

2008年,市委、市政府着眼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整合资源,建设市教育园区战略目标。2009年以来,教育园区建设一直列入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作为重点工作实施推进。2011年10月,园区详规经市规委会通过。2012年,首所入园学校逸夫师范开工建设。

建设宿州教育园区可以改善宿州城区职业学校办学硬件,符合国家政策方针,是我市调整城区职业学校布局、整合城区职教资源的最佳可行之路。通过整合宿州城区内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采用合并、联办、共建、划转、撤消等方式,将宿州城区中职教育资源中一些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合理或专业结构雷同、培养方向相近的学校进行适当的、坚决的撤并,最后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办、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式办学格局。

2、进展情况

一是规划设计逐步深化。

教育园区总体规划、详规、逸夫师范新校区规划通过市规委会评审。市职教中心、园区路网(经二路、纬十三路、东规二路)已完成规划设计,安置、商服等项目,已拟定选址意见。

二是首批入园学校筹建有序推进。

1、逸夫师范新校区项目按在校生人数5000人规模建设,规划占地450亩,总投资约3亿元,项目选址于洪河路以南、规划中的经二路以东、纬十三路以北,二徐路以西区域。项目总体规划完成审批,一期120亩土地已投入使用,新增80亩用地指标征地完成。一期工程宿舍楼、教学楼2012年10月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已顺利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后续工程已开工建设。

2、市职教中心建设(整合市工业学校、一职高)项目按在校生人数6000人规模建设,规划占地470亩,总投资约3亿元,项目选址于洪河路以南、规划中的东规二路西、纬十三路以北,二徐路以东区域。项目设计方案完成评审,市规委会已审批。一期100亩用地指标省已批准,征地完成。

三是教育园区路网、拆迁安置区、商服项目正大力推进。

路网建设用地153.8亩省已批准,现已开工建设。安置房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3亿,一期8万平方米、投资1.8亿可研、立项工作完成。

四是建设融资平台宿州市教育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融资作用。

宿州教投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投融资工作。北部职教区逸夫师范新校区、职教中心、园区路网等园区在建及拟建项目,一期投资概算约5.15亿元,资金需求量极大。为保障园区项目顺利动工建设,教投公司攻坚克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目前,已落实资金2.5亿,有力推进了园区建设。

三、教育园区建设问题

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教育园区建设目前处在初级阶段,建设刚刚起步,存在着发展规划不完善,土地指标、建设资金相对紧张,管理和运行机制还未成熟和稳定等问题,因此,建设发展的任务仍相当繁重。

1、发展规划不完善。

教育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表现出发展规划欠科学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规划中的“五区”协调问题,新入园区建设学校与建成学校(宿州学院、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天地阳光学校等)、农业研发中心等单位,园区建设规划与当地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对位衔接问题等。

2、资金筹措压力大。

宿州教育园区建设起步至今,在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入园建设学校的努力下,已落实资金2.5亿元。但由于教育园区建设投资巨大,政府和学校都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对于政府来说,由于负担水、电、路、气等园区公共设施“七通一平”建设任务,市财力有限,其资金需求量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对于入园建设职业学校来说,进入教育园区建设虽然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但由于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学校自身筹资能力有限,要按规划如期完工,资金压力仍然很大。

3、配套建设不同步

由于教育园区建设已启动,工作千头万绪,市、区政府在园区内其他单位和各学校各自按规划投资建设,造成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与各学校校区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步现象。

如燃气管道铺设,目前宿州学院、卫校、和建设中的逸夫师范、即将建设的职教中心,缺乏统一规划,影响到入园区学校的建设设计;路网建设纬十三路、经二路、东规二路等需要对接;穿过教育园区起步区的110KV输送到灵璧的高压线路,既穿过区纺织工业园区,又穿过逸夫师范新校区、职教中心选址,迁改需要多部门的同意;广电传输光缆移位难度大,同样需要电信部门同意。此外,征地后的拆迁任务重,拆迁后的农民安置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农民失地即失业,缺乏社会保障。

四、教育园区建设对策思考

1、完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起点、可持续,省内领先,富有特色的教育园区规划要求,教育园区规划应充分体现园区建设的全局观、整体观、发展观,要进一步统筹考虑园区现状及规划上下位的对接,科学完善规划。在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议市直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要求,加快园区路网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2、用足用好政策,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精神,省多次专门召开了皖北地区职业教育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振兴皖北地区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提出了加大对皖北教育园区建设支持的意见。我们应抢抓省委、省政府扶持皖北发展,国家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迎难而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园区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认真领会2012年7月18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皖北职业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基础上,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推进教育园区项目建设。2012年省支持我市教育园区专项资金3750万元已全部投入园区建设,400亩土地专项指标,也已投入使用。

3、创新筹资机制,探索教育园区多元投资融资体制。

资金是教育园区职教区建设的根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建设就寸步难行。因此,要创新筹资机制,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为教育园区顺利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一是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性教育园区区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增长的机制,增加建设预算经费支出。

二是制定企业制度化投资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设施资源,构建园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科研基地。

三是探索社会投资融资机制。用市场的办法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资,采取各种融资方式建设教育园区。

四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家、省职业教育项目、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经费及其他中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五是发挥教投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

六是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中央和省财政支持的专项经费申报力度,充分发挥“三重建设”、校安工程等项目经费作用;借鉴池州等外地的成功经验,采取“项目打捆、银行授信、政府贴息、分期偿还”的办法,把园区项目打捆起来,增强与企业、银行谈判的实力。有关银行可与入园学校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对建设项目的授信等级,扩大筹资规模。

七是优化环境,加快建设进度。

建议政府进一步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征地拆迁进度,推进教育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建议发改、土地、财政、规划、供电、电信、供水、公交等部门加大对教育园区建设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把园区当作重要的新兴市场加以开发,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4.建构新的管理体制。

由于教育园区建设需要政府、入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在建设过程中会有诸多问题。为提高效率,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统一、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去引导和组织实施。建议在园区层面上建立管理委员会,作为教育园区建设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在园区层面上协调教育园区与入园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教育园区文化、体育、卫生、交通等社区设施建设,提供资源共享的“软件”服务,以保证资源共享的实现,形成行政管理属地化,教学管理专业化,设施设备共享化,后勤服务社会化。

5、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

建设宿州教育园区,目的是整合盘活宿州市城区职教资源,进行办学模改革,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采取划转、合并、迁建等方式,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提升办学实力。

教育园区建成后,入园职业学校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要适应教育园区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新特色,要在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培养计划、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合力。第一,要借鉴先进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大胆设想和创新,探索新的教育园区管理制度下职业学校管理方式。第二,要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招生考试、人事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第三,要引导教师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育手段影响学生,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总之,通过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激活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破解宿州城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滞后、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受阻难题的有效办法是整合城区职教资源,实施入园办学,走规模化、集约化、共享互补型发展道路。园区内各职校在运行机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大胆改革创新,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宿州城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为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皖发〔2011〕5号.

3安徽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调研报告.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办2010年07月13日.

4、潘意志.程丹丹.[J]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广东改革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2,第27期.

5、徐丽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构建.职业技术研究,2009,(1).

G527

A

1009-8534(2014)03-0082-03

2013-09-21

王宿东(1962-),男,安徽宿州人,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现服务于宿州市教育园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猜你喜欢
逸夫宿州城区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