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倡导创造教育

2014-04-11 08:27黄侠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造型创造性师生

黄侠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安徽·宿州234000)

以学生为本,倡导创造教育

黄侠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安徽·宿州234000)

创造教育是指在各类学校教育中,贯彻以培养提高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创造教育的核心。创造是灵魂、创造是源泉、创造是动力!

以学生为本倡导创造教育

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的总和。现代意义的人本思想包括:第一,人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第二,充分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创造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人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能把人的潜能充分的开发、创造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创造教育的含义

创造是指建立新理论、想出新方法、发现新东西、做出新成绩、造出新成果。任何创造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造只属于人类,创造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只有人类才具有运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生产出前所未有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能力。创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来自陶行知《创造宣言》创造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变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创造智慧将会产生更伟大的创举。所谓创造就是发明或生产出前所未有的事物,这种事物形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创造有四大特点:1、人类是创造活动的主体;2、创造在于质的突破。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必须能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3、创造具有非一般性、非重复性。4、创造是有价值的。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是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是能促进人类进步的活动。

创造教育是指在各类学校教育中,贯彻以培养提高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创造教育核心。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创新意识的开发;2、创新思维的培养;3、创造能力的提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思维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必经之路,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思考过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源保障。

创造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创造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教育的第一要素由学生的身心构成,一切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人的本性决定人的身心是构成创造教育的第一要素,也就是由人具有的创造性、受教育性决定的。只有通过创造教育,才能使人由一定水平的社会个体走向更高水平的社会个体,使个体走向自我完善、进一步发展、提升自身素质进一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做贡献实现并提升自我价值,为社会所认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与其他各种动物完全不同,是因为人类能创造,人类有教育。人类能通过教育继承不断增加的文化科学遗产。创造是人类最本质的力量,教育则使这种最本质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类通过创造教育将会向着更高更新层次的自我升华。

创造是灵魂、创造是源泉、创造是动力!世界创造发明的历史证明,以人为本的创造教育,确实能够孕育出伟大的创造发明。中国古代的先秦、两汉时期和美国现代时期是伟大创造发明的两个不同时期,这两个时期是人本教育占主流的时期,因而证明人本教育能够孕育出伟大的创造发明。

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教育的本质是人学,它的主体是人,它的核心是人。教育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教育。研究人的能力、素质、个性、人格等是人本教育的基本任务。

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彰显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要以人为中心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创造发明夯实基础。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倡导创造教育。

创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中学得的知识、行为,能由已知产生新知,由已能产生新能,将来才能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立创造、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做自身发展的人。

以学生为根本的创造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方向,这种根本方向确立了师生人格平等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教师通过知识载体进行引导、启发、和激励,使学生在自我思维中不断运动并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使之成为有健康体魄的、有知识的和创造发明能力的智慧人。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所谓创造型人才,指的是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能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某一部门中能不断开拓新局面的人。创造型人才应具备下列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得信息能力、演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需要重新创造。

如何以人为本,培养创造型人才呢?

第一,确立以学生、教师皆是教育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没有学生,教师不复存在;没有教师,学生也不复存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健康的教学活动。师生均是主体而形成的辩证关系,根本打破了传统教育只重视单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格局。因为师生之间形成了辩证统一关系,这个教育的对立统一体---学生和教师,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它的反方向转化。

师生均是主体而形成的辩证关系,更多地是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补关系。教师会主动地尽力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一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就会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加以回报,而这种回报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兴趣,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新的需要和兴趣,又要加大加宽备课的容量和灵活性。学生对教师授课越满意,学生越有成就感而倍加努力。至此,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就此产生并形成,素质不断提高也自然形成。

师生均为教育主体,才能使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动,也才能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活动局面,也才能使我们只在理论上强调的“教学相长”局面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

第二,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

学习如进餐,餐桌上有美味佳肴,吃起来是一种享受,要使学生学会享受学习,首先要让课程及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不是晦涩的、僵硬的,而是生动的、适用的。公共教材应生动而深刻;教学活动应是师生平等交流、波澜起伏;对学生则要根据其特长特别是根据其个性进行培养;对于偏才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如此等等,不断强化,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是完全可能的。

享受学习不仅要着重知识方面,而且应注重社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与大自然的融合,学会与动物、植物的相处,在做中学,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会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教学的一切活动之中学会创造,学会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活动的灵魂就是想象,想象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先天的功能。想象和创造成为教学活动必备的氛围,学生获得享受学习的目标是不难的。

第三,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

竞争孕育着成功,平等意味着相互尊重。创新思维只有在平等竞争的氛围中才容易培养出来,学生的创造性又是在竞争中激发的,学生的创造性是在平等的氛围中形成的,创造性的考试是平等竞争的一个手段,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自然形成师生之间的既平等又竞争的沟通和交流。

人格平等孕育着尊重。平等是和谐、宽容和竞争的前提,平等更为重要的是孕育着尊重,在教育活动中,它突出地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上。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将产生如下特殊效果:1.共同尊重真理2.共同探索真理3.共同认识错误。由于平等产生和谐、宽容和竞争,平等融于教育之中,又使师生产生共同尊重真理、共同探索真理、共同认识错误,这是学生和教师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前提,教育中的人格平等是不断涌现出创造型人才的温床。

竞争孕育着成功,非竞争孕育着失败,这是历史不断证明的道理。如果教育培养不出创造发明的顶尖的大批量人才,如果我们教育只能培养出应考的书呆子,那我们的教育就意味着失败,我们要从竞争中去追寻原因。高职教育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创造教育。

通过以学生、教师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实施创造教育,为社会多培养、输送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创造教育的最终目标。

1、《创造教育论》张健总主编.汪刘生主编

2、《创新教育学》王复亮著

3、《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

4、《创造教育全书》周宏,高长梅主编

5、《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教育》周晚田著

6、《课程分析》乔治J.波斯纳(George J.Posner)著

7、《课程文化》(美)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著

8、《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Joseph J.Schwab

G420

A

1009-8534(2014)03-0118-02

2013-09-21

黄侠(1977-)女,安徽宿州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创造型创造性师生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创造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麻辣师生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