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学校因素与对策*

2014-05-18 07:29张大超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早操课间操心率

张大超,李 敏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 研究目的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虽在2010年的测试中表明,下降的趋势比2005、2000年得到遏制,但中小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状况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中央专门下发7号文件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出了要求。造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总体状况不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一些原因是社会发展中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外部因素所致,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所致。

为此,为进一步评估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锻炼效果,利用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顶岗置换实习的机会,运用实地调查、现场测试、访谈等方法对河南省的104个县的312所高中、初中、小学进行调研,揭示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学校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 主要研究方法

2.1 访谈法

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各中小学的一线体育教师、学校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主要了解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未来发展思路及对本研究所提出的工作建议的态度等;第二类人员主要是所在县的体卫艺股股长(站长)及高校长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专家,主要是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中小学体育活动改进措施听取他们的看法。

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给31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与主管校长,了解他们的态度及对改进的建议。

抽样办法:以河南省104个县(含县级市)为调研行政区,每个县选取1所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共计312所中小学,主要为乡镇的基层学校。

共发放488份问卷,回收488份,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100%。并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统计学检验,问卷信度为0.911,符合问卷调查的统计学要求。

2.3 测试法

测试对象:所抽样调查的312所中小学学生,主要测试高中二年级、初中二年级、小学三年级的1个班的1次体育课;1次课间操;或1次早操(主要为寄宿制学校);1次眼保健操;1次课外体育活动。具体测试对象与指标见表1。

测试内容:中小学体育课、大课间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体育课的密度。对于有寄宿制的初中与高中学生,测试早操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强度主要以“颈部10秒脉搏”测试;负荷量主要统计运动持续总时间;课的密度主要指学生的体育活动“练习密度”,用练习的总时间/课的总时间(表1)。

表1 测试对象与指标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的健身效果现状

3.1.1 体育课的健身效果现状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适宜的运动强度和密度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提高运动技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体育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率可以作为强度和密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体育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主要从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运动负荷指数、练习密度等指标进行评价(表2)。

其中,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的平均心率为130~150次/分之间为宜;课的练习密度35%~45%为宜;运动负荷强度指标评价标准如表3。

表2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心率调查

表3 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评价指数

从表2、表3和表4的数据显示:农村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课负荷强度普遍偏低,如小学有85.6%,初中有76.9%,高中84.6%的学校体育课平均心率在120次/min以下;从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来看,小学、初中、高中的平均练习密度均在30%以下;从体育课运动负荷指标来看,平均运动负荷指数均在1.30以下,属于负荷强度过小。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负荷强度低达不到健身效果。

3.1.2 课间操的健身效果现状

课间操是为了放松学生因长时间学习而造成紧张疲劳的身体。农村中小学中均采用广播体操。

(1)学生课间操运动时间。由于课间操都以广播体操为主,一套时间为5min左右,很多农村中小学都选择做2遍。课间操运动15~20min最佳,而表5调查显示,76.6%的农村中小学选择10min课间操锻炼,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校安排15~20min。如果在这10min中内运动强度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表4 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不同心率的课次分布 (%)

表5 农村中小学课间操运动时间 (%)

(2)学生课间操运动强度。由于课间操的运动方式为广播体操,而广播体操主要以动力性拉伸为主,最佳运动心率为140次/m左右。表6中,仅有24.0%的学校的学生运动心率在130~150次/m之间。45.8%的学校的学生运动心率为110~130次/m,30.2%的学校的学生在90~110次/m之间,由此可见,79.8%的学生在课间操中运动负荷强度太小,锻炼效果不好。

表6 农村中小学课间操运动负荷情况 (%)

3.1.3 课外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表7的测试结果显示,农村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好,有76.0%的学校能够完全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其平均锻炼效果也较好,在120次/min以上。而小学、高中整体落实情况较差,运动负荷强度偏低,均在120次/min以下。

表7 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情况及健身效果

3.1.4 眼保健操开展现状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

从表8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眼保健操开展最差,有76.9%的学校没有开展眼保健操;初中、高中情况稍好,不过也仅刚过半。从眼保健操的次数及时间分布来看,大多为每天一次,并安排在下午。

表8 农村中小学眼保健操开展现状

3.1.5 早操开展成效现状

学校早操主要目的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实际效果如何,主要由学生早操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来反映。

(1)学生早操运动时间。主要从早操运动总时间和持续运动时间两个方面分析。早操运动总时间是指学生从集合到结束的时间。表9所示,分别有44.4%和43.2%中学的早操总时间为30~40min。

表9 农村初中、高中寄宿制学校早操运动总时间情况 (%)

(2)持续运动时间。是反映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中学学生的早操,最佳持续运动时间为20mim,包括运动后的拉伸放松活动。表10所示,90%以上的初、高中运动持续时间在15min以下,更有74.5%的学校持续时间在10min以下。

表10 农村初高中寄宿制学校早操持续运动时间情况 (%)

(3)早操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评价锻炼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体育锻炼效果的主因是运动强度的制定,一定运动强度能刺激身体肌肉运动和血液重新分配,促使心率加快、呼吸加深,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运动能力,最终达到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最简单和使用的方法。研究表明,学生早操的最佳运动心率在130-150次/分钟。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表11),85%的农村寄宿制初、高中早操的运动心率在130次/min以下,仅有15%的学校的学生心率在130~150次/min之间,说明农村学校学生早操运动强度总体达不到有效锻炼效果。

表11 农村初高中寄宿制学校早操运动强度情况(%)

3.2 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学校学校因素分析

3.2.1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有限并被严重浪费

如众多研究成果所反映的现象一样,目前所调查中小学的体育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所能利用的有限时间往往又被严重的浪费。

如早操:前面调查结果显示,早晨学校给学生提供30~40min的时间进行早操锻炼,但是锻炼效果很差,有效时间通常在10min左右,运动强度在120次/min以下。从实际分析来看,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主要由于早操时所有班级一起出操,几乎占满了操场及学校的空地,学生几乎没有地方能够跑起来,大多数在走动;二是,各个班级为了考核学生的出勤率,会占用近10min的时间点名考勤。

3.2.2 体育课的负荷量、强度及密度远达不到健身的效果

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的负荷量较小,负荷强度偏低、学生练习密度小,达不到有效锻炼效果。从实地调查情况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同一时间上课班级太多,如有一个初中学校的300m跑道上同时有9个班上课,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大多数学校在上午第一、二节不安排体育课,下午第一节也不安排体育课,这样按每周5天计算,每天有3节课不能上体育课,每周40节课中有15节课即37.5%的时间不能安排体育课,这样就造成了体育课的集中,也造成了体育场地器材的更加匮乏。二是,班级规模过大,在农村中小学,尤其在高中,每个班多达90人以上,有的班达到130人以上,如果分组练习,一节课没有几次练习机会。三是,体育教师课堂组织不当。主要表现为:讲解太多,分组练习太多。

3.2.3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并被闲置

由于前面所提到的体育课时间、早操时间等安排的不合理,造成早上6:30到上午9:40、下午2:30到3:30之间4个多小时的体育场地、器材闲置,对体育场地、器材来说是物质上的浪费,对学生来说是失去了获得锻炼的机会。

3.2.4 课外体育锻炼缺乏组织与引导

课外体育活动之所以出现难以落实及健身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缺乏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如,学生下午放学就直接回家,因为,体育场地没有老师管理,体育器材室早已关门。二是,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3 农村中小学学校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对策

3.3.1 对早操、课间操、体育课、眼保健操时间进行科学调整

(1)早操——采取“错时出操”。如对高中来说,6:00—6:30高一及高二一半班级出操;6:40—7:10高二另一半班级及高三班级出操。其它时间为早读时间。同样,初中也可以采取这种时间安排。

(2)体育课——分布在所有课时上课。如上午第一二节排体育课等。一些老师认为,第一二节上过体育课,后面上外语、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时,学生容易疲劳。小学每周3学时体育课,初中、高中每周2学时。试分析,每个班一周仅有1次,安排在第一二节,能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吗,显然不会。这样就可以把时间错开。

(3)课间操、眼保健操——上下午各一次。建议改为,上午广播体操两遍,可安排在前两节课之后,第三节后,做眼保健操;下午校园舞或设置校本健美操、武术操等。可安排在下午前两节课之后,第三节后,做眼保健操。

3.3.2 体育课可采取“化整为零”的分组教学模式,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强度与练习密度

对于超过60人的班级,建议分组教学,由两位老师共同上课。可以采取把班级人数等分为二,一组跟一个老师上课。另外,体育教师应贯彻“少讲多练”、“集体练习为主、个别练习为辅”、“教学手段多样化”等体育教学原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练习密度。

3.3.3 对课外体育活动加强组织与管理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效果,应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由政教处、体育组、学生会、年段和班级体育干部代表组成课外体育活动小组。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提出明确的要求与办法,在全校发布执行;(2)在体育教学中,要把好各个环节,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不要随意删除锻炼价值很高的田径运动和体操运动,但要改革田径和体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性”。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不断创新,要开发出更多的适合青少年的锻炼项目。(3)每天安排体育教师值班,对学生进行指导或组织比赛等。

3.3.4 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中小学阶段是传授健康体育运动知识最合适的时机,学生在这个阶段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忽视了运动习惯的问题,错误的运动习惯一旦养成不易更改。建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渐进性向学生传授健康运动的知识。

[1]喻坚,中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4):62-66.

[2]李涵,基于“认识”的中小学体适能课程教育理论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5):56-59.

猜你喜欢
早操课间操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高校“以人为本”模式下早操制度的理性思考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离心率
做早操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早操
愉快的课间操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做一做